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科院赵丹丹: 试论“男生女性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看待男性娘化 金科院赵丹丹: 试论“男生女性化”

金科院赵丹丹: 试论“男生女性化”

2024-07-16 06: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学校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现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男女教师比例相差悬殊,女性教师越来越多,男性教师越来越少。幼儿园阶段的男教师比例低于2%,孩子幼儿时期只能接触到“阴柔之美”,无法接触到“阳刚之气”。小学教师90%以上是女性,学校对学生性格的导向也呈女性化。 无论是评三好学生,还是选班干部,大多以女孩的性格为标准,诸如听话、顺从、认真、仔细、举止规范等,这些特征都明显地带有女性的阴柔性,与男子阳刚形象相去甚远。男孩的基本特征是精力旺盛、活泼好动、行为粗犷、富有攻击性,这些行为表现在绝大多数学校中是被严格禁止的。 久而久之,原本富有活力的男孩在种种规范的限制下,逐渐被纳入了女性化性格的模式之中,男孩所固有的“野性”受到压制。

2.缺乏体育锻炼

“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蛮其体魄”,其中野蛮体魄恰恰强调的是体育锻炼。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塑造人格。然而, 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课被挤占挪用,课时不足;体育教师兼职较多,缺乏专业知识,体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效果不理想;不能保证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体育竞赛较少,体育锻炼强度不够, 学生没有达到教育部提出的“掌握1-2项体育健身技能”的要求。长此以往,导致学生缺乏体育健身习惯,缺乏强健身体素质,缺乏较强的体育竞技水平,男生缺乏也就应有的“阳刚之气”。

3.缺乏民族文化等教学内容

在当代教学中,应试教育不再重视传承传统文化。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不仅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男生本刚,女性则柔”的传统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在倡导男女平等的年代,很多层面上已经逐渐平等起来。但整体的形式仍是男刚女柔,男的需要刚强,女的需要温柔,男女有别,要明白自己的职责和应有的特性。但学校教育中恰恰缺乏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导致“男生女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层面

1.审美标准异变

在历史上,男女的分工很明确,彼此存在互补性,而按当时的男女分工,一方所缺失的正是对另一方的审美标准,比如男生缺乏的柔弱却成为美女的标准之一,女性所缺的刚硬则是对男人的要求。如今,部分男女差异越来越小,导致审美标准模糊化,媒体传播趋利跑偏,审美标准发生变化,文化认同趋于韩风、日系。 一些明星长得越嫩的就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他们长得俊美俏丽,极其注重外表,说话甜腻腻,电视剧、电影等塑造的男性明星,阳刚之美被阴柔之美所取代。随之而来的被广大青少年追捧的二元次文化,混淆两性差别意识的伪娘文化盛行,误导着涉世未深的孩子们对时尚流行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他们的审美标准、人生观和价值观认同。这也是导致“男生女性化”的根源之一。

2.社会风气影响

在当今这个温情时代,男生越来越少有机会来表现他们的威武强悍,他们并不需要彪悍的体形,更无须举手投足都显示出“块”状肌肉。比如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男性,已经很少有机会参加战争或从事大量重体力劳动,生活的富足和优越,让男生越来越追求细节上的高质量,从而淡化了男生与女性间明显的性格差异。

三、提高男生“阳刚之气”

“阳刚之气”是一种气质,它包括正直、勇敢、坚毅、积极、昂扬等一切人所共享的美好品质,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教育部在发文中也明确了“阳刚之气”的具体所指,可以简单概括为“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而这些,也恰是在学生阶段需要着力培养的气质,无关性别。

当下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重视知识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缺失较严重,这些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意志品质的磨练十分重要。要提高男生“阳刚之气”,我认为应做到以下4个方面。

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规范体育课教学,积极开展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学生体育健身习惯,丰富体育锻炼项目,增强体育锻炼强度。

2.传承民族文化,“阳刚之气”更应该是骨子里的刚毅精神,是内在的强大,而非简单的外在。

3.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搞好夫妻关系,特别是父亲要以身作则,教育引导儿子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4.家长避免对男孩过分控制、惩罚或溺爱,着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敢坚毅的品质。

总结: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身体和心智一并健康成长,培养阳刚之气,才是最该被关注的,这才是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根本。总体看来,我国青少年的教育并不完整。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国一直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导向下,存在体育、劳育、美育被边缘化的问题。教育的使命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社会教育的正确指导下,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成功对接是最好的,阳光男孩的成长并非毕其功于一役的事,它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长时间地栽培或者矫正,这就要求教育者有长远的目光和持久的耐心。

作者:

赵丹丹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教师,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国家二级运动员。

顾佳丽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一学生。

编辑|周慧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