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注释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024-07-14 1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里仁篇第四①-②

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我们在里仁开篇说过,时时刻刻处在仁上、安于仁上,称为里仁。“里仁为美”的意思是当我们时刻安住在仁上时,内在才是美的。这四个字很好地阐述了仁的作用。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里仁为美这种感受呢?一定是自己实证过的人,我们现在有很多朋友,已经跟着学习和修行了很久,这时我们才能体会到里仁为美。当我们时时刻刻处在仁,用仁爱之心看待这个世界,我们会发现我们永远都是美妙的,看到世界都是美好的,都是喜乐自在的。

       想要知道里仁为美的感受,就一定要去实证,没有实证过的人,会认为里仁怎么会为美呢?里仁不是为亏吗?会认为自己都还没有过好自己的日子,怎么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呢?自己都没有生活得更好,怎么可能去帮助他人呢?认为管好自己就可以了。

       没有实证过的人,不会理解为何里仁会是美的。当我们内在有仁爱之心,再去看待这个世界,会发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美好的。喝水是很美好的事,下雨是很美好的事情,可如果我们内在没有仁爱之心,我们看待万事万物就很容易生抱怨生烦恼,看什么都容易不顺眼,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太重。

       比如别人说的话不喜欢听,别人看我们的目光不友善,或者别人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别人没有更好地对待自己,这时我们就很容易抱怨和烦恼,就很容易不高兴。

       再比如当我们的生活过得不好时,我们就会抱怨父母,认为是父母没有给自己更好的家庭,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当一个人内在没有仁爱之心时,看什么都容易生抱怨,都认为是别人不够好,别人对自己不公平,经常感叹为何世界不能温柔对待我?

       其实世界对每个人何曾有过偏差?天地对每个人何曾有过不公呢?只不过是我们的内在和心境不同,所以看到的世界就不一样。我们要力行仁,实证仁,才能体会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如果我们不选择时时刻刻处在仁爱之中,我们怎么会有智慧呢?古代知通智,后来随着文字的变化,演变成了现在的智。智慧从哪里来?先从知道开始,接下来才能演变成智慧。如果我们不能时时刻刻安于仁,我们怎么能提升智慧呢?我们首先要知道里仁为美,让自己选择处在仁上,这时才能够不断地增长我们的智慧。

       如果我们不相信里仁为美,不妨在生活中去力行,去尝试着帮助他人,来体会内在是不是美的。比如在生活中,陌生人向我们问路,我们告诉对方正确的道路后,对方说了一声谢谢,这时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在是美妙的,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为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告诉对方的那一刻,我们的内心是充满仁爱的。这时我们没有任何所图,也没有希望得到任何回报,只是愿意告诉对方这件事。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内在会感到很美好。

       比如我们走在路上,通过举手之劳帮助了别人,或者通过自己的所学,帮助别人解决了某个困惑和烦恼,看看我们的内心是不是美的?再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给别人让座,看到对方坐在那里时,看看我们的内心美不美好?这些点点滴滴的事情,都是仁爱之心的体现,都是仁的外用。

       当我们不停地行善,不停地帮助他人,用仁爱之心看待这个世界,用仁德之行和这个世界相处,我们才能体会到里仁为美,才能增长智慧。如果我们不力行,我们又怎么增长智慧呢?又怎么会明白天地之道、万物之德呢?当我们身体力行,选择处在仁上时,我们才会得智慧,越是得到了智慧,我们就越会变得有仁爱之心,这二者是相辅相成。有仁则有智,有智则有仁,互为增长,互为作用。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贫困。意思是一个不仁之人,无法长久的安于贫困之中,我们只有安于当下,才会努力进取。

       比如在工作中,即使是最基层的员工,也要懂得先安于自己的岗位,然后才可能积极努力变得更好;比如我们当下的生活比较拮据和贫困,我们也要懂得先安于自己的贫困,然后才可能积极努力地修正自己。因为一个不安于贫困之中的人,很容易生抱怨,怨恨天地不公,怨恨领导不公,怨恨父母没有给自己更多,怨恨别人不帮助自己,怨恨别人不包容自己,这时何谈积极进取呢?我们刚开始接触到安于贫穷这个词时,会认为它是负能量,是一种不进取的状态,但其实并不是。

       如果我们不能安于当下的状态,何谈进取呢?只会不停地生抱怨,或者以不正当的手段和行为让自己脱离贫困,以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让自己晋升更高的职位。只有一个内心有仁的人,才会安于贫困之中,才会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论我们当下是怎样的状态,我们都安住当下,并且积极进取。

       学习和修行也是一样,我们要懂得仁的重要性,我们有了仁,才能安住在自己的当下。比如有的人抱怨自己学习很笨,抱怨自己没有别人修得好,抱怨自己学习总记不住,其实都是内心没有仁德的体现。而有仁德的人看什么都美好,首先会安于自己的现状,接受自己的不足,接下来积极进取,从容不迫。如果我们很急躁,就可能会有诸多的抱怨,抱怨为什么没有早点学习儒家文化?抱怨为什么没有出生在书香门第?这时只会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更没有仁德,让我们看世界更加灰暗,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接下来“不可以长处乐。”乐:喜乐自在的状态。意思是一个内心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期安住于喜乐自在的状态中。为什么呢?因为永不满足,所以何谈美好呢?如果我们不能安于贫困之中积极进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取了财富和地位,我们又怎么可能喜乐自在呢?每天都在担惊受怕,因为不是靠自己真正的本领得到的,而是靠自己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

       如果我的仁德和能力不足以驾驭这个位置,只会让我们更加焦虑和担忧,担心事情会败露。这时即使我们通过欺诈等手段获得了财富,又如何呢?每天担惊受怕,怕被人发现,怕受到法律的制裁,又怎么可能喜乐自在呢?

       人人皆有良知,我们可以试想下,当我们做了不好的事情时,我们是不是会有所担心,有所忧患和恐惧?比如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偷偷地打游戏,当有人路过时,我们就会担心被发现。或者当我们做了一件亏心事,我们也会担心被发觉。即使是一个孩子,如果在家玩手机,没有写作业,也会提心吊胆。因为人人皆有良知,只要我们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和方法,我们都不会坦荡荡,都不会一直处在喜乐自在的状态。

       想要喜乐自在和安住当下,内心就要有仁。当我们内心有仁时,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状态,什么样的境界,都可以悠然自得的生活。人们常讲安贫乐道,有的人会认为,安贫乐道是不是意味着不进取不努力,这时社会如何发展呢?其实并不是这样,反而安贫乐道之后才能悠然自得的进取,而不是通过激烈的方法和不正当的手段,拿自己不该拿的东西。我们安于自己的贫穷之中,恬于进取,是内心有仁德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不争的手段得到。

       我们之前讲过:“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我们可以有君子风范,不需要和任何人争,只需要不停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有仁爱之心,有仁德之行,这时我们就是恬然进取的状态,很多结果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如此,我们才可以久处约,长处乐。

       “仁者安仁”,仁者是安住在仁上的,这对仁者来说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常态。举个例子,我们看到一个人很善良,经常做善事,这时可能别人会说这个人很善良,经常帮助他人,可是这位善者会认为自己并没有刻意帮助任何人,会认为别人有困难,不应该帮助吗?因为在他的心中本应如此,这是自然而然的行为。

       再举个例子,每当国家有危难,人民财产受到了损失,或者突遇各种自然灾害时,军人就会挺身而出,我们会认为军人好伟大,但是在军人的心中本应如此,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再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我们会认为这个人很大爱,但是在这个人的心中会认为本该如此,这不就是自己该做的事情吗?这就是仁者安仁,时时刻刻安住在仁的状态,这时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就是仁,无需刻意,无需假装,不需牵强,本能反应即是如此。

       再看看我们很多人,可能是安于抱怨的,遇到事情就条件反射,开始抱怨。这时可能会有人认为这种负能量太大了,但是抱怨的人会认为自己从来都不抱怨,会认为都是别人的错,是别人对自己不公平,而有智慧的旁观者就会看得清清楚楚,因为这个人平时就是安于抱怨的状态,只是自己不自知,不知道自己的不足,不知道要修正自己。

       仁者是安于仁的,看看我们的当下,安于什么状态,安于什么样的思维,我们的内心装着什么,我们就会安于什么,而这些可能是我们不曾察觉的。随着我们不断地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四书五经》乃至儒释道的文化,我们的内心就会不断地装着圣贤教给我们的道理,装着仁、义、礼、智、信,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安于仁、安于礼、安于智、安于信。

       “知者利仁。”利:有利于。意思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有利于增长自己内在的仁。越有智慧的人,就越会变得泛爱众,越会变得有仁爱之心,有仁德之行。智和仁是相互作用的,有仁自然就会增加智慧,有了智慧自然就会不停地增长仁,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我们再来总结这句话,首先里仁为美,接下来仁者安仁,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无论我们处于富贵或贫穷,逆境或顺境,我们都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长期的处在喜乐自在的状态。内在是美的,外在时时刻刻安于仁的状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