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找思路的“论证思路”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答论证思路的题 不好找思路的“论证思路”题

不好找思路的“论证思路”题

2023-08-19 22: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材料一:

①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②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③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④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⑤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⑥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⑦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⑧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⑨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⑩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①《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遗情”。

②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萃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

高考真题: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美难两全析:

这个4分可真是不好拿。

2020年新高考一卷的信息类文本(“历史地理学”)考了个“行文脉络”,此后各地模拟题一窝蜂地练起“行文脉络”来,答案也都是高考设定的“首先……接着……进而……最后……”的基本模式。结果2021年新高考换了个“论证思路”来考,如果考生还按“行文脉络”的模式去答,那这个题就麻烦了。

 

材料一的行文脉络,根据划出的黄底红字梳理,还是很清晰的:

首先介绍莱辛提出了“诗画异质说”;

然后引用史诗、传说并指明莱辛提出这个观点的原因;

进而论述莱辛从面孔、体态、衣服三个方面比较雕像和史诗表现拉奥孔的不同之处;

接着直接引用莱辛由此得出的结论;

最后举例深入阐释自己对莱辛结论的理解。

 

材料二的行文脉络也很清晰:

首先指出莱辛在《拉奥孔》中提出的观点;

接着举例来论证中国古人也有类似阐释;

然后指出莱辛的议论更透彻深细之处;

最后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诗文来与莱辛的观点相比照。

 

问你一篇文章的“论证思路”,相当于让你分析这篇文章是“如何论证”的,“行文脉络”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组织答案:

①围绕什么问题;

②站在什么立场(正反、立驳);

③选择什么形式(访谈、演讲、札记……);

④运用什么方法(举例、对比……);

⑤采取什么结构(层进式、并列式、总分式……);

⑥按照什么顺序(即行文脉络);

⑦得出什么结论。

 

按这个模式试着分析两则材料的论证思路如下。

材料一:

①围绕莱辛的“诗画异质说”;

④运用举例、引用的论证方法;

⑤层层深入、依次分析(层进式结构);

⑥莱辛提出学说的原因、进行的推断、得出的结论,最后阐释了作者自己对学说的理解。

 

材料二:

①围绕诗画两种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

④运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

⑥先指出莱辛在《拉奥孔》中的观点,又用札记的形式(③)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诗文;

⑤将二者对照,相互印证;

⑦认为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古人的阐释浮泛含蓄。

 

实事求是地说,这已经足够要点化了吧,但让人把这些要点硬塞到一个4分的简答题里,是不是太过分了?但我们的高考真题标准答案做到了。

真题标准答案: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像这样简洁精炼,又学术专业的答案,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答得出来?所以,我只能机械教条地硬总结出几点所谓的答题模式,让学生们做题的时候算是有个依据吧。

 

高考之后,各地又开始练起“论证思路”题来了,可在制定答案的时候,却依然是“行文脉络”的模式。你看看。

 

山东省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材料一首先说明了汉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简述了汉代服饰的整体特点;然后具体介绍了汉代服饰常见的三种款式,说明了深衣、襦和半袖的各自特点;最后结合现在的"汉服热"现象,做出了更好地研究汉代服装,把汉代文化传承下去的呼吁。

 

山东省烟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问题并指出当下中国设计领域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混乱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然后论述了人文设计是中国设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接着分析了设计教育成功的关键和设计的重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指明中国设计和设计教育需要面对过去、现在,更需要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 

 

河北省百师联盟2022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接着对“比”“兴”进行解释,以《诗经》《诗品•序》《文赋》《乌夜啼》为例,详细解说了中国诗歌见物起兴的传统;以《诗经•硕鼠》《减字木兰花》为例,详细诠释了中国古诗的以此例彼的方式;再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演变过程。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材料一先列举两个事例,指出文艺评论的作用,进而引出论点:要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接着从并列的三个方面,运用比喻论证、引证、例证等手法论证了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的方法。最后一段收束全文,指出增强文艺评论的朝气锐气在新时代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附中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年轻人对戏曲疏离的原因(1分),引出中心论点“越是传统的,就越是时尚的”,并用年轻人乘飞机去欣赏《董生与李氏》加以佐证(1分);接着论证戏曲应该怎样吸引年轻观众,指出古典美与现代美都是他们需要的(1分);最后得出结论:真善美结合才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和戏曲美好的未来(1分)。

 

例子还有很多。

高考是根指挥棒,我们这些高中老师就在这根棒子下东奔西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们没法左右高高在上的挥棒人,只能眯着眼儿捕捉他们的运行轨迹,寻找一点能预判下一个动作的蛛丝马迹。可以做的也只是希望能研究得再细致一点,预判得能再准确一点点。

高中语文,卑微至斯。

还要祈祷高高在上的大学教授、出题老爷们能接接高中语文教育的地气儿。

真希望能有机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