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咏流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理解儒家文化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

经典咏流传

2024-07-11 22: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跨越百年的美丽,结合了现代社会语境来关照当下,用平凡人的视角和方式重新演绎,再次焕发出磅礴的新鲜生命力。这正是央视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的匠心所在:诗言志,歌咏言。被现代旋律唱出来的古诗词,承载着古人的风骨和现代人的情感,走向大众。

舞台聚焦:“苔米”的英雄梦想

舞台上,小姑娘腼腆而坚定:“因为要让我们像牡丹一样勇敢地开放。”

舞台上,贵州小学的孩子们身着民族服饰鱼贯而出,手拉手合唱“风一来花自然会盛开。”

演绎《苔》时,贵州小学孩子们紧拉着的双手

舞台上,一个长相普通的山村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孩子埋下的苔花种子,一刹那开了花。

就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热爱音乐的乡村教师马修把春天带到了被美好遗忘的角落一样,2013年,梁俊背着把吉他,把心中桃花源带给乌蒙山的孩子。

他也是小人物,自称像“来自大山的苔”,“长得并不帅、成绩也不是最好的”,生长在潮湿的角落。

梁俊说自己也是“如米小的苔花”

但就是这样一个默默如苔花的平凡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改变了山区孩子的世界和视野。在山里,他带着孩子们把古诗唱成歌,除了《苔》,梁老师在2年的支教生涯中,为孩子们带来了100多首诗词,其中50首谱成曲,在大山里回响。在音乐的熏陶下,孩子们快乐起来,驱散自卑努力向阳生长。

乡村教师梁俊和他的孩子们

正如鉴赏团王黎光说的:“教育和艺术的本真就是如此——平凡而卓越。”平凡人润物细无声,却让孩子的世界因为他和他吉他的到来产生了那么一点的不同,时光开始变得温暖起来。

为什么,我们会为歌声泪目?

或许因为我们也是“苔花”,被舞台放大的“苔花”平凡而卓越的生命价值所鼓舞。

熙熙攘攘大时代下,我们谁不是小人物?和芸芸众生无异,做着一份不讨厌也不喜欢的工作,结婚生子,忙碌而平淡的生活周而复始。在某个清晨,睁开眼睛会对现实的贫瘠感到无奈而悲哀,因为,我们也曾梦想鲜衣怒马,成为改变世界的响当当人物呀。

微博上曾流行一组照片《上半身是梦想,下半身是现实》

在这个舞台上,大众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平凡人的故事,却是不同于自己的活法。我们或许早已见识过时代洪流冲击下的生命形态,越底层的人越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即便是现实限制了想象力,平凡人也能最大限度地拥有、把握自己人生的权利,自由飞扬实现自身价值。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如苔开花,熠熠生辉。

裂变传播:千树万树苔花开

当表演告一段落,梁俊带着他的孩子们离开舞台,但这远不是落幕。观众通过微信“摇一摇”即可实时分享,从大屏抵达小屏,延续他们未讲完的故事。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副总监许文广在采访中介绍:“节目在传播形式上打造出“1+4”融媒体跨屏交互的创新模式。”就是说,每一首歌曲都有四种不同的新媒体形式,以实现优质内容在不同媒介的裂变式传播。

微信摇一摇,“我们把苔,唱给你听”

媒介融合、跨媒介传播早就有,在这儿却又有些特别。一首小诗从古“流传”到今,是纵向传播;又从电视媒介“铺散”到移动端,形成横向传播。这些经典纷至沓来,古为今用满足现代人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分享的不再仅仅是他们的故事。观众无形中被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们打动,仿佛感受到“我们”与“他们”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进而受到鼓舞和引领:“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继而蔓延发酵,“苔”发展成为一种时代语境下的意象,来象征积极向上的精神。

美国社会学家Granovetter称其为“弱连接关系”,随着新媒体技术发展,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交错,大众之间的人际仅仅是从外部世界知晓、认识,却并不熟识。但恰恰是这种微不足道的连接,其内聚力会对信息传播、流动机会和社区组织产生深远影响。

Granovetter在论文中用图片解释更多样化的弱连接关系

互联网语境下,我们可以通过与其他主体、其他事件的互动,对“苔”这个意象进行更多的“赋能”,将其传递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清澈的歌声会停止,可其中的情感表达继续绵延,这种价值导向将会对我们的社会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平昌冬奥会武大靖创夺冠时,有媒体以“青春恰自来”为题

在官方传统媒体演绎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布局下,互联网借助央视节目进行深耕,央视舞台也利用互联网即时互动的属性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将平凡人的生活如同卷轴缓缓铺陈开,如米小的苔花其生命价值也可以为大众知晓,当众盛放。

电视节目无论是叙事形态,还是传播渠道,都更加适应网络端用户的需求:普通人成为主体,越来越多平凡的小事物、小人物、小平凡得到传播,万千苔花,自有芳华。

据《经典咏流传》官微发布,3月3日起每周六节目将继续播出,“诗与歌的交相辉映还在继续”。

文化本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文本,也不是自说自话地孤芳自赏。而是随着时代变迁,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发展融合新的媒介,用其承载着文化不朽的内涵和精神,以平凡人的视角去呈现。

综艺文化热或许是一时的,但是诗言志、歌咏言,诗歌承载的以人为圆心的情感和精神会“永流传”。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才是大众生活最真实的折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经典咏流传》官微

参考文献:

陈力丹、费杨生:关系: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转型的逻辑起点, 《编辑之友》, 2016(7):5-1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