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江西省第一】看婺源县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婺源生态旅游简介 【12年江西省第一】看婺源县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12年江西省第一】看婺源县如何发展全域旅游

2024-07-05 22: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旅游是一业兴百业旺的朝阳产业,也是婺源长期以来坚持的第一产业和核心产业。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服务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同时,面对新形势、新热点、新需求,结合“商、学、养、闲、情、奇”新六要素,各个行业插上“旅游+”的翅膀,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旅游业态。其中,“旅游+体育”蓬勃发展,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承办婺源国际马拉松、全国登山运动会等国家级、省级重大赛事30余项,每年参赛选手超过10万人,婺源全域正成为一个天然大运动场。“旅游+民宿”方兴未艾,出台了《婺源民宿标准》《民宿产业扶持办法》,安排了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宿发展,全县民宿达600余家,其中高端古宅度假民宿100余家,形成了两个100多幢的民宿集群,民宿成为婺源旅游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生态与文化的珠联璧合是婺源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呵护好宝贵的旅游资源,婺源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文化生态保护。

在全国率先成立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并对全县163万亩天然阔叶林实施长期禁伐,提升森林蓄积量,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6%。全面落实“河长制”,收回山塘水库承包经营权并禁止化肥养鱼,严厉打击毒鱼、电鱼、炸鱼,全县主要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一级水。提高工业企业准入门槛,严禁一切有污染的企业落户婺源,下决心关闭了“五小”企业200多家,先后谢绝了各类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近千个。

坚持将“徽派进行到底”,从2001年起,先后启动三轮徽改,累计投资3亿多元,改造非徽派建筑1万余幢,并要求全县所有新建建筑保持徽派特色,基本实现了全县建筑风格统一、风貌协调,打造了“徽派建筑大观园”。出台了古村落古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探索形成了整体搬迁、异地安置、民宿开发、建新如旧等一批保护开发新模式。同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展示,留住梦里老家的悠悠乡愁。

按照全域3A景区的标准,深入开展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城乡环境“双十整治”提升工程,突出抓好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对违法建设违法用地、广告标牌及牛皮癣、蓝皮棚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全面提升中国最美乡村的品质内涵。对全县主要通道、主要景区和通乡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村庄,实施“四拆两改”工程,共完成拆除废弃房、临时搭建房5046余栋,搬迁改造坟墓6000多座,婺源正已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的到来。

多年来,婺源始终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持之以恒抓好交通建设、市场监管、服务提升等工作,让游客在最美乡村玩得舒心、玩得省心、玩得放心,景区满意度位于全国前列。

坚持加大投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京福高铁穿境而过,九景衢铁路于2017年12月建成通车,两条铁路十字交汇婺源正成为通达四方的重要枢纽。景区公路全线贯通,乡村公路建设全面向自然村延伸,县内“半小时通达圈”基本形成。针对长期困扰旅游高峰期拥堵难题,积极拓宽旅游公路、增设停车场,并在重要节点采取了统一换乘、信息预报、技防管控等措施,实现了“睹花不堵路”。

创新旅游管理机制,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旅游110”,整合了19个涉旅单位职能,联合18个乡镇150余个涉旅村庄,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重拳整治旅游市场乱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打击“不合理低价团”集中整治活动,维护了婺源健康的旅游市场秩序。2017年10月,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旅游诚信退赔中心,专门设立了30万元退赔基金,打造放心的旅游购物环境,力争不让一位游客在婺源受委屈。截止目前,退赔40余起,退赔金达3.6万元。

强力推进厕所革命,把旅游公厕作为旅游产品来打造,大力扭转景区内外厕所“两重天”格局,完成旅游公厕100多座,2017年完成28座。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完成了景区沿线、景区游览线路等区域的三维实景拍摄工作,实现了城区、景区和重要公共场所WIFI全覆盖;依托智慧婺源大数据平台,积极打造“一站式”网络终端,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智能服务和更广泛的信息共享,努力实现“一部手机游婺源”“一部手机管旅游”。

首创景村党建特色品牌,按照“党建+全域旅游”的理念,不断深化拓展景区党建新内涵,打造“景村”党建工作品牌。一是把党小组延伸到涉旅产业链上。灵活设置“文化生态保护”“旅游志愿服务”“环境卫生监督”“交通秩序疏导”“旅游应急救助”等功能型党小组270余个,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全域旅游的工作水平;二是把服务驿站建在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上。建设了一批兼具党员村民活动、党小组议事、游客咨询、村落文化展示、旅游购物、休憩公厕等公共服务功能的“党小组服务驿站”“党员服务驿站”“红心服务台”等党建服务场所,让村民办事更便捷,让游客服务更到位;三是把服务平台搭在民声诉求上。“线上”依托智慧婺源平台,“线下”依托党建服务驿站和党员志愿岗,积极提升服务游客、服务村民效率。四是把党员作用发挥在微岗位上。以“设岗位、亮身份、作承诺”为主要内容,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成立党员应急组、挂牌党员家庭户、标明党员经营店的方式,全县11500多名党员在“微岗位”建功立业。“景村”党建成为全省全市党建工作的崭新亮点。

始终把旅游作为推动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农村繁荣的重要产业,带领更多群众参与旅游发展,共享旅游红利。

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抢抓旅游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资源分红、景区务工、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岗位,拓宽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人员突破8万人,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间接受益者突破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70%。全县人均居民存款余额突破3万元。

以旅游产业为抓手,全力实施精准扶贫工程,通过对贫困村庄的保护性开发,打造一系列特色旅游产品,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进而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篁岭景区通过“整体搬迁、精准返迁、产业融动”三部曲,仅用3年时间,就让篁岭村从濒临消亡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国知名小康示范村,当地群众人均收入也从旅游开发前的3500元提至近3万元,最多的家庭一年旅游相关收入近30万元。

依托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旅游开发,以旅游分成或收取旅游资源使用费壮大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多的村庄既有美丽村容村貌的“面子”,又有为民办事、带民致富的“里子”。李坑景区根据与旅游股份公司的协议,村委会每年收取旅游资源费约230万元,加上其它固定资产租赁收入等,村集体每年收入约240万元。

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城乡交通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各项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婺源淳朴的乡风民风注入全新内涵,城乡居民因旅游而全面受益。

坚持“内练气质、外树形象”的方针,坚持不懈地优化品牌内涵,不断提升品牌层次,注重品牌推介,全面提升“中国最美的乡村”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十年来,婺源始终坚持一张品牌打天下,将所有景区统筹于“中国最美乡村--婺源”这一整体品牌下,一体营销、合作推介,有效增强了品牌影响力,创造了不可替代的知名度、美誉度、向往度,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游客。自2001年起,旅游人次以年均32.7%的幅度迅猛增长,从2001年的25万人次飙升到2017年的2178.8万人次。

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精心筹备了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中国徽州菜婺源蒸功夫菜肴烹饪大赛、皇菊茶文化节、国际茶文化节、朱子文化节、最美乡村过大年等一系列富有婺源特色的主题活动,吸引了央视秋季音乐会等一大批高端电视影视节目来婺取景拍摄,婺源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主动“走出去”,积极到高铁沿线大城市和国内外主要客源地进行宣传推介,不断开拓区域市场;另一方面,把媒体“请进来”,借助央视、凤凰卫视等境内外高端媒体,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在国内外对婺源进行立体营销推广,在全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婺源热”。

下一步,婺源县将按照规划引领、多规合一的理念,坚持全域策划、全景打造,突出抓好以“景、城、镇、村、人、山、水、田、林、路”为内容的十大提升工程,努力把婺源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每一条公路和河流,每一座城镇和村落都打造成景观景点,做到全域是景区、处处是景观、村村是景点,推动形成全空间、全产业、全时间、全过程的旅游发展模式,奋力打造全域旅游“婺源样板”。

充分发挥景区景点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示范、集聚、支撑和辐射作用,引导原有A级景区都要朝着国家5A级景区标准进行全面提升,所有新景区都要按照“4A级以上标准”进行开发建设,鼓励现有旅游企业做精做优项目,引进有实力、有品位、有经验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重大旅游项目投资。力争到2020年,全县新增1个以上国家5A级景区、5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或度假区,继续保持4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量全国县级第一。

加快推进以旅游为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千年古城为龙头,重点打造老城区“四百工程”:修“百堂”,对现有遗存的历史建筑进行抢救性开发保护,对已损毁的历史遗迹进行恢复性重建,重塑历史风貌街区形象;兴“百店”,形成酒吧街、美食街、古玩街等系列旅游特色街;复“百坊”,再现“坊间文化风情版”;旺“百业”,再现流动版的“清明上河图”,把老城区打造成全县的核心景区。同时,加快实施一江两岸、城市夜景等景观亮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高铁站旅游综合服务区、婺女洲徽艺文旅特色小镇、翼天文化演艺小镇、丛溪特色小镇、江湾梨园特色小镇、水墨上河特色小镇五大特色小镇、旅游公厕等设施建设和智慧旅游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功能配套。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坚持错位发展、梯次打造,积极构建“3+X”小城镇发展体系,以江湾、赋春、清华三个县域副中心为龙头,在东、西、北三条主干线重点打造一批摄影、民宿、写生、养生、户外运动等不同主题的特色风情小镇。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培育产业支撑,完善功能配套,做到“一乡一特色,一镇一风情”。

坚持以打造不收门票景区为目标,以建设全国古村落旅游目的地、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为抓手,优先选择国道、省道、城区附近、景区景点公路沿线村庄,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线成片的重点开发打造一批高品质示范村,形成秀美乡村建设的集聚效应。加强乡村通道整治和规范化管理,深入开展“四拆两改”工作,拆除农村废弃房、拆除临时搭建房和坟墓搬迁改造,进一步提升乡村建设品位。

以更大的决心传承徽文化,实施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探索完善古村落、古建筑保护机制,保持“徽派建筑大观园”的整体风貌。讲好婺源故事,加大对非遗文化、传统民俗和乡贤名人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推进村史馆建设,使之成为婺源旅游的重要吸引力。深入开展“微家训”活动,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转社风,让游客在婺源感受到“梦里老家”般的温馨。

抓住“浙皖闽赣”生态协作区建设契机,编制全县193个自然保护小区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详规,确定保护目标、重点和措施。深入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力争在“十三五”期末实现商品材零采伐,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因地制宜的采取“封、改、造、补”多种方式,推动全县森林结构更优,景观更美,价值更高。

深化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突出抓好农村垃圾处理,严格落实“河长制”,严禁山塘水库化肥养鱼、毒鱼、电鱼和炸鱼,提升水资源管治成果。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河流交界断面水质的监测,建立联合执法机制,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水体违法行为。做活水系资源景观,重点在县城及周边河段、景区乡镇河流打造“水清、流畅、鱼游、岸绿、景美”的生态水系景观环境,积极开发水上观光休闲度假项目。

加大名木古树保护力度,制定《婺源县名木古树保护管理实施办法》,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水口林修复工程,按照A级景区标准,打造一批摄影、写生、影视水口村。发展城乡彩色森林,鼓励各乡镇在东线、北线、西线三条旅游主干道及各景区沿线种植带彩树种、开花树种、珍稀树种,形成四季色彩斑斓的景观带。

深入挖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建设一批大地景观、农田科普、观光采摘、农艺体验等为特色的休闲农业示范点。种植桃树、梨树、李树等开花树种及油菜、皇菊等植物,打造一批四季不落幕的花园、花田。加强田园控制性保护,划定基本农田,严肃查处非法占用耕地建设等破坏田园风光的行为。

加快形成“快旅漫游”的大交通网络,对外不断扩大“两小时通达圈”,对内完善串联核心景区的“环形交通网”。以“畅、安、舒、美”为标准,加强旅游标志系统建设,打造一批融山水画卷、文化长廊等于一体的特色示范公路。加强骑行绿道建设,规划覆盖全县的自行车骑行线路图,分批次建设一批“锦绣画廊”自行车道。加强古道的整理挖掘、保护开发,培育沿途业态,实现“开发千里古道,造福千村百姓”目标。

是时候出发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