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分钟,学习《楞严经》(58)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妙宜道觉15分钟楞严咒 每天十分钟,学习《楞严经》(58)

每天十分钟,学习《楞严经》(58)

2024-07-16 01: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译解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王治平居士白话译、注、解

正文(58)

经文:“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啰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呪》,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正文】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译文】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注一〉,已得圆满成就清净的〈注二〉四十一心〈注三〉之后还应当成就四种妙圆的加行〈注四〉。

【注一】 不住于妙悟,有向上之心,具丈夫之气概,故称为善男子。

【注二】 虽努力修行,而不住于相,故为清净。

【注三】 从干慧地开始,终于十向位,共是四十一个位次。

【注四】 历位修行,位位不离圆通妙性。然后成就四种加功用行。故称为妙圆加行。

【正文】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译文】 前九向位中,已证得无缚解脱,心之德用,至此已极,故此位即以佛觉,用为自己之心〈注一〉。犹如钻木取火一般。火将出未出〈注二〉此时即名为暖地〈注三〉。

【注一】 此时体拟佛果,德相业用,为自己加功用行之心。

【注二】 此时当自心欲亡未亡,果用欲显未显之际。

【注三】 此时所求果用,将欲超出因心,虽未即能,已略现其相。

【正文】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译文】 前十向位中,法界分量全灭,十方全成自心。体观自心即佛境界,亲依法性,成诸佛所践履之地。似依非依〈注〉,如登高山,身已入于虚空,只足下微有阻碍,此即名为顶地。

【注】 此时亲体自心即佛境界,但心相未忘,故不能实即佛境。所以喻为若依非依。身入虚空,正是观自心已如佛境,而心相未能全忘,不能实即佛境,亲依法性。此即足下微有阻碍。

【正文】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译文】 暖位以佛觉为己心,而犹未能。顶位以自心为佛境,也不能。此位以善得中道〈注一〉,心佛二同〈注二〉。如忍事人,不能怀也不能出,这就名为忍地。

【注一】 以佛觉泯同因心,因心泯同佛境,虽心佛历然,而相互融即。因果融即,二俱不舍,常于加行心中,现佛业用:亦于诸佛行处,洞澈自心,故说为善得中道。

【注二】 心中虽然了了分明,要想吐诉于人,而不能启齿,以心佛二同,实无能得所得,故吐露不出。

【正文】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译文】 前三位位位迁变,名为世数〈注一〉,中边各别名为间量〈注二〉。到此则数量销灭〈注三〉,中边不立。迷觉中道,二无所目〈注四〉,名为世第一地〈注五〉。

【注一】 世数指时间的计算。

【注二】 间量指空间的计算。

【注三】 加行位满,无可迁变,故时间不可得。即世数销灭。边中不立,间量不可得,即是空间销灭。

【注四】 暖位以佛觉为已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都各堕一边。忍位善得中道,至此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迷觉两忘,即超变易之世数,即是超越了时间,中边不立,即绝彼此之间量,即是超越了空间。

【注五】 此位在世间人中,称为第一。下位入十地中,即为出世间人。

【解】 地有三重意义:一是位置,从初地到十地,各各位置不同,如地本是一,而各有高低不同。二是坚实,此十地皆以真如为体,不动不坏,如地载山岳河海,永远不动不坏。三是生长,如万物皆从地生长,此十地能生一切善法,又四加行已得地名,与此有何不同?答:四加行虽然都名为地,是指行位渐深,而十地则指果位渐胜。四加行之坚实,是指行力坚固,而十地之坚实,是指果体真常。加行之生长,是指行地力用,十地是指佛地功德。虽然各具三重意义,而各有浅深优劣不同。十地位如从劣向胜,渐历宝所。等觉位如乍到诸珍宝处,妙觉位如已得众宝,从海而还,遍济贫乏。

【正文】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译文】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当下离念,真如现前〈注一〉,于大菩提〈注二〉,善得通达〈注三〉,觉通〈注四〉如来,尽佛境地,名欢喜地〈注五〉。

【注一】 真如即是菩提之体。

【注二】 菩提有五:一,发心菩提,位当十信。二,伏心菩提,位当十住、十行、十回向。三,明心菩提,位当初地至七地。四,出到菩提,位当八地至十地。五,无上菩提,位当佛果。

【注三】 初地即初得明心菩提,即能通达无上菩提,如因一隙之明,便能领略万象,故称为善得。

【注四】 以能觉之智,遥通如来之智。所觉之理,括尽诸佛境界。

【注五】 按金光明经说“昔所未得而今始得,如其所愿,悉皆成就。生极喜乐。”故名欢喜。

【正文】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译文】 上位已通达佛境,无复别界异生之性,故为异性入同,众生与佛,本来是相对存在,此时众生之性既然不复有,佛境界又从何而存呢?至此名为离垢地〈注〉。

【注】 如有佛境当情,犹为微细念相,依然为真如中之垢。

【正文】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译文】 净之极〈注〉故明鉴无碍,故名为发光地。

【注】 上位同性亦灭,已离佛念之垢,因此真如精纯,光彩焕发,故名为发光地。

【正文】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译文】 自觉理智,圆满明极,起正法之焰,生方便之慧,烧尽众生烦恼,成就化他功德。譬如明上复生余焰,故名焰慧地。

【正文】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译文】 此时自觉觉他,二者俱不立,故以自他,同异,能觉所觉,都属于有为功用,至此一切相对概念,都不存在,凡有为功用,都不能到,故名为难胜地。

【正文】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译文】 初地即证真如,但仍属有为功用,至上位同异不至,超出有为功用,始契无为之理,但性净尚未明露,有为习影,犹未尽故,至此有为习尽,无为理着,所以说为性净明露,无为真如,明明现前,故名为现前地。

【正文】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译文】 上位无为真如,方以明露无分别智,未能远行,犹为理所障,至此位始尽真如际,然真如无际,以诸法为际,故无分限之理,理既遍于事中,智亦随遍,故能尽真如际。所以名远行地。

【解】 华严经说“此地修十方便慧,谓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虽诸佛平等法,而常乐供佛,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乃至虽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随众生种种劫数意解分别度脱。”据此则不舍众生,常乐供佛,勤集福德,庄严三界,乃至随众度脱等,正本经尽真如际之意。

【正文】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译文】 上位尽真如际,不舍一法。此位不舍一法,尽真如际。是因为有分限之事,全同于无分限之理。事既遍于理中,全事即全理,所以说为一真如心。因此虽遍行一切法,而不离真如际,故名不动地。

【解】 华严经说“入一切法,本来无生。”即是一真如心之义。又灌顶大师疏说:“三渐所获无生法忍,至此方得亲证,圆成无惑矣。”

【正文】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解】 按楞严正脉说“前位是得真如全体,此位是发真如大用。称体起用,自然之理。华严金光,多指功行,而此经似说本真,自体自用。前位如一尘一毛,皆清净本然,此位则一尘一毛,皆周遍法界。互涉互入,即遍即色等具足十玄业用,故云发真如用也。结名善慧地者,应即法界无障碍智耳。”又说“详此十圣行相,与华严多所不同,故推圣言以求至理,非敢妄生去取,按华严唯识金光,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为大法师,最善说法,资中曰:华严明此菩萨,具四无碍智,作大法师,演说无量阿僧祗句义,无有穷尽,故名发真如用。予谓说法固亦可以说为发用,然方是大用中一,故今谓是十玄业用,而说法自寓中矣。”若对前二位而言,则前为理事无碍,此为事事无碍用。

【正文】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自此地名修习位。

【译文】 阿难!这些众菩萨,从二地以来〈注一〉,到此修习毕功〈注二〉,功德圆满〈注三〉,所以也看待此地为修习位〈注四〉。

【注一】 菩萨自二地即入修位,至六地即入无为,七地增进无为,至八地一真如心,无作之行始毕。

【注二】 八地菩萨无作之行完毕,始名为修习毕功。

【注三】 到了九地,已得全体大用,才可称为功德圆满。

【注四】 九地以前,都是在修习位中,究竟说来,不但十地,就是等觉,只要还未到达佛地,就不能说是无修,不过是证意多而修意少罢了。

【正文】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译文】 本来前位已修习毕功,功德圆满,应即取证涅槃,而菩萨于功德圆满之后,重起真慈,荫覆众生,利益有情,如晴空万里,重起微妙之云,荫覆世间,同沐清凉之乐。故能障佛果,不得取证涅槃。所以说为覆涅槃海,名为法云地〈注〉。

【注】 真慈如云,覆障涅槃法。故名法云地。

【正文】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译文】 如来逆流而出果海〈注一〉,菩萨顺行〈注二〉而至觉际〈注三〉,到此正相交会,名为等觉。

【注一】 如来已到果海,倒驾慈航,出涅槃,入生死。

【注二】 菩萨将穷果海,急棹智舟,违生死、向涅槃。

【注三】 佛出菩提觉际,菩萨入菩提觉际,于此正相交会。

【解】 此上五十五位菩萨位次,应知断惑次第,初信位即说一切妄想,断尽无余。此为断习气现行种子。二信位中说“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意念无忘。”这就是伏习气。三信位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方是尽习气。此时欲习初干,未遇法流。对境起念之事,也会偶然发生,再以增上信力,圆伏圆断,三信如木已成灰,永不再发火焰,所以四信以后,经中不再说断惑的话,此时如金已从矿中提炼出来,为什么以后复有很多位次呢?如用金作成器具,作成已精,还要更求其精。这就是有作功用,不求其精,而自无不精,这就是无作功用,以后献帝王,陈宗朝,贮甘露,敬天地,享神明,如古玩奇珍,觉齐佛觉。最后成至宝,镇库藏,这就是妙觉究竟果海。全体大用,于此全显,所以断惑以后,还有很多位次,就是这个道理。然而一般经论中,都不谈此理,只有在本经中谈到。

【正文】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译文】 阿难!从干慧心〈注一〉直到等觉。都是最初开始得到金刚心〈注二〉的干慧地一样,一步一步,亲证而来。

【注一】 最初得到的干慧心当中本来具足一切功德,但未经历事造修,未能亲证。

【注二】 此金刚心即是圆通妙心,也就是前文所说的“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观音自言“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也正是此心。

【正文】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译文】 就这样重重历事造修,单复〈注一〉一共经历了十二重阶次〈注二〉,最后方达到妙觉地步,圆满成就了无上佛道。

【注一】 在造修阶段中,单限于一位为单,总包十位为复。

【注二】 十二重阶次为:一,干慧地(单),二,十信,三,十住,四,十行,五,十回向(复),六,暖,七,顶,八,忍,九,世第一位(单),十,十地(复),十一,等觉,十二,金刚王宝觉。

【正文】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译文】 这种种地〈注一〉,都是用金刚心来观察〈注二〉,如幻的十种深喻〈注三〉,奢摩他〈注四〉中,用一切如来的毗婆舍那〈注五〉清净修证的方法〈注六〉来渐次深入修证。

【注一】 因地和果地。

【注二】 金刚心即是圆通妙心,因为每一地都各有其功业,若不用金刚王三昧来观察,怕产生爱着。

【注三】 大品中的十种比喻为“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焰,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干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不可取,不可舍,一切空故。”虽有十种比喻,然而所喻之法不外度生,说法,严土,供佛而已。

【注四】 奢摩他意为止,既一切法都不可取,即无生可度,无法可说,无土可严,无佛可供,既一切法不可舍,于是任运度生,任运说法,任运严土,任运供佛。既然一切法空,那就取舍双忘,忘心亦寂。这就是依观成止。

【注五】 毗婆舍那意为观,庄严论说“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谓毗婆舍那。”又起信论说“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音,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义故。”观一切法体性空寂,不住本位即名为止。再进观前途功德,引发胜进。即名为观。这就是依止成亲。

【注六】 止观双运,不即不离,即是清净修证。

【正文】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译文】 阿难!这些都是因为第三增进的缘故,方能好好成就五十五位贤圣的真菩提的道路。

【解】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共是五十个位次,加以干慧地和四加行,一共五十五个位次,道都是修证真菩提的道路。最后等觉,已至觉际,如已到门前,不能再算是道路上。

【正文】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译文】 凡作此观想的〈注〉,名为正观。若是作别的观想,都名为邪观。

【注】 此上五十五位菩提位次,都是以耳门三昧深入,位位不离圆通妙心。

【正文】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译文】 此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后对佛说:此经应当怎样命名?我与众生,应当如何奉持〈注〉?

【注】 奉是奉以自修,持是持以教人。

【正文】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译文】 佛告文殊师利:此经名为大佛顶〈注一〉。悉怛多般怛罗〈注二〉无上宝印〈注三〉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注四〉。

【注一】 大就是众生之心,最大最尊最胜,故以佛顶称之。

【注二】 悉怛多般怛罗意为白伞盖,白为众色之本,印表心真如门,伞盖为展覆之具,即表生灭门。此显经中所说,即同起信论中一心二门之义。

【注三】 得此法者,可以出世成佛,为法中之王,如世间传国之玺,得之者可以君临天下,故称无上宝印。

【注四】 十方如来所说十二部经清净妙理,都从此经中流出,又此经所说,即是心海之全体大用,以智圆照此心海,故名清净海眼。

【正文】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译文】 也名为救护亲因〈注一〉,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注二〉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注三〉。

【注一】 历劫亲眷,互相因依,故言亲因。

【注二】 阿难与摩登伽,正为此经当机,阿难历劫多闻,未全定力。摩登伽宿为淫女,都因此经,得菩提心,入遍知海。

【注三】 此菩提心即是真性菩提,遍知海即是究竟果海。

【正文】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译文】 也名如来密因〈注一〉修证〈注二〉了义〈注三〉。

【注一】 如来密因即是自性本具,依此起修,方成真因。又此本三如来藏之全体大用,悟此则为成佛因心,不悟则密具于自性中。

【注二】 观行即是修,不必历事造修始为修。妙悟即是证,不必历位取证方为证。

【注三】 依此修证,了悟如来密因之义。含义已尽,了无余义可修可证。

【正文】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译文】 又名为大方广〈注一〉妙莲华王〈注二〉,十方佛母〈注三〉陀罗尼咒〈注四〉。

【注一】 大即是心之体,就空间而言横遍十方,无边无底,就时间而言,竖穷三际,无始无终,方即是相,言此心具足恒沙性德,广即指用,言其用周遍,无所障碍。

【注二】 莲华含义甚多,略言其二义,一是方华即果,表因果交澈。二是处染常净,表染净不二。况以妙称之。言此华为无量香海,无量华藏之所依住,故称为王。

【注三】 即此微妙章句,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故以十方佛母为名。

【注四】 陀罗尼意为总持,义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又意为遮持,义为遮恶不起,持善不失,这是诸咒通名。

【正文】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译文】 又名灌顶章句〈注一〉,诸菩萨万行〈注二〉首楞严〈注三〉。

【注一】 此经原是中印度那烂陀寺大道场经,从灌顶部中录出。故名灌顶章句。

【注二】 依此经修因,能成就诸菩萨万行。

【注三】 见前释题。

【解】 按灌顶大师疏中说“印土密部有五:东方阿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弥陀佛,名莲华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此说与今天西藏密宗之说完全相合,而浅识之徒每谤密宗非佛法。甚而引此经后文五阴魔境与密宗不思议境界相比,认为密宗祖师为阴魔附体,不但有违如来无诤之教,且种堕地狱之因,实为可叹!

【正文】 汝当奉持。

【解】 按楞严正脉说“盖必以智照境,随机受益,从性起修,尽其要妙,满其因果,方为能奉持也。”又按楞严经指掌说“初则显其尊胜,令生信乐,次则彰其力用,令知修习。须依理起观,成观须显密双修,必至因圆果满。奉以自修,持以教人,二俱究竟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