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辉煌|赵一凡:我和赵一曼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我想对这样的英雄说什么 共话辉煌|赵一凡:我和赵一曼的“故事”

共话辉煌|赵一凡:我和赵一曼的“故事”

2024-07-11 14: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在建党10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学习好、总结好、传承好、发扬好党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海法人”《共话辉煌》栏目,倾听海法人学习党史的澎湃心声,讲述海法人砥砺前行的奋斗故事。

小时候,同学们都爱起绰号。因为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赵一曼的粗瓷大碗》,而我又恰好与这位抗日女英雄的名字只有一字之差,慢慢地叫着叫着就演变成了“赵大碗”。这个绰号听上去与一个小姑娘的身份并不相符,那时还年少不懂事的我有些抗拒,一度还成为了我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

那是小学三年级,每每在课堂上讲到《赵一曼的粗瓷大碗》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爆发一阵哄堂大笑。后来,语文老师留意到了恨不得把头埋到桌子底下的我,了解了我的绰号后,走到我面前说:“革命英雄的名字是被尊敬的,革命英雄用过的粗瓷大碗更是光荣的,你没有什么好抬不起头的。”

我听到后,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勇气,慢慢抬起头,看着周围的同学们开始收住哄笑,渐渐安静下来。老师转过头去,严肃地对着全班同学说:“但是革命英雄的玩笑永远都不许开。”这下,教室里一下了变得鸦雀无声,换成了那些哄笑的同学低下了头,这之后再也没有同学叫这个绰号了。

我不再因为这个绰号感到烦恼,开始主动了解这位女英雄。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人称超姐,她是“黄埔四女杰”之一,也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她本是出生在四川的一个地主家庭的娇小姐,却敢于反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她早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回国后她远赴白山黑水条件艰苦的进行抗日斗争,那一年,她的儿子还只有三岁,而此后她再也没有见过她的爱人和孩子一面。

流传至今的粗瓷大碗的故事就发生在东北抗联时期。当时担任团政委的赵一曼在将自己的洋瓷缸送给了一名新战士后,甚至连一个自己的碗都没有,直到后来通讯员将在一次对日战斗结束后弄到的一个粗瓷大碗送给她,她却只用了一次。通讯员想让她吃一顿饱饭,给她盛了一大碗高粱米饭,然而,她趁着没人的时候把高粱米饭倒回了锅里,只给自己盛了半碗野菜粥。第二天开饭时,赵一曼同志的碗又悄悄的没了。当通讯员着急的说:“我说我的政委呀!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你这么丢呀!”她却说:“革命的饭碗,一辈子也丢不了。”

革命的饭碗她没有丢,一直到她为掩护部队负伤昏迷后被俘,面对日军的酷刑,她都始终守口如瓶,不肯吐露有关抗联的一点信息。日军的马鞭狠狠戳在她的腿部伤口上,老虎凳、灌辣椒水、拔牙齿、压杠子、搓肋骨等酷刑通通都不能让她屈服,第二次被俘被处死示众前,她仍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而那一年,她只有三十一岁。因为保守党的秘密一直使用化名,她的丈夫甚至直到二十多年后看到电影《赵一曼》才发现这个抗日女英雄竟然是自己的妻子。

革命的饭碗她不仅没有丢,还传到千千万万的同胞手中。而我也因为这一字之差的机缘,了解了更多她的英勇事迹。多年之后再次追忆先烈,她的伟大革命精神依然激励着我,常学常新,我也有了新的体会。

红枪白马,并非是不爱红装爱武装,而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过人胆魄。粗瓷大碗只用了一次,并非是总“丢饭碗”,而是时时处处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无私担当。酷刑加身而不屈,也并非是不“惜头颅”,只是为祖国抛洒热血而心甘情愿。她的事迹、她的精神改变了我,学习她的自强不息、艰苦朴素、甘于奉献、忠贞不渝,身处得来不易的和平年代,我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告诫自己要初心不能忘;即使只是一名基层党员,也应以昂扬姿态奋力坚守好平凡的岗位,不辱使命,“党员的饭碗不能丢”。

如今敌寇尽除,用“甘将热血沃中华”换来“旌旗红似花”的她却不能笑看了。然而,她和粗瓷大碗的故事,她“临敌大节不辱”的英勇事迹,这些都应“永记人民心中”,革命英雄的精神不朽,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我相信,革命英雄改变的人,也绝不只我一个。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