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好听音乐有限公司 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

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

#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五斗米道”——中古士人道教信仰形态之一探 The “Wudoumi Sect of Daoism” as Reflected in the Calligraphies of Wang Xizhi——A Case Study on Understanding Medieval Daoist Practice

作者:程乐松;

Author:

收稿日期:          年卷(期)页码:2016,202(01):-120-125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Name: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关键字:王羲之;《官奴帖》;章文;服食;五斗米道

Key words: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佛道教与唐宋法律”(10JJD730003)

中文摘要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一般而言,学界都接受"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的说法。然而,如果细究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道教信仰形态,章仪、服食与养生,可知其与五斗米道的关联仍是模糊的。因此,可以围绕王羲之的书帖,在深入分析书帖内容基础上,尝试将书帖与道教经典文献对参,重述书帖中所见的王氏的道教信仰与实践,依此说明:王羲之在信仰实践中使用的章仪继承了五斗米道和太平道首过疗疾的观念,但在形式上是否属于"张氏五斗米道"仍存疑;王羲之的信仰实践不能脱离两晋之际士族的信仰"常态",并不能将他的信仰简单归结为"张氏五斗米道"或"天师道"。

参考文献

1李文初:《王羲之生卒年诸说考评》,《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3期。

2 福永光司:《王羲之の思想と生活》,载《爱知学会研究报告(第九辑)》,名古屋:爱知大学,1971年。

3 森野繁夫:《王羲之伝》,东京:白帝社,1988年。关于王羲之书帖内容及书法艺术乃至生平的综合研究,还可以参见中田勇次郎:《王羲之を中心とする法帖の研究》,东京:二玄社,1972年;杉村邦彦:《王羲之の生涯と書について》,京都:世界思想社,2002年。

4 吉川忠夫:《王羲之:六朝贵族の精神世界》,东京:清水书院,1972年;另见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东京:同朋舍,1984年。

5 吉川忠夫:《书と道教の周边》,东京:平凡社,1987年。

6 黎志添:《天地水三官信仰与早期天师道治病解罪仪式》,《台湾宗教研究》2002年第2卷第1期。

1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页。

2《王羲之全书翰》,东京:白帝社,1996年,第233-241页。

3王氏在《儿女帖》中的自述,“吾有七儿一女,……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见《王羲之全书翰》,第228页。

4《王羲之全书翰》,第258页。

5《王羲之全书翰》,第233-240页。《官奴帖》之后各书帖都有官奴及延期小女夭亡,王羲之至为痛心的表述,独《官奴帖》中没有提及夭亡,而只是病笃而已。

6《三天内解经》(CT1205),6b,《正统道藏》第28册,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第315页。本文所引道教经典,均引自《正统道藏》,其编码及页数标注方法如下:经名(《道藏通检》中所见之CT编号),经中页码为蝶装影印本的标注,其后再附《正统道藏》的册数及页数。

7《玄都律文》(CT188),8a,《正统道藏》第3册,第457页。

1《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CT798),4a,《正统道藏》第18册,第232页。

2详见森野繁夫、佐藤利行所编《王羲之全书翰》的书简及王羲之与友人来往之文书,约有近三百种书帖,以上归纳可能不尽全面,但据笔者所见,王羲之自称“民”者唯此《官奴帖》。

3吉川忠夫:《许迈传》,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六朝道教の研究》,东京:春秋社,1998年,第1-47页。

4森野繁夫、佐藤利行:《王羲之全书翰》,第233-240页。

5《晋书·王羲之传》后附《王凝之传》:“王氏世事五斗米道,凝之弥笃。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之为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恩所害。”参见《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108页。

6《晋书·王羲之传》后附《王献之传》:“未几,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俄而卒于官。”见《晋书》,第2108页。

1唐长孺:《太平道与天师道:札记十二篇》,《唐长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其中《东晋士族与天师道杜孙教团》一节中提及王氏通过杜治上章的记载(第761页),唐长孺先生认为此举与天师道的信仰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2《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98页。

3陈国符先生在《南北朝天师道考长编》一文中就依照《陆先生道门科略》《三天内解经》以及《老君音诵诫经》等文献内容佐证《三国志》及《后汉书》中的记载,从而混淆了六朝文献与汉末道教信仰之间的时代关系。参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06-367页。这一观点在柳存仁先生的《张天师是不是一个历史人物》中已经受到了质疑,柳先生更强调张鲁与张修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张氏五斗米道与四川地方少数民族信仰之间的互动。参见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7-136页。刘屹在《神话与历史:六朝道教对张道陵天师形象的塑造》一文中进行了全面的探讨,提出了晋宋时期天师道再次整合借用了张天师与张氏五斗米道的“神学创造”的观点,值得重视。参见刘屹:《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37-156页。

4《晋书·王羲之传》,第2107页。

5福永光司:《王羲之の思想と生活》,第86-87页。

1“寒石散”药方几经转变,但其主要的药效和毒性似没有太大的改变,众多医书中所渉的“寒石散”方剂多有出入,关于其症候的说法却相当一致。服食“寒石散”的主要后果就是热毒沉积,服食愈久,症状愈严重,其中诸多症状与王羲之书帖中所见的症状十分相似。详见余嘉锡:《“寒石散”考》,《辅仁学志》第7卷第1、2期,1938年,第46-63页。另《巢氏诸病源候总论》详述了“寒石散”的诸种症候,共计五十一种,其中包括“胸塞短气,头痛目疼,烦疼腰痛,手脚疼痛,心急疼痛”等。参见巢元方等编:《巢氏诸病源候总论·解散病诸候》,载《中国医学大成》第五集第83卷,台北:大东书局,1937年,第2-15页。

2以上书帖分别见《王羲之全书翰》,第397、384、361、438页。

3关于五石散的生理效应,参见李浩:《“石发”与文学创作之关系——以皇甫谧、王羲之父子为例》,《太原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此文枚举了五石散的成分及服食之后的生理反应,并以皇甫谧和王羲之为例说明了服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此外,还可参见景蜀慧、肖荣:《中古服散的成因及传承:从皇甫谧到孙思邈》,《唐研究》2007年第13卷。此文从医学史和身体观念的角度,诠释了五石散以及服食的成因及其流变过程。

4《王羲之全书翰》,第657页。

5《近书至也帖》《秋中帖》《四月二十三日帖》《五月十四日帖》,载《王羲之全书翰》,第263、305、306、360 页。

6如《想大小皆佳帖》《十一月十三日帖》《贵奴不差帖》等,见《王羲之全书翰》,第539、544、351页。

7女萎丸,一种泻药,见《王羲之全书翰》,第300页。

8据森野繁夫的解释,渉斄丸是一种泻药,见《王羲之全书翰》,第540页;据余嘉锡解释,此段是说明服食寒石散后药效发作出现燥热的情况,因而服泻药去之,尚不知是否可以康复,见余嘉锡:《“寒石散”考》,第38页。

9“凡服丹人,得食鹿獐雉兔少犊等,及脯,唯得作脯食,不得作羹食”。参见丹波康赖:《医心方·服食宜食法》,王大鹏、樊友平校,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254页。另《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始觉发动,即温酒饮之,……亦可服大麦粗良。”载《中国医学大成》第五集第83卷,第3页。

1陈寅恪先生将滨海地域的士族信仰统称为“天师道”(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40页),但陈先生并没有明确天师道与五斗米道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小林正美已经用“南朝天师道”或“天师道三洞派”的概念强调了汉末三张五斗米道与南朝天师道的区别(小林正美:《新范式道教史的建构》,王皓月译,济南:齐鲁书社,2014年,第2-16页)。

【关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