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叔圈崛起”,怎么能没有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妖猫传开拍时间 论“叔圈崛起”,怎么能没有他?

论“叔圈崛起”,怎么能没有他?

2023-12-20 07: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不要小视抗美援朝战争,

真是我们的立国之战。”

作者:余驰疆

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在历经两年零9个月的浴血奋战后,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

这是一场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战争: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把敌人从鸭绿江打回“三八线”……

这也是一场意义重大的立国之战: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展现出了坚定顽强、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国际外交时,中国始终不卑不亢、独立自主,向世界展现了东方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这个国庆档,《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作为“志愿军三部曲”的第一部,电影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打响的第一、第二次战役展开,从朝鲜战场、外交舞台等多维角度展现了抗美援朝精神和志愿军战士的不屈意志。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海报。

辛柏青用“荣誉”二字形容这次演出机会。电影中,他饰演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这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又是一个真实的角色——他既是万千志愿军的缩影,又是整部电影的“眼”,带观众去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往事。

“尽管影片没有完全展现,但我们仍和导演梳理了李默尹的前世今生,他以前直接受周恩来总理领导,在’白区‘参与地下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死里逃生,又参加了红军;抗日战争期间在八路军总部做参谋,解放战争期间又去了‘四野’做参谋。”辛柏青对人民文娱记者说,“像他这一辈的老革命,对战争的理解是特别深刻的,也特别珍惜和平稳定的时期。”

因此,当李默尹踏上抗美援朝的战场,他看到的不仅是炮火,还有悲悯;他讲述的不仅是战争故事,还有中国人的民族史诗。

从海量资料到系统军训

看完《志愿军:雄兵出击》,便可知电影对历史素材的高密度整合。“志愿军三部曲”如同一部宏大纪实,讲述了多个战场、多场战役的故事。因此,辛柏青从接到角色开始,就沉浸在海量的资料之中:历史文本、人物传记、纪录片、影视作品……

很多历史故事令他印象深刻。志愿军穿着单衣入朝,“一口炒面,一口雪”,实际上就是米和杂粮磨制而成的粉末,配着水直接食用。志愿军将“炒面”装进长形布袋内,有时十几天都靠这些没有营养的干粮支撑。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够持续3年打这场战争,并且赢得了胜利,我们的先辈真的非常不容易。”辛柏青说,“也因为他们的付出,一下子让国家开足马力,加大了现代化建设。”电影首映当天,工信部直属七所高校的学生代表也来到现场——这些学校都是在那个时期建立的。

“所以,不要小视抗美援朝战争,真是我们的立国之战。”

除了历史学习,辛柏青的另一项前期准备就是军训。不仅有体能上的训练,还要从最基本的动作学起。每天练正步,在太阳底下站军姿,翻越障碍、匍匐,之后再是开枪、换弹、投弹,包括战术训练,如“三三制”。

整整一个月,都是从能力到思维的军事训练。

这些前期准备都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军人,而真正让辛柏青理解志愿军的时刻,还是在开拍之后。拍摄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戏份时正值11月份,刚好赶上大风降温,白天拍摄时现场已经到了零下17摄氏度。

“我们还穿着夏装,风刮过来就像刀子一样。”耳朵被冷风刮得没了知觉,只能伸出手呼口气捂一下,结果耳朵缓过来了,手又不行了,“生疼得不敢碰,好像一碰耳朵就要掉了”。

那一刻,辛柏青心里突然异常难受。“其实不是因为自己冷,而是想到了当时的志愿军们,那瞬间就觉得受了一次精神洗礼。”那天狂风呼啸,卷起漫天尘土,辛柏青在冷风中哭了,导演一喊“咔”,他就躲到一个帐篷里,偷偷抹眼泪。

“那一刻,突然知道拍这部电影的意义是什么了。”

主旋律的群戏中,找到人性光辉

《志愿军:雄兵出击》中的出场人物众多,尤其是几位老戏骨:饰演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的唐国强、刘劲、林永健,都是观众心中最“贴脸”的代表;饰演彭德怀元帅的王砚辉,不仅演出了“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气魄,还有不少温情的细节;饰演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的张颂文,一段慷慨激昂的发言振奋人心……

·历史画面与电影剧照对比,电影还原了中国特派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慷慨陈词的片段。

电影中,彭德怀与李默尹是旧识,两人在昏黄的房里促膝长谈的画面,是片中为数不多“岁月静好”的时刻。“那一刻他不是统帅,我也不是士兵,我们是朋友。”辛柏青说,“人物也需要这样的侧面”。

越是主旋律的影片,越需要这样的平实瞬间;也正是这样的瞬间,才能让角色回到人的状态,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到伟大历史中的人性。

另一场使人动容的戏,是彭德怀在痛骂志愿军第38军军长梁兴初出兵不利时,梁兴初说自己希望能准备再准备,尽量减少伤亡,门外的李默尹掩面痛哭。

辛柏青表演时,整张脸都埋在毛巾下,观众看不到他的表情和眼泪,却能在他的哭声和颤抖之中感同身受。

“我相信他和那时大多数的将领是一样的,希望中国有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没办法,外敌打到家门口,必须义无反顾赴朝参战。”辛柏青说,“但在内心深处,他想的是去战场真实了解敌我双方的作战能力,了解现代战争如何避免过多伤亡,他是一个有悲悯的人物。”

这种悲悯的视角,让电影拥有了许多震撼而感人的故事:毛岸英的温暖与阳光,消融了杨三弟在战友全部牺牲后的心理阴影;戴如义、杨少成、孙醒等三连的战友,在松骨峰的大火中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不屈和忠义;还有113师在14个小时跑了145公里,有的战士跑吐血了,有的磨平了指甲,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只为了赶在美军的飞机、大炮、装甲车前面,拦截住美军……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剧照,魏大勋(左)饰演的毛岸英与张宥浩饰演的杨三弟。

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创造的,电影讲述的也是人的故事——正因为这些“最可爱的人”,才让中国的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美国的坦克、飞机和大炮。

表演,永远如履薄冰

辛柏青与导演陈凯歌的上一次合作,就是《妖猫传》,李白一角也是辛柏青的经典角色之一。

李白的演绎过程,堪称辛柏青表演习惯的缩影。2016年《妖猫传》筹备期,陈凯歌给辛柏青推荐了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三四个月时间,辛柏青就一直游离在李白与自己的世界之间。

第一遍看《李白与杜甫》,每一行都要读好几遍,揣摩郭沫若究竟在说什么,想说什么。后来,辛柏青又重新找了许多关于李白的作品研究,先从人物传记开始,然后读余光中等名家评论,最后再回去翻郭沫若的书,这才豁然开朗。

·电影《妖猫传》剧照,辛柏青饰演李白。

等到书看完了,剧本拿到手了,一共3页纸,5分钟的戏,一小段台词,他蒙了——这咋演?到了片场,辛柏青还是不知道如何去演李白。化完妆,穿好服装,他坐在监视器前,突然觉得背部发痒,他就拿背在椅子上蹭。蹭着蹭着,他灵光乍现:李白就应该是自在的,怎么舒服怎么来。

拍摄第一场戏,李白被高力士扛到极乐盛宴,扔在酒池边上,头发乱糟糟的,手指沾着黑墨。辛柏青靠在石龟背上,左摇右蹭,在众人面前眯着眼让高力士脱靴。仅演一条,陈凯歌就说:“全有了,就是他,这个就是李白!”

两年后,辛柏青凭借《妖猫传》被金鸡奖提名,而他在这部电影里的戏份,还不到5分钟,但有人说他贡献了一场“李白的诞生”。

在许多合作者眼中,辛柏青一直是准备最充分的演员之一。演话剧《青蛇》中的法海,他特地跑到北京广化寺体验了半个月,每天晨钟暮鼓;演《谷文昌》,他整日都在思考如何将一个典型人物演出真实感;哪怕是在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中演一段王阳明,他都要花大量时间研读历史、思考哲学……

·话剧《青蛇》剧照,辛柏青饰演法海。

对辛柏青来说,近年来为数不多“准备不足”的情况,大概就是《人世间》了。由于时间紧张,辛柏青曾多次拒绝周秉义这个角色,但导演的坚持和剧本的优质,让辛柏青最终在忙完手头的话剧之后,马不停蹄地进入了《人世间》的剧组。

·电视剧《人世间》剧照。

“我不满意自己的仓促进组,前期的创作一定是有点不稳当的吧,或者是不扎实的。逐渐到后期,才沉下心来,开始琢磨角色,后期才越来越好。”

他只能抓紧一切机会观察和学习,比如,整个剧组在吉林受到了相关领导的接见,他便在一旁记下领导的一举一动;周秉义坚持带病工作多年,身体越来越差,辛柏青就在拍摄后期开始节食,让自己符合人物变化状态……尽管准备仓促,但辛柏青依然在《人世间》中贡献出了令人难忘的表演。

提到如今的“叔圈崛起”,辛柏青说:“我觉得我是受益的,我也经历过到了40岁左右,突然有一个阶段没有戏来找的困惑。”因此,拿到一个新角色,他总觉得如履薄冰,“越来越害怕经验害死人,尤其是艺术领域,靠经验做事,就会变成廉价复刻了”。

如今,50岁的他有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也有了越来越多被观众记住的作品和角色,但这份如履薄冰,依然不曾改变。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苏    睿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