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探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探析

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的社会责任探析

2024-07-13 2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刘新业

  近年来,国内先后发生的暴恐事件、危害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如何把突发事件对公众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不仅是政府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媒体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坚守“把关人”角色,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随着以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应用的广泛传播,公众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民间舆论场”已经开始影响舆论的形成模式和运行规律。特别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发生时,微博、微信、微视等“三微”方面的信息来源铺天盖地。因此,主流媒体消息的及时准确发布,不仅承载着对公众的告知义务,而且可以迅速抢占舆论引导的主战场。主流媒体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可以对报道内容进行客观取舍,既要保障党和国家利益以及当事者的权益,还要做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各种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实时报道,很多的主流媒体在事件报道中已经开始兼顾大局意识和人文关怀,从尊重逝者、关爱生者的角度出发,以此影响公众获得认同。从信息的收集、筛选、加工、修正、组织,贯穿到受众知情的整个过程,所有信息的传播活动都基于媒体的社会责任,很好地履行了一个“把关人”的角色,既是媒体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也是媒体报道灾难事件中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科学解读突发事件,打造信息传播平台。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无法预料和不可抗拒的特点,时间短危害又比较大。对于突发事件,很多受众缺乏相应的了解和应对措施,大多会处于焦躁、惶恐或不安的状态中,此时任何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导致其情绪的波动或行为的不理智。因此,媒体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后续报道时,除了向受众及时准确地传递事件的最新进展外,还要科学地解读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告诉人们如何在事件发生时有效地将人身、财产伤害减少到最小,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   当危害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很多媒体都会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关注。特别是主流媒体除了要不间断地报道事件最新进展之外,还会整理总结近些年全国各地发生的此类事件,从城市管理、领导意识、信息发布、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安全责任等各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邀请部分专家和社会人士进行深入剖析,促进人们了解和应对此类突发事件,学会如何自救、互救等方法。这种痛定思痛的报道形式,充分尊重了百姓知情权,促进政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责任机制,避免此类事件的再发生。同时,通过科学的解读、媒体的引导,有利于人们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事件本身,起到警示和宣传、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政府、公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台优势,及时透明地进行公开报道。在过去的观念里,限制灾难事件的透明报道,担心“坏消息”传播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国家或地区的形象。事实上,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倘若主流媒体置若罔闻,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迟缓,或者隐瞒不报,会使信息传播出现一个“真空期”。尤其是在目前自媒体盛行的时代,公众如果得不到权威的、具有公信力的信息内容,更易引起人们的猜疑或虚假信息的传播,极易引发更大的恐慌。更有甚者,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扭曲事实真相,抓住事件大做文章,甚至给事件的解决处理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面对突发事件,主流媒体应在第一时间从大局出发,坚持正确理念,采取客观公正、合理合法的报道形式,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将微博微信、QQ群、BBS论坛等为代表的“黄金4小时媒体”作为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使其成为公众了解突发事件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传播渠道。这种及时透明的信息公布,既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又能做到有利于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近几年,我国主流媒体对几次大地震事件的报道,几乎都采用直接面对,公开报道的方式,对震情、交通、通信、救灾、防疫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及时、高度透明的报道,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有力地稳定了社会舆论环境,阻止了那些有意的、非理性的损害公共利益的不和谐杂音,同时突出了媒体的价值观和舆论引导特性,有效抑制甚至封杀了谣言传播的空间,为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四、人性化报道,凸显人文含量和情感力量。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会积极考虑救援,也会考虑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因此,不论是政府的宣传部门还是媒体报道,都要勇于担当,主动地承担起舆论引导的责任。如果在火灾和危害公共安全等突发事件的最初报道中多一些人文和情感化的因素,发挥主流媒体和政府官方微博舆论引导的导向性优势,那样对事件的处置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仅仅有及时公开的报道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关注突发事件中人员的伤亡、事件的进展、事件的影响和善后等,更多体现情感的报道,增加报道的人文含量和情感力量。比如在2013年的雅安芦山地震中,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的微博微信、政府的抗震救灾援助等各方面信息汇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级构筑起抗震救灾信息的“绿色救援通道”。积极的、建设性和人性化的信息汇集网络展现出的巨大传播力和引导力,有效地安抚了民众情绪,遏制了谣言传播,稳固了主流媒体的社会地位。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新闻报道,既是对政府部门执政能力和协调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检验。新闻媒体的言论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事件的态度,在报道中把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受众的信息知情、媒体的追求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