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豪情似旧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女排夺奥运冠军 为有豪情似旧时

为有豪情似旧时

2023-10-14 0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从1960年起到国家体委主管的《体育报》当记者,算是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者和记录者。

1981年女排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前我去实地对她们做过采访,并在这个基础上写了一部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姑娘》。现在我已年届八十,早已淡出体育采访一线。三十多年来,女排队伍已经换了好几茬,这届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除了主教练郎平,我一个也不认识。所以今年的巴西里约奥运会,我只是一个普通观众。当然,如果说我这个观众和其他人还有哪些不一样,那可能因为我亲身经历、记录过中国女排的发展过程,有着更加独特的女排情结。更何况,老女排的郎平在这支队伍里当主帅,这些都让我对出征里约的中国女排报以更多的关注。

当姑娘们在小组赛中输掉三场时,我心里有些遗憾,但并不惊讶,毕竟这届女排队伍还很年轻。可是,当见到姑娘们从逆境中奋起,先后击败世界强队巴西队和荷兰队,进而绝地反击击败塞尔维亚队夺得冠军时,我惊喜地发现:在这支新队伍中,老女排精神又回来了!

当我坐在电视机前,感受着姑娘们那股不服输、不言败的拼劲,一种久违的感觉油然而生,郎平、孙晋芳、张蓉芳、陈招娣、周晓兰等三十多年前那支老女排队伍的身影开始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

不一样的女排姑娘,一样的女排精神

1981年春雨绵绵的时候,我来到湖南郴州国家女排训练基地, 和这支队伍一同生活了半个月,亲眼见证了老女排姑娘们“爱拼爱胜爱搏”的精神风貌,我那部反映女排队员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也主要是在这次亲身经历的基础上写成的。

郴州基地条件很差,训练馆是用竹棚搭的,最早里面是泥地,一练一身泥。后来铺了竹地板,地上又都是毛刺,姑娘们训练完以后就相互比谁身上拔出的刺儿多。

场地条件艰苦,训练又很单调枯燥。当时,陈忠和给姑娘们当男陪练。他站在高凳上往姑娘们身上大力扣球,球又快又狠,砸在身上就青一块紫一块,姑娘们则大喊着冲上去接球。呐喊声和球落地的“咚咚”声,让人胆战心惊!所以开始姑娘们都闭上眼睛不敢接。后来我问:“为什么要这样练?”队长曹慧英说:“你不知道,我们同苏联队打过一次,一局输了个0:15啊!隔网看过去,苏联队员的大腿比我们的腰都粗,大力扣杀威力太大了。要不这么练,将来在赛场上还不得吃大亏?”

当年曹慧英在队里年纪最大,可也不过27岁,却“练”得那叫一个憔悴。当地老百姓去看训练,心疼地拉着她的手说:“哎呀,你真像祥林嫂。”她说:“可别这么叫,我是心甘情愿练的。”主攻手杨希在一次训练中把肌肉拉伤了,大腿上肿起一个大包,只得在宿舍里躺着。我去找她聊天。她说:“老鲁,你看平时我们哪怕能休息半个小时都很高兴,可现在你听,球场那边的练球声那么清楚,世界大赛马上开始了,真躺不住啊!”

在二传手陈招娣身上发生过一件“两走两练”的事。有一天训练结束,她主动要求加练15个球。加练球要是接不着就算负的,会越练越多。陈招娣救起9个球后,就觉得自己真的吃不消了,可是教练还是没完没了地抛球,气得她扭身要走。主教练袁伟民说:“今天练不完,明天第一个练你!”要强的陈招娣听了转身回来继续再练。第二次撑不住了,又走,然后再回来,直到累瘫在球场上。这些都是 当时女排所经受的极限训练。

所以,在女排姑娘们心里,对教练可以说是“爱恨交织”。训练时,教练真的像“魔鬼”,姑娘们训练下来以后常常“恨”得使劲掐教练的胳膊;赢球后,这种“恨”又会转成“爱”,赛后姑娘们把教练抬起来蹾,实际上也是“爱”“恨”转化之中一种“解气”的表现。

1981年,中国女排在日本首夺世界冠军的那场决赛中,陈招娣带伤硬顶着上阵。比赛结束,陈招娣已经走不了路了,是同伴们背她上下车,背她回我国驻日大使馆的。当天晚上开庆功会,队员们都来给袁伟民敬酒,唯独陈招娣不在,一个人在楼上躺着,于是袁伟民端着酒上去找她。陈招娣后来说:“我平时真恨透他了,但是现在一见,却眼泪汪汪地哭起来了,一切都过去了,都不说了,教练,我敬你一杯酒吧。”

里 约夺冠

所以,说起女排精神,我赞同陈忠和的一番话,这位中国女排前主帅曾说:女排精神不是靠喊出来的,而是靠平时训练中一球一球,比赛中一局一局,细节上一点一点磨炼出来的。因此我想,从三十多年前老女排步入辉煌到今天新一届女排姑娘们“王者归来”,贯穿始终的就是在这些日常训练和比赛的点滴之中所体现出来的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和为国争光的拼搏精神,这就是不变初心。社会上曾经有种看法,叫作“年轻人一代不如一代”。当年,老女排队员用她们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感动了全中国。今天,在这一批年轻的运动员身上,我同样看到了这样的精神。不同年代的中国女排运动员,都用行动做出了回答:中国青年一代胜似一代。

“夺金牌”与“拿牌牌”

袁伟民曾对我说,现在这支女排的身体条件是历届女排中最好的。可是对于这支身体条件不输欧美、去年又新晋世界冠军的队伍,主教练郎平的奥运目标却显得比较低调:拿牌牌。这不禁让我想起 当年女排身上沉甸甸的“金牌压力”。

我从事体育记者这行的时候,贺龙元帅担任国家体委主任。当年,我们的乒乓球已经连续拿到世界冠军,其他有的项目也蓬蓬勃勃地起来了,唯独“篮排足”三大球上不去。为此贺老总曾说:三大 球不翻身死不瞑目!

“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体育界也一样。当时北京大学提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应当说反映了那个时代全国上下一致的心声。那个年代,太需要好战绩来凝聚人心、激励士气,这也是那时候人们对集体项目、对冠军、对奖杯看得比较重的原因。当时在三大球里,女排冲向世界夺冠的势头是最强的,也是最为人们所寄予厚望的。

获奖夺冠才意味着胜利,这也是那时女排姑娘自己的心里话。1977年世界杯中国女排得了第四,这已经是1953年建队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但是颁奖时发生的一幕却让女排姑娘们特别受刺激。陈招娣说:“让我们站在领奖台下的地板上,每人手里发一个黄手绢,要不停地摇晃向得胜者祝贺。那时候就想,只有把实力搞上去了,才不用再受这种气!”

1981年出征日本世界杯前,中国女排队员曾应邀去北大,我也一起去了。距离北大校园还有几十米的时候,就挤不动了,因为全是人,我还是被两位高个儿运动员架着进去的,一路上都是被挤掉的鞋子。原计划在大礼堂聚会,结果女排姑娘们刚一进去就被“瓜分”了,东一个西一个被学生们拉到校园的各个角落里。记得留在礼堂里的是周晓兰,她被学生们抬起来“扔”到台上,又从台上“扔”下来,那场景真是狂热。当时有的女排姑娘说:“下回赢了球我们更不敢来了,他们还不得疯了……”可见同学们对女排夺冠寄予了多么高的期望。

果然,当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后,北京城万人空巷,全城沸腾, 人们敲锣打鼓去天安门游行,北大学生撒传单,还把扫把点着了当火把……不只北京,应当说是全民沸腾、全国沸腾。 所以当年女排姑娘们在这种情况下夺冠,应当说的确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之下做到了把压力变为动力,不负众望。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全国上下的自信心也有了进一步增长。拿金牌,升国旗,奏国歌,老百姓当然心里高兴,但人们不再简单地“唯金牌论”“以胜败论英雄”。所以这一次中国女排夺冠固然令人欣喜,但人们更看重的是这个过程中女排姑娘逆境不言败的战斗激情。

里约夺冠

我有一个企业家朋友,他也曾经辉煌过,但现在处在破产边缘,企业一直在死亡线上挣扎。那天他给我发微信,兴奋地说:“里约奥运会开始后我天天看,特别爱看女排,郎平和女排精神深深感动和激励了我,我要学习她们这种百折不挠、面对困难挫折的拼搏精神,走出黑暗,走进光明,我相信我的企业重生的日子已经不远了,到时候我们一起庆贺!”

爱情啊,请你晚一点儿来

这次奥运会上,我看到一位中国运动员公开向队友求婚的画面,都上了一些西方媒体的头条,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的女排姑娘的情感世界。那时候规定现役运动员不许谈恋爱,同时提倡奉献体育,晚恋、晚婚、晚育,所以爱情称得上是运动员的一个禁区。花前月下谈恋爱都不允许,公开求婚这种事那时候更是不可想象。

当年在郴州基地的时候,为了更多地了解比赛,我想借一位女排姑娘的日记来看一看。我知道上海姑娘周晓兰文笔好,于是就试探着向她提出这个要求。晚饭后,晓兰拿来日记本说:“那几页我折出来了,明天早上还给我。”她还跟我“约法三章”:第一,只能自己看;第二,不能往外说;第三,不能公开引用、发表。她还伸出右手小拇指说:“拉钩!”

日记太精彩了!尤其是她的内心独白:“这次离开北京跟往年都不一样,好像心被拴住了……”这是在恋爱啊,有男朋友了。那个不眠的春夜,我一口气读到黎明,摘抄了好几千字,却没有一点儿疲劳感。

那天,我到女排运动员宿舍楼串门的时候,她们问:“你的《中国姑娘》写到哪儿了?”我说,正写《爱情啊,请你晚一点来!》这段呢,给你们念念一个姑娘的内心独白吧。于是就念了一段晓兰的日记。姑娘们听了都大叫起来:“哇,这么柔情这么美,谁的呀?”我眼睛盯着晓兰,她没有跟着惊叫,脸有些红,只嘟囔了一句“连这都写……”后来,屋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她没有再提不能引用的事。我暗喜,她这是默认啦!

即便有这样一些小插曲,我在郴州基地这15天体会到更多的还是姑娘们的奉献和牺牲,家庭、爱情、身体,没有不奉献和牺牲的。她们从不提什么额外要求,想法也很单纯,就是拿世界冠军为国争光,要做到这点只有拼命才行。

那些年,那些女排主帅

主教练是球队的统帅,堪称“定海神针”。 在中国女排的成长之路上,有几位给我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主教练。

大松博文来华指导中 国女排

一位是日本的大松博文,中国女排有今天,跟这个人物是分不开的。1964年,日本女排首次夺得奥运会冠军以后,周总理把这位日本女排的主帅请到中国来。大松博文擅长采用超极限训练,这种做法被后来的袁伟民、郎平等中国教练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下来。领教过他训练的中国女排队员曾对我说,当时我们都管他叫“魔鬼大松”,真是“恨”透他了,人都要被“练”死了还在那儿折腾你。有一次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他时问:“队伍训练得怎么样了?”大松说:“还不到日本队训练量的一半。总理说,那就把你那套移植过 来训练她们。 大松博文后来对周总理说,中国这批姑娘很聪明,训练上来以后将来肯定要超过我们日本,拿世界冠军。

接下来是袁伟民。他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自己风格的排球之路,并率领中国女排首次登上世界排坛巅峰,从此步入“五连冠”的历史辉煌。当年我在纪实作品里把中国女排称为“中国姑娘”,把他称为“中国男子汉”。和袁伟民同时代的日美强队,彼此实力都在伯仲之间。世界大赛中,就好像几支队伍都快要冲到珠穆朗玛峰峰顶了,巅峰对决,谁能留在峰顶,谁会摔下悬崖?就是这样一种紧张的情势。一次大赛前,我到袁伟民那儿串门,屋里就他一个人在那儿分析赛情,满屋烟雾缭绕,人都快看不见了。那叫一个苦闷。

一次,袁伟民来我家里小坐,谈起女排首夺世界冠军中的一件事。

1981年11月16日,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排球世界杯赛中,中国女排连胜六场后首度杀入决赛,对阵此前曾六获世界冠军、被称为“东洋魔女”的日本队。日本队的主教练小岛孝治特意蓄起了胡子。他对袁伟民说:“等赢了中国队再刮胡子。”决赛打响之前,他不停地在袁伟民跟前走动,而且老摸胡子。这种挑衅之举是典型的赛场心理战。袁伟民心里说:“你就永远留着胡子吧。”他顶住了来自强大对手的技术和心理压力,带领中国姑娘首度问鼎世界冠军。

女排两连冠后,随着新老更替的出现,队伍开始变得难带:老的老,伤的伤,新的新……如何带好队伍,是件伤脑筋的事;而同时期日美强队的“教头”,像日本队的山田重雄,美国队的塞林格,都不是等闲之辈,除了球队实力,他们还要相互在赛场上斗智斗勇。所以在女排“五连冠”的奇迹的背后,袁伟民付出了很多。

最近的一位就是郎平。看到郎平我总想起当年的袁伟民,她继承了袁伟民的大运动量训练风格、敢拼爱拼的训练作风以及团结上下一心的队伍管理等优秀经验;而且郎平在场上也很冷静,很少说 话,说话不着急,这些也都像袁伟民。 同时,郎平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 郎平现在已经是一位具有国际执教经验的顶尖教练,除去中国队,还带过欧美强队。 因此,她了解国际排坛最新的技术发展,在运动医学、体能训练和恢复等方面具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同时熟悉各国队伍的特点,这些对中国女排技战术水平的提高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

郎平还是中国女排队员时,我已经与她有过接触。在我的眼里,作为运动员的郎平,直爽、聪明、好胜,同时爱动脑子,看问题全面到位,不钻牛角尖,在赛场上有一种傲视群雄的霸气。退役后,郎平选择读书、出国、执教各国球队……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

三十多年来,郎平从冠军运动员到冠军队教练,从“铁榔头”到“郎图腾”,是她人生一路奋斗的结果。对她所取得的成就,国际奥委会官方微博里有一段评说:“在中国体育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连续30年受万众顶礼膜拜。只有郎平做到了。球员时代的'五连冠’带领中国走上世界之巅;执教以后再次率领中国女排重回世界之巅……这30年来,中国女排的所有荣誉,几乎都和这个女人息息相关。”

然而,郎平担任教练后所产生的争议,和她担任球员期间所获得的夸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2008年,郎平作为美国女排主帅,在北京奥运会上率队击败中国女排。当时国内不少人对此有看法、有议论,甚至认为郎平背叛了祖国。

对于这一点,中国女排前教练陈忠和认为,如果换一种角度看,美国队的教练是我们中国人,而且取得好成绩,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教练水平很高,也说明中国排球在世界上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实际上,包括女排在内,中国许多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优异成绩的项目,都曾请过国外的教练。郎平如果不是有过执教国外强队的经历,也不可能把国外的先进经验和训练手段带回国内。现在的世界是一个走向融通的大社会,各国间的体育交流是大势所趋,只有具备国际视野,摒弃狭隘的胜负观,多相互学习, 这才符合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也才有可能真正迈向更快、更高、更强。

女排精神新启示:直面挫折享受拼搏

1981年女排首夺世界冠军前,我在中国青年报社做讲座时曾说,姑娘们这么苦练,付出了超人的代价,我个人认为她们应该拿世界冠军,但假如拿不下来呢,女排精神仍然值得歌颂,这就是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了祖国荣誉而忘我拼搏。 这次里约奥运会女排夺冠前夜,我同样这么想,再拿一个奥运冠军当然好,但即使拿不了,只要女排精神回来,也就足够。

当年,中国女排经过“五连冠”的辉煌之后,有一段步入低谷,后来一点点回升,再回到巅峰。实际上,单纯从成绩的角度来说,世上没有常胜将军,起起伏伏,胜胜败败,新旧更替,都是体育的规律。所以如果只是盯着比赛成绩,希望一直站在顶峰,结局一定是失望。但是如果从体育中获得一种直面挫折、永不言败的自信,一种享受拼搏、超越自我的愉悦,这才不会错过体育带给我们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关于直面挫折、永不言败这一点,李宁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1988年,“体操王子”李宁兵败汉城,受到国内许多批评和指责。那天,我去奥运村运动员住地找他,我俩找了一处人不太经过的墙根坐下聊了起来。我说:“看你虽然输了,但在赛场上还是笑眯眯的。”他说:“我是世界冠军,不能那么没有风度,但我回到屋里哭了,很难受,因为我胸前挂的是国徽,我给我们团队丢分了。这次奥运会之后我就要退役了,想弥补也弥补不了,作为运动员我觉得很内疚,所以怎么骂我我也能承受。”正聊着的时候,几个韩国姑娘拿着鲜花走过来,说:“李宁,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体操王子。”李宁接着又说:“不过,我现在还只有20多岁,人生之路还长着呢,这次失败对我今后的人生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果然,曾经黯然离开体坛的李宁, 日 后在商界再创辉煌。

关于享受拼搏、超越自我这一点,这次里约奥运会结束后,主教练郎平有句话很精彩,她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即便知道难以取胜,一样竭尽全力。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国人的心态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对竞技体育也不再“唯金牌论”,而更多地追求一种在拼搏中不断超越自我的享受,正像游泳运动员傅园慧说,我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因为我已经使出“洪荒之力”了。所以,人们对这次出征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姑娘们既寄予希望,但也没有非拿冠军不可的要求。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人对于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内涵也有了新的理解:真正和自己较量的对手是自己,在拼搏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从而感受生活的愉悦,实现精神的享受,这才是体育运动的真正价值。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理解。直面挫折,永不言败,享受拼搏,超越自我,这是一种自信的体现。这种自信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界,甚至超出一个民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原载于《纵横》2016年第9期。口述:鲁光;采访整理:潘飞。本文略有改动。)

《中国姑娘》

鲁光 /著

【内容简介】

《中国姑娘》收录了鲁光于1981年至1984年间围绕中国女排“三连冠”群体撰写的系列报告文学作品。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女排发扬顽强奋斗、勇敢拼搏的精神,连续夺得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女排精神”由此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强音,鼓舞了无数国人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

鲁光通过热情洋溢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女排姑娘们艰苦训练、为国争光的事迹,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以及历尽艰辛赢得胜利的喜悦,塑造了孙晋芳、曹慧英、郎平、张蓉芳等优秀女排运动员和功勋教练袁伟民的鲜明形象,写就一部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鲁光,1937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市。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 曾任《中国体育报》社长兼总编辑、人民体育出版社社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全国记协常务理事、亚州体育记者联盟副主席。

《中国姑娘》《中国男子汉》先后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世纪之战》获全国纪实文学奖。 《近墨者黑》获冰心散文奖。 2021年获中国报告文学创作终身成就奖。 出版有《鲁光文集》(七卷本)。 擅长大写意中国画,在国内外多次举办画展,永康市建有鲁光艺术馆。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方式

合作电话:010-57350596

邮箱:[email protected]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