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介绍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江西婺源篁岭民俗文化村发展规划

2024-02-05 0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区位图 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篁岭村位于婺源县主峰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归江湾镇管辖。距县城约30公里。 29

篁岭建村历史约500年,为曹姓所建。曹姓属于山东祖,由歙县篁墩迁婺源汪口河东迁至大鳙源后至篁岭。曹姓文人辈出,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计26代)。1934年簧岭全村因火灾被毁,只剩祠堂。(资料提供毕新丁先生)

篁岭村隶属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四面环山,全村186户人家600多人。由于篁岭交通不便,易发生地址灾害。婺源县人民政府在1993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鼓励村民集体搬迁下山,目前本村仅有村民73户,人口约320人。篁岭村地处山区,村落发展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现状概况篁岭 晓鳙 村落格局交通现状 30 4. 自然地理环境 村庄地处中低山地貌区,地形复杂,四面环山,山坡坡度总体上是从下 往上逐渐变陡。山坡天然坡度一般20—42°,局部达42—50°,可建设用地较 少。大雨或暴雨多发季节易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村东北约1200米有栗木坑河。村西南约300米的山脚下即为晓容坑河。水 资源丰富,水量充足,但季节性强。

篁岭村交通不便,全村与外界只有简易公路相通。路线蜿蜒曲折,雨季就 无法通行。村内电力充足,用水依托山泉,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水系现状特色资源 (1) 村落景观特色 村落布局依山就势,呈环抱状。山地建筑特征明显,建筑聚落鳞次栉比,层层跌落,呈线性布局,空间变化丰富。水口林位于村落中心,80多株红豆杉群,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梯田主要分布在村落南向,河谷对岸的梯田景观,层层相间,远望如画,呈季节性变化。 (2) 历史文化特色 篁岭的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特有的风水格局。村落整体形态以自,藏风聚水。南望河谷山峦,气象万千。是我国传统风水学的典范。 (3) 民俗风物特色 篁岭村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现在已较少。由于篁岭可用地十分稀少,可谓“地无三尺平”。村民晒晾农作物只能使用竹簟晒在自家屋顶木架上。收获季节,房前屋后成了晒簟的世界。长长木竿托起圆圆的竹簟,每到秋天晒火红的辣椒、金黄的稻谷,形成婺源独有的篁岭“晒 31秋”农俗特色景观。成为画家和摄影家的创作乐园。篁岭资源评价 1、村落景观评价 村落建筑景观和梯田山林景观是篁岭村最具价值的核心资源。因此整体性的保护和规划是实现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村落格局评价 篁岭村落格局特征明显,依山就势。街巷高低错落,空间格局极富变化。需对村落的内部环境道路、建筑、居民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修缮整治。 3、社会发展评价 由于受地质、交通、供水、用地的诸多要素影响,严重制约篁岭村的发展。村落将面消亡的危险,急需尽快抢救和保护。 走市场化运作之路,按照“以屋换屋”思路,对村民在篁岭新村补偿、搬 32 迁、安置。 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旧屋舍等资源,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参与 开发建设民俗文化产业。 篁岭以“零门票”的民俗文化村的建设,实现农民的“零距离就业”。 开创一种保护与发展兼顾、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并重的新农村发展建设道 路。发展目标及规划一、项目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含以篁岭村为核心的村落建筑(45亩),和梯田山林景观及外围生态保护区。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09 《婺源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婺源县总体规划》 本规划的编制以《婺源篁岭地质灾害评估报告》《篁岭景区生态调查报告》《篁岭民俗文化村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为基础。 34 三、规划原则 1. 保护的原则:在整体研究村落文化系统特色与机制的前提下,以文化景观保护为前提、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2. 特色原则:以村落文化景观为特色确立其独具地域特点的景观氛围,以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为基础,以休闲创意文化为内涵使篁岭成为婺源旅游中的新一代优势品牌。提炼古村的精神和文化内涵,生活和交往氛围,并加以表现和延续,保护和营造文化景观。 3. 开放的原则:以徽文化为背景,以篁岭村空间环境为平台,打造一个可以展示婺源多元文化内涵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