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如何促进学生自学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4-07-03 07: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专用自习课上,将时间真正还给学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足量时间,充分完成学生学习任务清单中的视频、课件学习及练习,降低或避免敷衍了事的可能。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高中学生信息化自主学习设在晚自习,初中学生信息化自主学习时间设在自习课上。每位学生均要准备学科信息化学习笔记本,对课前学习任务中的重要知识做好笔记,例题和检测题要在本子上先演练再看讲解,任课教师每周检查信息化练习本。同时,自习时间必须目标明确,任课教师提前布置自习任务,严格把控学习内容的难易度和学习时间,保证学生在自主学习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不加重课后负担。值得注意的是,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在初中年级信息化自主学习时间,科任教师要在班级巡视和指导;高中年级,当天的值班教师为自习时间第一责任人,值班教师不在时,班长应主动代行责权。

在节假日,教师利用学习平台定时发布学习资源和线上练习任务,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假期自学时间,及时采集假期学情数据,再根据学情发布个性化作业。通过学习平台班级空间,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提问,点对点发送学习指导建议,具有极强的交互性。

简言之,学校通过精心的线上任务安排,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二)自我因素分析与实践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自我意识应是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自我意识包括学生的元认知、自我监管等。

1.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即对认知的认知。教育学家桑代克提出练习本身不具有促进学习的功能,只有在了解练习结果的前提下,练习才能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练习结果就是对学情的一种反馈。换言之,在不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状态下,任何教学或练习都是无效的。

学情反馈的前提是学情信息的收集、整理。然而,收集整理庞杂的学情数据并不简单、易行。为此,我们组建了“学生大数据分析中心”,联合校外技术力量,形成教学—技术策应团队,从学生个体、班级、年级等方面收集和汇总学情数据,让学生快速、高效获悉自身认知情况,从被动的“数据驱动学习”转向主动的“数据导向学习”,不断强化和提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能力。

自主学习重在“自主”,自我监管必不可少。自我监管能力的形成与外界的监管规定和执行强度紧密相连。

2.培养学生的自我监管意识

信息时代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还有无孔不入的不良诱惑。若要推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须帮助学生培养自我监管意识。为此,学校要从“以生为本”出发。首先,信息化教学班设立专职副班长,分管班级信息化教育教学,全面负责信息化学习中的各项事务。专职副班长要富有正义感,以身作则,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积极主动维持班级学习纪律,坚决抵制违规行为,关注班级信息化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和相关教师,在学生自我管理中起“龙头”作用。其次,采用“生生自管,相互监督,促进学习”的方式,以班级原有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管理信息化学习,各组组长协助副班长进行班级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学习平台同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行为积分,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时长、学习效果均计入小组积分。同时,充分利用群体约定和价值辨析原理,结合家校联合外力及奖惩制度,促进学生自我监管意识的形成,培养良好的自我监管习惯,提升自我监管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完善和严格的监管制度。为此,学校设立了监管专岗,联合教学服务机构,组建机动组,制订定期核查制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深层审核,杜绝隐患;推行学校—班主任—家长三方无缝监管机制,不断修订更新;联合校外技术力量,对学生上网行为进行科学管控,进一步保障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纯洁性。然而,限制只能治标,开放网络下的有效学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关键就在于促进学生自我监管能力的提升。

(三)行为因素分析与实践

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与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信息化教学在课前任务单的设置、课后巩固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方面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和规定。此外,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不可分割。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前置预习材料、预习检测中、预习检测后、课堂学习后的自主学习。如此,两项相加,即将教师的要求融入自主学习环节,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产生显著影响。

1.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大大增加,但放手并不表示放任。教师在学生的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仍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精准推送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完成基础知识学习,并依据学情和教学进度挑选优质资源。所推送的内容,必须经过教师的仔细审核,保证资源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第二,精心选择预习题。预习题要设置难易坡度,以适应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度。同时,题量适中,层次合理,即了解层次与理解层次的占比为6:4左右,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第三,严格监督管理,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学习的真实性往往取决于教师的严格要求和具体指导。教师要及时抽查学生完成预习题的情况,并对需要提笔记录的笔记本、草稿本、作业完成情况等按时检查、批阅和反馈,以确保及时掌握学生学情,导向授课安排,以学定教,对反馈优秀者给予表扬,未按要求完成的进行批评教育。

第四,完善评价机制,及时掌握学情。课堂上,对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指出自主学习中出现的不足,指导学生改进,弥补自身知识短板。同时,对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高频错点进行分析与拓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此外,经过对学生作业和周测的评价,累积学生数据,统计问题情况,便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考前专项训练。同时,帮助教师及时关注班级整体学情动态和临界生情况,了解进退步学生名单,做好深度辅导和跟踪。全方位的学情分析,可以帮助教师精准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精准的引导。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来自过程中的细节规范。高中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每个过程都要树立一个典型习惯,并推行习惯养成计划。

第一,微课学习中,培养学生撰写笔记的习惯。“看过即忘”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视频学习中,学生是否撰写学习笔记是影响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让教师的适度、有效监管渗透到学生自主学习中,从日查、周查到月查,慢慢过渡到不查,逐步养成习惯,形成自觉意识。

第二,预习检测中培养及时完成习题并反馈结果的习惯。学生经过前置预习材料的学习,如果不加以适当练习,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然而,一道题尤其是复杂题型,往往包含多个知识点。学生仅提供一个简单习题结果不足以说明问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会被掩盖起来。如此,教师要求学生提交习题的必要推演过程,以便定时检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第三,预习检测后培养订错的习惯。学生练习结束后,是否订正错题并及时向教师反馈当堂疑问,成为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关键步骤。在这一环节,教师将评阅后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如有错误(反馈中带有错误提示、修订建议等),学生通过平台订正功能完成订正(可多次订正),直至获得最后评价。通过同步监管,教师及时提醒学生完成订正,督促学生养成订错的习惯。

第四,课堂学习后培养及时完成个性化练习的习惯。课堂是知识再次内化和升级的过程,每个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程度不一,这就导致学情不一。学校依据学情数据,利用平台功能,收集学生的薄弱知识点,生成个性化练习册。课后,教师督促学生完成个性化练习册,再次正强化,逐步巩固薄弱知识点,提升自主学习效率。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的效果检测

(一)学生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同

2016年11月,学校对信息化课改班进行“信息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本次问卷调查主要研究信息化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程度,发现两个班约87%以上的学生认为现行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学习有益处(见表1)。然而,由于学校处于信息化班级建设初期,不可避免出现些许冲突,少数学生感觉学业负担有所加重。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升。2018年11月,学校再次对高一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为提高调查的可信度,调查样本范围扩大,为高一年级4个班,总人数超过200人。问卷调查发现,认为信息化教学有帮助的学生人数比例超过81%(见表2)。

对比两次问卷调查,结合“帮助程度高”及“帮助程度一般”的数据,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帮助认可度并没有降低,甚至在帮助程度趋势上明显向帮助“程度高”移动。由此可知,学生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够帮助其更好地自主学习。

(二)信息化教学实效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信息化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影响,我们于2018年针对课前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等进行调查。调查数据分析显示(见表3),微课视频学习阶段,70%以上的学生已经养成预习做笔记的行为习惯。在预习习题方面,绝大多数(超过92%)学生能够及时完成微课视频学习后的练习,逐渐出现将未完全理解的例题“上本”的行为。经过课堂理论升华,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90%左右的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完成教师发布的线上作业,以巩固学习成果。综合以上情况,超过80%的学生认为信息化对课前预习帮助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半数以上学生表示十分适应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形成个性化学习策略。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调查(见表4),超过7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自主学习和理解能力方面有长足进步。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学生在自主学习各阶段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自主学习策略。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校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精准的学习材料,保障充沛的学习时间,推送精准的学情数据,强化自我监管意识,明确自主学习步骤,规范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初步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注:本文系2016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智慧校园建设的理论澄清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JK016AZXX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胡成系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教科室主任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凌思斯系湖南省长沙市第十一中学教师)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9年第11期

喜欢吗?关注“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吧!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是由教育部主管、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国家级教育专业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10-1490/G4。

期刊以“面向教育现代化,引领数字化教学”为办刊理念,聚焦基础教育教学主战场,刊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分享数字化教学的新理念、新作法、新技术、新成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