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查看企业营收 2023 年 1

2023 年 1

2023-03-31 17: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里还是要再次回顾本人回答中谈烂的我国经济必须面对的两个问题: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债务积累的问题,这个现象对应的是第一个问题。

昨天关于降准的直播,花了很大一部分篇幅在讨论大家的储蓄是否会因为大规模的宽松货币而缩水的问题。单从货币供应和定向降息和全面降准来说,货币政策不可谓不宽松,当然也不只是2023年如此,2022年也是如此,基本维持两位数的货币供应量,而实际的GDP只有3%,两者的差额过大意味着政策给市场强行注入了大量的货币供应。

一般认为,当给市场供应大量的货币的时候,要么带动投资活动增强,副作用是资产泡沫的扩大,要么带动消费活动的增强,副作用是通货膨胀,这也为什么不同群体对于宽松货币政策的态度不同,关注投资收益和持有相关资产的群体非常期待宽松货币,而普通人则非常担忧物价的上涨。但本次宽松货币政策周期与“一般的情况”差异很大,房地产投资还在疲软,所谓的“阳春”从同比来看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最直接的证据就是1月住户的中长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去年同期是住户贷款增加8430亿元,今年2月中长期贷款增加863亿元,这种情况下你很难想象阳春的钱从哪里来。而消费同样疲软,2022年的供给冲击都未能把消费端的价格拉起来,相当于企业无法把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供给短通胀和消费端通缩,都要以更大的优惠力度去把商品推出去。在宽松货币政策下,大家反而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商品,比如占家庭支出比例较高的房子和车子,各地和银行的让利去库存,政策补贴和车企的优惠。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还在延续,供需关系在这里,想去库存必然要做更多的让利。

宽松货币政策怎么失效了呢?消费和供给是相对应的,有消费意愿没有产能供给是发展和贫穷问题,有产能供给没有消费能力是分配问题,最终能决定居民消费意愿的只有家庭的财务状况和收入,尤其是大多数人的收入是否能因为宽松货币政策而获益,宽松货币政策看做是水龙头,上面有金融体系过一手,中间有大量的分利集团过一手,到普通人手里则是收入涨不动。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的实际感受和宏大叙事出现落差的原因,谈大局乐观,谈自身收入预期悲观。自从2008年之后,这种靠债务支撑的高增长与居民的获得感出现了更大的落差,主要是居民杠杆涨的太快了,当然也会有人说这是要付出的代价,居民在每次的债务扩张周期都在为政府、企业以及金融体系的债务扩张最终买单,同时收入增长又赶不上负债和利息的增加,消费能力必然会下降的。

现在出现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居民部门不参与了,不管是房地产投资还是非必需商品的消费,都在尽可能的存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这种用信心理解也罢,用信任理解也罢,最终的结果就是消费不足最终传导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之前也分析了货币的流动,良性的货币和商品流转,必然的三个部门,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缺一不可,现在居民部门参与度下降,债务也就更多的变成了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流转,左脚踩右脚很难升天,地方政府债务可以通过城投债转移到企业部门,城投又可以靠地方的信用来发债,银行多数时候还不能不配合。对于其他工业产出类的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缺少了居民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光靠去银行借钱只会徒增利息负担,短期缓解现金流压力,长期经营状况只会更差。

好不容易等来了防疫政策的放开,居民钱包也在资产泡沫和三年的冲击中越来越瘪,当然不排除少数人不仅没受冲击,反而还能从中大赚一笔,与居民钱包相关的还有医保的池子,大量的资源其实是被浪费掉的。现在想要打破第一个难题,要么提高居民收入,要么增加公共福利,当然有人又说了,地方没钱怎么办,能举债上大项目,就能从大项目里面挤出一部分反哺居民的公共福利支出,这也是再分配的一种方式,至少在消费不足下也是可以尝试的。第二个问题是债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不允许出清也可以,但至少不能让问题变得更大,企业债地方债都都有办法处理,比如展期和以债养债,但居民似乎没有这个待遇,随着企业利润下降,选择节流的可能性很大,将直接影响一大批人的收入预期,一旦居民财务状况恶化,过去为债务刺激经济积累的62%居民杠杆率可能就要被动出问题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