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猫传》看受众解码与参与式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妖猫传看不明白 从《妖猫传》看受众解码与参与式文化

从《妖猫传》看受众解码与参与式文化

2024-07-05 23: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没想到有不少网友,用粉丝文化的视角看待这部电影,竟然毫无违和感。小编发现,发表此类评论的网友许多人本身就是追星族,他们使用粉丝群体内的群体语言,将《妖猫传》这个故事重新阐释。

粉丝文化是依附于大众文化滋生的一种文化形式。粉丝文化是指一个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的对象或者是现实存在的一个对象的崇拜和追捧的心理造成的文化消费,并由此生发的为了自己喜爱的对象过度消费和付出无偿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媒以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粉丝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部分,有它独特的组织方式与用语。群体用语是亚文化社群内流传的一种用词和语言方式,群体用语的使用不仅能将群体成员与其他人进行区分,并且通过这种社群通用语言的交流,群体不断增强凝聚力与情感认同。

就如上述两个短评中,网友都使用了CP粉、正主、前线等粉丝圈用语,对于了解其内涵的人来说,这样一种更加亲近的群体内语言使用能增强他们的认同感,不少网友也在转发评论中进行附和与交流。

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传播学理论来解释,即是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斯图亚特·霍尔提出的“三种解码”理论。

在“编码、解码”理论中,霍尔使用了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虽然是针对电视话语提出的编码与解码论,但这模式可以运用于任何话语生产的分析中。霍尔认为,电视话语好比商品,也要经历马克思主义所描述的生产、流通、使用、再生产四个环节。电视话语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的编码。

霍尔认为,编码的信息一经传送,编码者便对其失去了控制权。根据索绪尔和巴特的理论,编码信息的意义仅仅会停留在语言符号的层面,受众对信息的解读会根据自身的语意环境进行,也就是解码可能会是多义的。受众的解读模式可能有,偏好解读、协商解读、对抗解读。霍尔提出,这三种模式绝对不是分离的,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结的,就像标尺上可滑动的游标刻度。

由《妖猫传》的粉丝文化视角评论可以看出,一些网友经由自己的粉丝亚文化相关知识,对文艺作品进行了偏好解读。新媒体时代,不再存在绝对的传播者与绝对的受众,传受正在一体化。创作人有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文艺作品、输出编码的权利,受众也有依据自己的喜好、经验,进行再解码与再创作的权利。当下,再创作已经成为许多优秀网络文化作品的来源。

既然提到《妖猫传》与陈凯歌,就不得不提当年轰动网络的《无极》改编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中国大陆自由职业者胡戈创作的一部网络短片,其内容重新剪辑了电影《无极》、中国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栏目《中国法治报道》以及上海马戏城表演的视频资料等。在网络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下载率甚至远远高于《无极》本身。

“馒头”的出现,引起了国内互联网改编、恶搞影视作品的热潮,如今的我们对于b站鬼畜区、暴走电影等恶搞形式已经见怪不怪,但在当时确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有许多学者将“馒头”视为中国互联网参与式文化的开端。

参与式文化,最初由美国传播学家Henry Jenkins于1992年提出。指的是以Web2.0网络为平台,以全体网民为主题,通过某种身份认同,以积极主动地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形式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自由、平等、公开、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样式。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多元解码与参与式文化已经成为常态。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的成功不再单单取决于它自身的内容与质量,还要依靠受众的参与帮助更广泛的传播。参与式文化为文化产品注入新的活力,单个创作者的创意是有限的,而受众的创意式解码则是无穷的。

文编|Veronica

美编|畅哥

(转载自公众号“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