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臣董晋故里董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婺源古老的游山村 大唐名臣董晋故里董村

大唐名臣董晋故里董村

2023-07-17 05: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董晋画像

  永济市卿头镇有一个村子原名“万岁里”,现名董村,全村有675户、2300余人,但村里却没有姓董的人,那为何名叫董村呢?

  据《蒲州府志》《虞乡县志》和江西省婺源县游山村《董氏宗谱》等资料得知,一千多年前,河中虞乡县“万岁里”(今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董村)曾是大唐名臣董晋的故里。在董村村东的田野里,至今仍保留着董晋父亲左仆射董伯良、祖父左散骑常侍董大礼、曾祖父梁州博士董仁琬“董氏三冢”墓地。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以皇家行为赐一个家族居住地为“万岁里”称谓的,只有永济的董氏家族,堪称全国独一无二。

  董氏家族从周代到秦汉有董因、董狐、董安于、董翳、董仲舒、董黯、董宣等人,世代有名臣名吏。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曾任五经博士、江都相、胶西相,时在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广川镇大董故庄村)居住。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立身处世准则、家风家训格言和“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对董氏子孙后裔乃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影响很大,可谓源远流长,人才辈出。

  董氏后裔后来从广川迁到陕西茂陵,再迁居甘肃陇西郡,后与李唐家族起兵走出陇西,迁至河中虞乡县“万岁里”居住,一直到唐朝董仲舒第37世董仁琬,仁琬生子左散骑大夫董大礼,大礼生子太傅左仆射董伯良,伯良生二子,长子陇西郡开国公董晋、次子吏部侍郎董申。因唐朝中后期长达150余年包括“安史之乱”在内的连续六次内乱,社会动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百姓四处流散,董氏家族先辈也深受其害,遂于唐朝末期举家南迁至江西省德兴市海口镇。董申的曾孙董万洪次子董知仁,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考中进士后在湖北做官,一次回家时路过婺源凤游山,发现这个地方山水好,“八仙下棋,九龙汇聚,飞凤走马,旗鼓相当”(据婺源县游山村《董氏宗谱》),于是就带领族人,迁至安徽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的——婺源县(婺源县分别于1934年、1949年两次从安徽省划入江西省)凤游山(今婺源县镇头镇游山村)定居下来,落地生根历38世,迄今一千年来再也没有集体迁移过。这从民国二十年(1931)第九次续修宗谱、总28本、重约40公斤的游山村《董氏宗谱》里可以得到见证。该村是婺源县目前最大的自然村落,全村有1150户、4000余人,村落布局如太极,是婺源董氏聚居之古村,全村95%以上人姓董,村民房屋最早有从宋朝传下来的。从村民的言行举止、衣食起居和婚俗、唱戏、耍龙灯等众多浓厚特色的乡土民俗气息里,依稀可见河中蒲坂大地黄河文化的缕缕风光。该村以其淳厚的乡风文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保存完好的500多幢徽派明清民宅古建筑群,成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据有关史料得知,唐太傅董伯良公的长子董晋,字混成,为唐德宗朝宰相,人品高洁,处事公正,安抚灾民,兴修水利,可谓一代名臣,深受皇帝和百姓赞赏。董晋是韩愈、柳宗元二人的恩师,他们对董晋尊敬有加。韩愈在先后4次参加由礼部举行的省试和3次参加由吏部举行的博学鸿词科试屡屡差强人意,却仍然发愤学习,努力进取,受到时任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获得秘书省校书郎职位,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思忖自己人生的遭遇,韩愈有感而发,写下了振聋发聩、深刻哲理的千古名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将自己对恩公的知遇之恩、敬仰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于其中。公元799年董晋在汴梁任上去世,韩愈亲自护柩归葬。本欲安葬在董晋故里河中虞乡“万岁里”,但因河中时有军队叛乱“……奉天理命家法,薄葬公于河南县万安山之原。以前夫人南阳张氏、继夫人京兆韦氏祔焉,从周礼也……(据时任唐朝宰相、文学家权德舆所撰《唐宣武节度董晋神道碑铭》)”,就先安葬董晋在河南省洛阳万安山。韩愈怀着悲痛心情为恩公撰写了《祭董相公文》《赠太傅董公行状》,以表深切哀意,他在2000余字的《赠太傅董公行状》里说:“公居处恭,无妾媵,不饮酒,不谄笑,好恶无所偏,与人交泊如也。”权德舆在董公神道碑铭中评价:“一邦之人,得公而理,失公而乱……”。

  为了纪念韩愈与董晋这段师生情,感恩他护送恩师董晋棺椁归葬,董村村民在“董氏三冢”附近建有“文公庙”(俗称韩文公阁)。《虞乡县志》载:“韩文公庙在董村。董村,唐丞相董混成故里。丞相在汴,雅善文公。丞相卒,文公护丧归葬,又述行状……”。在董氏举家南迁后,村民为纪念他的宽厚仁德,遂将村名改为“董村”。

  据该村91岁的老人张全福说,大唐宰相董晋一直是家乡的骄傲和荣誉,张全福和原运城地区农业技术学校(今运城市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党委书记韩文轩是同村同学,1955年考上大学外出,毕业后分配到河南洛阳工作。小时候的“董氏三冢”,面对涑水河,背靠中条山,高约六七米,占地面积不下三四十亩地,几里外就可以看见。大学读书时“董氏三冢”都还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前,他们读书时常去“文公庙”烧香,祈望自己在文公庇护下文运昌盛,有个好的学业前程。他还说,那时董村还有“万寿清”,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外逃西安,走的就是经过董村的一条官道,在“万寿清”留宿了一晚。他们小时候就在这里上小学,亲眼见过村东头有一个巨大的竖形牌匾,宽近2尺,高约3尺,样式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牌匾一样,写着“唐名臣董混成故里”。

  因受家风家规影响,南迁的董氏家族人丁兴旺,枝叶繁茂,逐渐分居,分支在各地大多都发展成名门望族,除了婺源县游山村之外,还有江西省德兴市海口村和乐安县流坑村等。据游山村《董氏宗谱》所载和不完全统计,一千年来,董太傅后裔各支各系族人,历代考中进士者就有二三百人,可谓“翰林多吉水”,而“吉水”的根源却在黄河流域的蒲坂大地董村。董伯良一门目前大约有70余万人,遍布祖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以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5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全球董氏宗亲联谊会,董家后人每年都有回来寻根问祖祭扫的。

  2021年清明节期间,从上海专程回乡祭祖的董太傅后人董忠泉(董太傅39世裔孙)先生,作为家族年轻一代历史研究员,矢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心研究商周汉唐以来数千多年来家族发展史,先后有《董子后裔与家族发展脉络历史考证》等文章,发表在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引起一定反响。董忠泉是美国先牧生物制药国际有限公司创始人、董子(上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董太傅南迁子孙里,近代还出了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携手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董太傅42世裔孙,定居在湖北省麻城市)。所以从宗谱意义上来讲,董必武的祖籍在山西省永济市卿头镇董村。

  一千多年过去了,董晋父亲太傅董伯良等“董氏三冢”墓地,依然矗立在董村东南的龙头坡上,坚守着脚下的热土,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董氏家族墓地,1977年10月被永济县人民政府(1994年1月撤县设市)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遗址竖立一块保护标志,公布了墓地四周界限和保护范围。

  董榕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