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执一扇,心中有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用纸做扇子风大的视频 手执一扇,心中有善

手执一扇,心中有善

2024-05-24 22: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从入口处放眼望去,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扇子仿佛在讲述一个悠远绵长的历史故事。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还离不开狩猎,便学会了用飞禽的羽毛制作扇子。到了战国秦汉时代,竹子编制、形状有点像菜刀的“便面”成了扇子的主流,不仅能取凉,还能遮面窥测。三国时期,羽扇开始盛行于军旅之中,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更是延续至今。羽扇和竹扇是陪伴人类时间最长的两种扇子,古语中,“扇”字就有“翣”和“箑”两种称谓,意指扇子取材自不同的原料。随着时代更迭,制扇工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创新,团扇、草编扇、油扇、掌扇、折扇……无一不展现着一代代手艺人的灵巧和智慧。比如流行于明清时期的官浦油扇,手艺人把扇弓转曲,让扇面和扇柄间形成30度的夹角,扇起来风力可比普通纸扇高出两到三成。稍稍弯曲的扇子不只能引风驱虫,还可以在看戏时当成坐垫,或当做盛放零食瓜果的容器,大大增加了器物的实用性。

扇面的装饰性也在不断发展。早在丝织业发达的西汉,就有人在团扇的真丝扇面上手绘图案。团扇在唐、宋时期更为普遍,扇面艺术迅速走向高峰。宋以后,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文人墨客依据扇面形状题字作画渐渐兴起。从袖口处掏出一扇,一开一收,身份气质、文化品位展露无遗。有的团扇和折扇甚至装饰性大于实用性,仅用来搭配服装,或陈列于家中欣赏和把玩。原本只被视为去暑工具的扇子,也有了文人雅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扇子编制的过程

数百把扇子间,悄然经过的不只是几千年的历史时光,还有无数手艺人的温度和故事。展览中有一把编织了“2001年6月7日,美丽”字样的竹扇子,留下了一位川渝地区手艺人的小心思,承载了独一无二的情感和记忆。在另一把用灯芯草编织的扇子下方,手艺人卢奶奶的故事也让人更能感受到手编扇子的意趣盎然:由小孙子带回却无暇照顾的小黑狗,卢奶奶一直养着。小黑狗在奶奶编扇时总是寸步不离,守在身边。“一边是小黑狗的安静眷守,一边是卢奶奶编扇的沉稳自在,悠然自得。”

有些扇子制作工艺繁复,能保留到今天,全凭手艺人的默默坚守。无用团队曾经讲过一个关于怀中抱子扇的调研故事。故事的主角,一度没落到不为人知的蒲草扇,在杨新明、刘翠玲夫妇的巧手中得以传承。这种怀中抱子扇相传产生于明清,与传统的单面蒲扇不同,大扇面上还叠加了一个小扇面,故称“抱子扇”。1915年,怀中抱子扇还曾因其手工细腻、技艺精湛,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巴拿马银奖”,是中国民间手艺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到了现代,由于销售市场逐渐萎缩,编织抱子扇的手艺人日益减少,编织技艺也近乎失传。直到2013年,杨新明师傅无意中发现一把刘阿姨陪嫁的老蒲扇,和从小就会编扇子的刘阿姨一起研究改良,才有了今日所看到的怀中抱子扇。

在做扇子的过程中,杨师傅似乎也在诉说自己的过往。18岁那年,杨师傅不幸因一场车祸伤了右腿,只能借助拐杖走路,但闲下来的他,却让古老的制扇工艺重焕光芒。扇柄绣字就是杨师傅的独创技艺,做工很细,编两个字就要花费一小时之久。他曾用自己的号做了一把抱子扇,扇柄上书“微风堂朽木”五字。无用团队写道:“然朽木经巧思巧手,也能变废为宝,这也是杨师傅对自己的期许。”

扇子编制的过程

要制作一把可以常年使用的扇子并不容易。为了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