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学简案8篇(全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女娲造人课文朗读视频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8篇(全文)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8篇(全文)

2024-07-15 19: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精选8篇)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 第1篇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的内容和意义。

2 体会神话创作中想象的.魅力和方法。

3 拓展科学知识,追寻人类起源。

教学设想:

《女娲造人》是新课改实验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首次教学这篇新课文,拟作如下设想:第一,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既从神话方面文学角度欣赏揣摩,又以科学眼光审视思考“人类起源”这一重要话题。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第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注意营造接纳的、知识性的、愉快的、宽松的课堂氛围,激活思维,引导学生不断生成、探究、解决问题。并使其充分发挥想象创造能力,品尝想象带来的喜悦。第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目的地到图书馆、地质博物馆和网络世界中去搜寻所需信息材料,丰富拓展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1从“盘古开天辟地”导入。

2《女娲造人》问题探究。

3想象能力培养训练。

4延伸其他创世神话。

5科学地追寻人类起源。

.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 第2篇

2、人来到这个世间是文章重点描写的内容。女娲揉团黄土造成第一个小人儿,这个“人”一落下地就具有了生命,开口叫她“妈妈”;女娲不知疲倦地造人,为了加快速度,她就藤条一挥;为了解决人类延续的问题,女娲“把那些小人儿分为男女,让男人和女人配合起来叫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作者娓娓道来,如同一条不断流淌的小溪,一路唱着欢歌不断前进,使人读来仿佛置身于那个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悦。

3、大胆而又新奇的想象。《风俗通》里的有关文字非常简略,作者又进一步就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做了丰富的想像。想像是大胆的,也是真实而合情合理的。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作者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像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身影。这正是这篇童话真实感人的地方。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 第3篇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的】

课堂上如何利用现有教材, 通过一定的教学程序设计, 激发学生兴趣, 引发学生思考欲望, 以达到训练其丰富的想象力的目的。

【课前思考】

就《女娲造人》一文的神话色彩而言, 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 而且在学习本文之前,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很多类似的创世神话, 因而在语言及内容理解上不存在太大问题, 如此简单的内容在上课时安排哪些教学内容, 如何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训练得到较大的收获, 让我们着实动了一番脑筋, 后来我们想到, 创世神话是我们的先民们借助于想象力将自然界拟人化的结果, 作为他们的后裔, 我们的想象力难道还不如先民吗?把想象力的训练作为这一堂课的突破口不也是可以的吗?于是, 我们把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作为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若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放飞思想, 张开想象的翅膀, 那这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案例描述】

上课伊始, 就展示了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想象是人类最美的花朵!”

在感官上加深学生想象之于我们重要性的印象, 同时, 教师还用很抒情的语言强调想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想象重要性的认识。

整个课堂, 基本上分为如下几个版块进行教学活动:

一、用心猜一猜

教师分别出示了通过各种绘画手法刻画的“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的图片让学生去用心猜一猜是什么内容, 机敏的孩子们很快就反应过来, 积极表现自己的能耐, 纷纷准确地指出了图片内容, 并且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了自己所知晓的这几则神话故事的情节。

二、大声读一读

导入课文后, 教师让同学们自由地迅速地大声读一读课文, 然后请一位学生进行复述, 其余同学对照课文看有无遗漏之处, 然后举手点评。同学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朗读学生的朗读进行了准确评析, 显示出孩子们对课文感知惊人的能力。

三、认真想一想

上述步骤完成之后再让学生围绕着“鲜明的人物形象, 美好的情感”认真想一想, 进行小组讨论交流, 进一步探究课文。

在小组讨论交流结束后, 再在班上公开展示本小组的思维成果, 通过交流, 同学们得出一些结论, 女娲是勤劳智慧而慈祥的母亲, 也是活泼调皮的女孩, 又是神通广大的女神, 可以说, 在她的身上兼具神与人的特点, 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女娲创造人类成功的高兴、安慰与满足, 说明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又是符合现实生活情理的, 一句话, 生活的依据来源于生活。这样就给下面教学环节中学生想象的依据定下了基调。

四、仔细比一比

在彻底熟悉课文丰富的情节之后, 教师又出示了《风俗通》中的两则短文, 让学生仔细比一比, 看看课文与之相比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并且在学生们的回答基础上进行了小结: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造更多的人?人类获得生命后的喜悦之情, 女娲的心理活动和喜悦之情, 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给学生一个通过想象创造情节和细化情节的活生生的例子, 让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 有的放矢。学生们不负所望, 非常完整地完成了这个课堂教学环节。

五、大胆想一想

接下来, 教师给学生们出示了《淮南子》之《嫦娥奔月》原文, 让学生根据前面分析的袁珂改写《风俗通》短文的方法来改写之, 大胆想一想, 丰富情节, 细化情节。

在改写之前进行了改写指导, 让学生谈谈怎样改写, 学生们提出可以从后羿为什么要请不死之药, 怎样“请”?嫦娥为什么要“窃”药?怎么“窃”的?为什么会“奔”?怎么“奔”的?“奔”后结果如何?大家改写内容均是建立在人之常情基础之上的, 同时也不乏新奇的想象。

【课后反思】

神话故事的教学在以前的义务教育教材中很少涉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式教学。针对这篇文章而言, 应该能成为我们大胆尝试的一个案例。我们先后在四个班级用不同的方法讲授这篇神话故事, 还是觉得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的模式更为有效。教完这篇文章, 我们不禁产生了算不上是成熟的思考:

1. 这篇课文编者的意图是什么?

或者是要学生了解有关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或者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创世的传说?或者是要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学会如何去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合适的教学目标, 应该成为设计这堂课的重点。我们选择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展开丰富的想象作为教学的重点。

2. 如何利用教材的问题。

教材的处理, 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教材往往是知识点的传授, 针对这篇课文而言, 需要传授给学生并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多, 那么这节课我们到底要给学生什么?学生要掌握什么?如果知识点的掌握不能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那么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如何确立?

3. 神话故事的文体特点要不要讲?

文体特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是要学生掌握的,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还要不要当做重点要学生掌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大胆的舍弃, 只是简单介绍, 不要求学生具体掌握。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上, 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 变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当然,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 但通过这节课, 我们做了点大胆的尝试。

女娲造人的尴尬事儿 第4篇

一开始,她准是给人类设计了一只眼睛。知道啥叫“一目了然”吗?就是一只眼睛看世界,瞅什么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后来发现,一只眼睛老是睁着,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就不能更好地工作。于是,她又给人类装上了另一只眼睛。可谁知道,会动脑筋的人类没有听从她的安排,反而学会了“睁一眼闭一眼”的生存技能:知道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事睁开一只眼,知道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的什么行为要闭上一只眼。

左边装上一只耳朵后,女娲才发现自己做了一件蠢事。右边的声音,左边的耳朵听不太清。再说,甭管是好话还是坏话,全塞给了一只耳朵,它哪儿听得消啊?亡羊补牢,她又给人类装上了右边的耳朵。谁知,这两只永远不见面的耳朵,渐渐成了地道的摆设,有时候还避免不了相互拆台。“东西耳朵南北听”,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这边进来,那边出,什么也没留下。

有了前车之鉴,女娲这回一下子给人类安上了两只嘴巴。是啊,她设计得还是较为科学的:一只嘴巴负责说话,一只嘴巴负责吃喝,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女娲刚想歇会儿,两只嘴巴吵了起来:“你凭什么光吃喝不说话?”“你凭什么光说话不吃喝?”受不了争吵,女娲干脆把一只嘴巴变成了“舌头”,让它去品尝美味佳肴。剩下的一只嘴巴,专门负责说话。“口舌之争(逞一时口舌之快)”,就是从这儿传下来的吧?

起先,女娲只是给人类捏了一只鼻子。拗不过肺脏的抗议,她随手用柳树条,在鼻子上捅了一只孔,让它保障人类的呼吸。哪知道,“一个鼻孔出气”根本不够用,身体两侧的肺脏争着要“出气”。女娲没辙,只好又给捅了一只孔,让一个鼻孔控制一侧的肺脏。这样,“两个鼻孔出气”,才能确保人类呼吸的顺畅。不过,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是“一个鼻孔出气”。不能埋怨女娲,他们就给自己辩解:人类主要是用“一个鼻孔出气”的,最多也是两个鼻孔在轮流交替“出气”。

女娲信奉“一手遮天”,她认为一只手就可以遮住人的五官七窍。你看:一只手,可以掩嘴,做到笑不出声、笑不露齿;一只手,可以抠鼻,做到一把鼻涕、掷地有声;一只手,可以挖耳,做到去污除垢、消痛止痒;一只手,可以擦眼,做到非塵勿扰、让眼泪飞。不足的是,一只手无法捂住自己的整张脸。即使是手长过膝的皇帝,也只能捂住半边脸。女娲最终决定给人类装上两只大手,也好捂住自己的脸,这样人类才有了羞耻之心、后悔之意。

《女娲造人》教学实录 第5篇

学校:乌鲁木齐市第100中学

姓名:

联系方式:

《女娲造人》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从小到大,有多少奇妙美丽的故事回荡在我们的耳边,有多少瑰丽绚烂的传说记忆在我们脑海?(学生自由回答,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那么在这奇幻的神话世界中,我们“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何时人们都一直在思考,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神话故事来看看我们是如何诞生的!请同学们打开书大声的告诉我今天学习的内容(学生齐声回答:28女娲造人。板书题目)

师:之前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扫清字词上的困惑(检查生字词的预习)

生:(以接龙的形式依次带领全班大声朗读课后字词)师:看来大家都认真预习了,非常好,请同学们记住它们。(展示型近词加深记忆)

生:(对型近词朗读)

师:很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女娲是怎么创造我们的!请同学们选取你所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大家凝练自己的语言,一会为同学们概述一下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

生:这篇课文讲了女娲是如何造人的!(复述课文)

生:这篇课文写了女神女娲创造人类的事情!(复述课文内容)师:同学们注意了,我刚才说了,请大家来概述这篇课文,那么刚才的同学是在概述嘛? 生:不是

师:什么是概述?是要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高度集中的说明你所要讲述的内容!而不是将课文复述一遍。谁再来试试?

生:(沉默)

师:那么同学们来看课文,课文首先讲了什么事情? 生:女娲创造万物!

师:很好,那女娲创造万物后怎么样了?她感觉到了什么? 生:孤独!

师:非常好!在哪?请同学们将这个词画下来!既然女娲在创造万物后感到了孤独,那么她决定做点什么呢?

生:她开始到处走,走累了在一处水池边坐了下来。看到了自己的倒影,她想创造一种和自己一样的生物。在课文第四自然段

师:继续往后说!

生:女娲用泥巴做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师:用泥巴!那么你们玩泥巴时做过娃娃嘛? 生:(笑声)

师:女娲做出了娃娃之后又做了些什么?

生:不断地做小人!结果做累了,就拿枯藤去甩泥巴!结果就出现了好多人!

师:哦!原来我们都是泥巴甩出来的啊!生:(学生大笑)

师:那么好!请同学们注意了,刚才大家说到了女娲造人,同学们想想,女娲造人的原因是什么?

生:感到孤独

师:很好!既然有原因,女娲就开始行动了,那么女娲捏泥人也好,用枯藤也好。这是女娲造人的什么?

生:过程!

师:现在谁再来概述一下女娲造人?

生:这篇课文讲了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结果!

师:非常棒!今后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尝试去概括、概述文章!而不是全靠老师!既然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讲的什么,那么主人公是谁?

生:女娲!(齐声回答)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来看看女娲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到时请你们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并写到黑板上!

生:(热烈讨论中)

师:请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请找到你的证据来证明你所认为的女娲!

生:(上黑板书写展示。寂寞、神通广大、疲倦、有爱心、勤劳)师:来看看大家的观点,写了这么多都很对,但我有一个问题,女娲是人是神?(教师整理分类黑板内容)

生:神!(齐声回答)

师:原来她是神?一个神通广大的神、高高在上无所不能的神。那大家来看黑板,你们所总结的女娲的这么多特点是人的特点多,还是神的特点多?

生:人的特点多!

师:那么这些人的特点是谁赋予女娲的?是你?还是我?还是女娲自己?

生:是古代的劳动人民!

师:很好!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有了这样神奇的故事!而我们将这种题材的故事称之为什么?

生:神话!

师:大家回忆一下,神话故事与我们之前学习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比如《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女娲造人》与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沉默)

师:女娲造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真的是泥巴造出来的吗? 生:假的(齐声回答)

师:既然是假的,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凭空中冒出来的啊!生:瞎想的(笑着回答)师:那你瞎想一个让我们看看!生:(大笑)

生:是人们想出来的!

师:既然是想出来的,那么对于神话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想象!幻想!师:你太聪明了!(微笑回答,板书“想象”)这就是神话与其他文章、其他题材不同的地方,它是经过人们想象力加工,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生:(提笔记录)

师:那么今天大家回去的作业就是写一篇属于你们自己的神话故事,可以仿写,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

生:些什么神话都可以? 师:(点头)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第6篇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1

《女娲造人》是阅读性文章,在课文讲解方面主要是较为精简地处理了重点字词字词读音及释义和文章的结构划分,字词预习早在课前就已经预习,因此在上课时学生能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对字词和词语意思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是典型的神话题材的文章,神话故事自然是这个年龄阶段学生所熟知的,所以在讲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和特点以及突出的习作手法是,学生能很快并饶有兴趣地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有关于天神“女娲”的传说也是此起彼伏,说法繁多。孩子们对课文内容早已是滚瓜烂熟,并且对此类神话故事充满兴趣,总体而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融洽,此堂课并非知识性的而是兴趣爱好性的。

趁着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的基础上,紧接着给学生补充了《山海经》当中的几个有名的故事,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主要让学生上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既锻炼学生的胆量,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到最后,孩子们还对各种神话故事充满好奇的想象和期待。总之,这堂课是欢乐的融合,思维的触碰。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2

昨天接到短信,今天第二节随堂听课由我主讲。

毕竟是开学以来的第一节大张旗鼓地随堂听课(短信发到了每个老师的手机上),因此来捧场的人很多,除了本组老师和学校领导以外,还有数学组和综合组的老师,如此多的老师坐在教室后面听课,也许是习惯了,我倒没感到紧张,一如往常,而孩子们却不怎么放得开。

回顾今天这节课,令人欣喜的是课前两分钟尽管是殷同学主持,也还差强人意。后来的教学,流程清楚,过程完备,却总感觉有些遗憾,也就是说没有兴奋点,没有高潮,离我们理想中的课堂还很遥远。细细反思,寻找个中原因,倾听观者意见,原来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1、“前置学习”环节没有落实,因而课堂上学生无法在规定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班级展示也便流于形式。2、小组合作不够有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有一个小组四个同学都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组长的组织方法还需培养。3、目标出示需要改进,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可以改变,可按目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先理解课文,体会特点,后检查字词。

课堂模式改革,未来的路还很漫长。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3

12月8日,我完成了“合格课”的教学。 这次活动,从准备到完成过程都使我受益匪浅。虽然整个过程比较忙碌、辛苦,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课件的制作及运用,网络资源的搜集和筛选等环节都让我得到很大提高。经过这次锻炼,我对以后的多媒体教学更有信心了,相信下次再上这样的公开课,我一定能驾轻就熟,应付自如。

从教学过程来看,总体而言进行顺利。课堂结构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效果不错、得到老师们的肯定。大家一致认为本课的导入很有新意,通过一首关于神话的优美歌曲引出本课——《女娲造人》,这使学生们耳目一新,并且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这是本课的第一个成功之处。这也是本堂课我最满意的地方。让学生复述故事和评价复述的环节也处理得不错。尤其是复述的环节,学生表现非常出色,可见作了充分的准备。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

但这堂课也有两个遗憾: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写神话故事的名称这一环节构想虽好,但时间用得稍多了些,这是我不满意之处。另外,由于在对文中喜悦场面及女娲形象的分析这两个环节上所花时间过多,以至于让学生做想象练习的时间不够,这是本堂课最大的遗憾。

从老师们的评课来看,本堂课优点很多,缺点也不少。比如朗读过少,想象练习时间安排太少,以及教师语言不够简洁等。我认为他们说得很有道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改正。

总地来说,这堂课从备课、上课到评课都让我收获不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断学习,向高效率、高境界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懈努力。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4

今天中心学校对我校七、八年级老师进行课堂质评,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讲,我的授课内容是《女娲造人》。这是我从武汉学习了三个月之后,回来讲的第一节公开课,从教学目标的厘定到导入语的选择,从研读练习的难易把握到小组探究时间的分配,从板书设计到结语设计我都要反复斟酌、修改。我甚至还准备好了课件,但最后我放弃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因为目前我校还没有安装电子白板,听课老师更想听的是常态课,而不是什么花架子。我的教案虽谈不上完美设计,但至少凝聚了我的心血。我深知自己在一中的斤两,不想得到别人的好评,但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下面就从教材处理与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材把握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我在上课时,把《女娲造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从“人是怎么来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根据厘定的目标逐一完成。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熟悉的中国神话,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还有希腊神话、佛教神话、印第安神话、北欧神话,你们想听吗?那看你们的课堂表现啦!一下子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学生回答问题很主动。特别小组探究环节——讲故事环节和分组朗读两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小组表现得好坏要用分数来衡量,在评价各小组时,我把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有的组唯恐自己落后,总想给别的组打低分,这时我就要全班来评,对不公平的打分,我才出面主持公道。

从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很好。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语文学习还很重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哪谈得上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大量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课文情感丰富的句子在什么地方。这个环节经过同学的合作交流,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流露的喜悦之感,体验了课文因运用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后安排学生作业《女娲造人》新编,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改进。

教学中研读部分花的时间较长,主要是神话的定义和特点,学生概括不出来,学生卡壳。这时课堂显得沉闷,其实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想象,并体会想象妙在何处。为什么不先让学生感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符合认知规律。我的处理办法却刚好相反,这也是不符合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一要求。我想下次再这一课时,我会把这一目标放在最后去完成。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5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读来很容易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教学本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学会运用想象去丰富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

首先,我让学生观看有关神话的幻灯片,让学生猜出相应的神话故事,并归纳有关神话的特点。这一环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调节,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同时也是一种导入课文的方式。

其次,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增加学生的词汇积累。

第三,通过预设的问题总体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感受女娲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对课文整体把握的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女娲不仅是一个神,神通广大,无所不能;还是一个人,是一个母亲,有母亲的情怀,有勤劳的品质。

第四,在讲课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将课文与《风俗通》里的原文作了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最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了想象的方法和要求。

第五,学以致用。经过以上几个环节后,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神话知识和想象的方法去改写《嫦娥奔月》的故事,这既是对文本的一个拓展,也是对所学内容的再次巩固。

总之,五个环节的设置,有一定的梯度,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知道再什么时间学习什么,知道该怎么学。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6

十一二岁,正是花一样的季节,爱做梦的年纪。这个季节的孩子们还保留着那份原始的纯真,用善良的眼睛打量着这个奇异多彩的世界,用丰富的想象去解释成人们习以为常的世间万物。这才是真正的孩子。

要是能让孩子们把这份纯真、这份善良,还有这难能可贵的丰富的想象力更长久地葆有,而不是过早地被纷扰的现实世界压榨殆尽,那该多好。

面对此,语文学科岂能无所作为?语文课堂岂能随波逐流?语文老师岂能放弃担当?

我愿尽我所能。

定准目标把握想象。

《女娲造人》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分别是童话、神话以及寓言,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心灵的天空自由遨翔。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生动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亲切,读来很容易使我们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冲动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所以,上课前,我把《女娲造人》的教学初衷和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用五彩斑斓的想象编织学生心灵的彩虹。

合作探究提升想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同学们充分想象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尽情发挥。

一、比较阅读,体会想象。

首先从“是真的吗”导入,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探究欲,激活了课堂气氛。

紧接着,让同学们讲述自己熟悉的中国神话故事,同学们兴味盎然,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引入了想象世界,效果良好。

在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前,我从学法上对同学们进行了快速阅读方法指导。读完后再比较《女娲造人》与《风俗通》里的记载,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同学们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

二.赏读文本,品味想象。

语文学习必须注重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就谈不上感悟。而情感性正是《女娲造人》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也是女娲这一形象可爱可亲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大量时间,通过小组交流,让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蕴含着丰富情感的句子并美读这些句子。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体会到了课文流露的喜悦之感,感受到了课文因运用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和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的。同时同学们还认识到:女娲不仅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还是一个人,有着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位母亲,有着母性的温情。首先,她“神”通广大,却也有着“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想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因为她的这种创造力,诞生了人类。其次,她享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忙忙碌碌,勤劳而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象的,但情感是真实的,是合乎人的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三.以读促写,放飞想象。

有了以上认识做铺垫,我顺势安排学生尝试创编,放飞想象,当堂写作——新编《女娲造人》,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因为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同学们都能发挥想象,写出了比较精彩的创编作品。于是,交流展示创编作品也理所当然地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超越自我完美想象。

或许,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不断超越的艺术,细思本节课,以下地方还值得改进。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同时,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动学生相互作点评。

2、个别教学环节之间过渡不太自然,有时显得生硬。

3、板书有待提高,平日要加强书法练习,特别是粉笔字。

孩子的天空是纯净的,只有至真至善至美的图画,才能与之匹配。那一双稚嫩的手,还需要我们老师去扶助;那一双空明的眼,还需要我们老师去鼓励;那一片绚烂的想象空间,还需要我们老师去指引。如果我的这一堂课做了些有益的事情,我心足矣!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7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读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生学习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动画片《女娲补天》,然后叫学生讲述影片中女娲造人部分的故事情节,并与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对比,这一环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为什么造人、怎样造人、造人以后的喜悦、造人的辛劳、怎样造更多的人、怎样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等内容。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同时学生还感知到女娲不仅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还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个母亲,有母爱的情怀,有勤劳的品格。

最后的拓展延伸: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这一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

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8

《女娲造人》这篇文章是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体裁多样,有童话、神话、寓言和诗歌,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象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童话、神话和寓言一般称作想像和幻想类作品,想像力丰富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所选诗歌是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带有浓厚的想像色彩。本单元就是在引导学生领略由“想像”创造出来的“别一世界”的魅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联想和想像有初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而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想象丰富的神话,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扩写,再现女娲造人的整个过程,使得这个古老的传说充满生活气息;同时这篇文章所塑造的女娲形象又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人类的无所不能的神的形象,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设计完善了女娲的形象,从神的角度把女娲再还原成一个生动充满灵性和饱含母性的人的形象。

所以我总结了这篇文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想象大胆新奇,语言生动有趣,既而定下了文章的教学目标:第一,了解神话,解读文章内容;第二,通过听课文看动画,分析感受女娲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第三,了解并初步学习运用想象和联想。 我的教学设想是首先向学生介绍神话这种体裁,然后再听文章让学生感受女娲的神性,第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共同思考,一起解决,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女娲的人性,最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对故事进行改编。最重要的是第三点,我真的很希望学生可以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学生的表现也确实不错。除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还不够完善,但总体环节的安排和设计感觉比较流畅。但是对女娲形象的分析我感觉不够深入,流于表面,学生对女娲的形象并不能很好的体会。

上完课之后我又听了其他三位老师的课,一个上午确实充实,就是太累。后来还听了几个评委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一课,我也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第一,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主动性有体现,学生的答案可能并不一定很好,但很积极,他们特别需要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好学生真的是夸出来的。带初一的学生跟带初三真的差别很大啊!

第二,在这一课上,我最想让学生多花时间的就是对女娲造人的改编,但时间上还是有点紧。其实,一节课能让学生学到一点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我们老师往往都很急,巴不得把自己的所有都掏出来给学生,我也不例外。在取舍上没有做到更大胆。

第三,忽视了字词。这是评委杨校长给的建议,我深以为然。最基础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的但却容易被忽视,一直以来我都是让学生读读写写就算了,而没有更进一步去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生字词。这是我以后要努力改进的一点。

最后,还有一个困惑,听课文朗读时究竟是单纯的听录音好还是配上动画好一点?是不是配上动画就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压缩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希望同事们能指点迷津。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9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10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性强,学生比较感兴趣。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感性思维活跃的特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通过几张盘古开天辟地的图片引出神话故事导入文本,使学生对神话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接着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地球上什么都有了,单单缺少什么?为话题,引出“女娲造人”这则神话故事。通过朗读使学生了解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通过学习研讨划出描写女娲的重要句子来体会女娲的形象;通过分析女娲的形象,理解神话中想象的魅力;通过与《风俗通》对比感知怎样在神话中运用想象;通过拓展延伸“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找出神话故事的共同特点;通过扩写《夸父追日》的小片段,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下面我就这节课各环节的得与失进行一下分析。

一、图片导入

得:这个环节,同学们反应很灵敏,一看就知道是《盘古开天辟地》,从这个故事引出“神话”,让学生知道神话的是怎么产生的,引出神话的定义,接着说盘古开天辟地后地球上什么都有了,单单缺少什么?为话题很自然的引入课题。

失:有点紧张,忘记书写课题。

二、整体感知

说说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

得:通过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目的性更强,朗读更认真,教师和学生比赛朗读,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示范朗读有时要比播放录音效果更好。老师问问题的技巧很重要,我让学生根据我的提示回答,学生很轻松的就回答出来。提示语很好。

失: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其实他们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差。

三、学习研讨(小组合作探讨完成)

1、鲜明的人物形象

得: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女娲的重要句子,培养了阅读的方法。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女娲的形象,并且说出了:活泼的女娲、孤独的女娲、慈祥的女娲等我没有想到的答案,说明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角度。

失:女娲华夏民族母亲的形象应让学生再充分体会一下。

2、课堂小练笔

得:这一环节学生写的非常好,全体学生都动笔写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会仿写,了解这种开放性的题,只要你回答的有道理就是正确的。

失:总结归纳的地方如果能引导学生自己结合课文中具体的句子去说,可能效果会比现在的还好,多数学生写的有些笼统,不深入。

四、活动研讨

比较课文与《风俗通》中的短文。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课文中哪些情节更能体现作者的想像力?(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筛选出联想想像的内容,和《风俗通》对比,解题思路:先从课文中标出《风俗通》神话故事中的内容,其余就是丰富补充的内容。)

得:这个环节教师出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做题很有帮助。学生一下子就能找到。

失:学生讨论不是很积极。个别学生没有动起来。

五、拓展延伸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都有什么共同特点?

得:学生知道许多神话故事,有这么多神话故事更能找出神话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解神话的特点。

失:学生只找出两点,对于美好的情感教师引导的不是很到位。

六、课堂练笔

得:拓展《夸父追日》的片段扩写,紧扣这篇课文的开头,使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得到了落实。学生自写自评,其中有一些是我都没有想到的。

失:当时如果我能展示一下学生的练笔,可能学生会更感兴趣。

七、课堂小结:

得:推荐阅读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和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失:最后时间有些仓促。

这节课让我收获颇多,下面再谈谈我这节课的所得。

对环节的安排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一堂课的各个环节应该是紧密连接的。各个环节的安排应该由浅入深,前一个环节为后一个环节做铺垫,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拓展或升华。并且各个环节应该前后呼应、紧扣主题。

明白了教师的情绪在一堂课中的作用。教师的情绪会感染学生,当老师很投入,激情澎湃的时候,学生就会被你所吸引也投入到文本中去,和老师一起去探寻文本的秘密。

最大的所得是发现了自身的缺点,有了改进的方向。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11

课文《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故事,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文字通俗易懂,读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生命初创的原始世界中,感受着人类诞生后的欢欣与愉快。

学生学习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学习了《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然后叫学生谈谈自己现阶段对于女娲的认识和了解,并与课文有关内容进行对比。我个人认为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在于女娲造人过程中的心理和神态描写。我让学生将课文与《风俗通》里女娲的记载对比阅读,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学生阅读后得出结论:课文丰富了女娲造人动机的产生、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后的欢快场面、女娲的情绪和心理等内容。通过析读这些相关语段,学生明确了作者是借助想象来丰富情节,借助描写来丰富细节的。同时我设计两个问题(1、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神”性?2、故事中哪些内容体现出女娲的“人”性?)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讨,各小组齐心协力能很好的找出从相关的语段,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不仅借助大胆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女娲“神”的非凡能力,而且还通过真实合理的一个想象表现了女娲“人”的心理、情感、活动,最终让学生感知,女娲不仅是一个神,她无所不能;女娲还是一个人,有人的七情六欲;女娲更是一个母亲,有母爱的情怀,有勤劳的品格。

最后的拓展延伸: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作另一种推测,说说你编的《女娲造人》。这一训练环节的设计,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源、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不足之处:1、课堂评价不到位。对学生的回答有时没能给予肯定,在课堂上没有发动学生作点评。2、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3、我个人的语言上没有一个高低起伏的变化,没有什么激情,以后还需下功夫。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12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轻松。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对教育的要求。

《女娲造人》教学反思 第7篇

今天中心学校对我校七、八年级老师进行课堂质评,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二节讲,我的授课内容是《女娲造人》。这是我从武汉学习了三个月之后,回来讲的第一节公开课,从教学目标的厘定到导入语的选择,从研读练习的难易把握到小组探究时间的分配,从板书设计到结语设计我都要反复斟酌、修改。我甚至还准备好了课件,但最后我放弃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因为目前我校还没有安装电子白板,听课老师更想听的是常态课,而不是什么花架子。我的教案虽谈不上完美设计,但至少凝聚了我的心血。我深知自己在一中的斤两,不想得到别人的好评,但至少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下面就从教材处理与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一、教材把握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上)六单元的一篇课,这一单元可以称为想象世界,体裁上是由童话、神话以及寓言构成,目的在于通过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象能力。我在上课时,把《女娲造人》的教学重点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比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从“人是怎么来的?”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根据厘定的目标逐一完成。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熟悉的中国神话,然后老师告诉学生还有希腊神话、佛教神话、印第安神话、北欧神话,你们想听吗?那看你们的课堂表现啦!一下子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接下来学生回答问题很主动。特别小组探究环节――讲故事环节和分组朗读两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小组表现得好坏要用分数来衡量,在评价各小组时,我把主动权也交给学生,有的组唯恐自己落后,总想给别的组打低分,这时我就要全班来评,对不公平的打分,我才出面主持公道。

从学生学习行为看,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很好。通过讲故事,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还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语文学习还很重情感体验,没有情感体验哪谈得上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了大量时间,通过比较阅读的形式让同学们找出课文情感丰富的句子在什么地方。这个环节经过同学的合作交流,学生体会到了课文流露的喜悦之感,体验了课文因运用丰富的想象而产生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最后安排学生作业《女娲造人》新编,给孩子们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们在快乐的、自由的空间里遨游,这才是孩子们所渴望的课堂,也是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但语文教学始终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只能做到更好,不能做到最好,我认为以下地方值得改进。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 第8篇

对于人的来历, 先民们也进行了丰富、系统的解释, 我们就从比较典型的女娲造人神话和古希腊的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来比较, 探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造人神祗的性别差异

“记载女娲造人最为详细的材料, 就是现在能够见到的当数汉应劭的《风俗演义》最早:‘俗说天地开辟, 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 力不暇供, 乃引绳絙于泥中, 举以为人。’”[2]28

“女娲是传说的民族母亲神, 其主要业绩在于补天和造人。”[2]26可见我们民族的造人神祗是女性, 这个神话的诞生时间应该是在母系社会时期, 采集较为重要, 女性因此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生产力进步男性的作用凸显, 女性的地位就衰落下去, 就造成了男尊女卑现象的出现。女娲造人, 赋予我们民族性格的特点是女性的温和与善良。

希腊文明中, 造人的神祗是男性, 即普罗米修斯, “他知道天神的种子藏在泥土里, 所以他撮起泥土, 用河水湿润, 这样那样的捏塑着, 使它成为神祗—世界之支配者形象。”[3]13普罗米修斯这个形象孔武有力, 富有战斗精神。

女娲造人神话可以折射出当时人们对女性的依附性, 长期的历史积淀下民族性格中就有善良以及安于现状的一面。古希腊的普罗米修造人神话“反映出古希腊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4]21

二、造人的材料差异

女娲造人的材料是“黄土”, 人们在土地上耕作, 土地养活了人们, 因此人们认为是“黄土”赋予自己的生命。以农业立国的社会, 脸朝黄土背朝天。“中国人很早就形成了这种人来自于自然并与自然和谐一体的观念契合无间, 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独有的特质。”[4]22

在希腊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最初使用“泥土”造人, 后来遭遇了洪水, 造人材料成了石头, “从肩头向身后投掷石头, 一种奇迹突然出现, 石头不再是坚硬易碎。它们变得柔软, 巨大, 成型。人类的形体显现出来……石头上的泥质湿润部分变成了肌肉, 结实坚硬的部分变成了骨骼。而文理则变成了人类的经脉。”[3]希腊神话中造人的材料是石头, 靠近爱琴海的希腊, 耕地极少, 人们不得不在海上寻求出路, 而“泥巴”极容易被水冲散, 显然石头给人一种安定坚实的感觉。这显示出他们敢于搏击的精神, 但也逐渐形成了西方文化向外侵略的部分。

三、造人神话等级观念的反映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故富贵者, 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絙人也。”在中国传统神话中人是有等级差异的, 这是为了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贱, 实质上是统治者愚民的一个把戏。皮日休《偶书》中有“女娲掉绳索, 絙泥成下人。”命运上天注定的心态, 很大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民主社会的进程, 导致人们安于现状, 人们缺乏平等的思想。

在古希腊神话中, 普罗米修斯造人没有富贵贫贱之分。“希腊神话中体现出的这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深深地溶入西方文化中, 烙进了人们的心中。”[4]22西方民主法制社会的建立, 都提倡“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这一点就是很好的体现。

四、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响到文学的创作的方式。

李白在《上云乐》中“女娲戏黄土, 团作下愚人。散在六合间, 濛濛若沙尘。”作者直接运用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宋利登在《骳稿稚子》中“双双稚子戏柴关, 抟土为人半印钱。”这个地方的“抟土为人”, 也就是用到了抟土造人的典故。

“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宝库, 而且是它的土壤。”[1]113欧美的戏剧、诗歌和其他的文化活动都从希腊神话中汲取营养。西方的一些美术作品, 如荷兰画家鲁本斯的油画《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古希腊的艺术家, 特别是雕刻家, 如公元前5世纪的弥龙、波吕克勒托斯和菲狄阿斯, 公元前4世纪的普拉克西特莱斯、斯科帕斯以及后来的阿革山德罗斯, 也多以神话人物或情节为题材。

女娲造人与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 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民族性格。不同民族的性格都存在着差异, 我们不能简单地去判断不同性格的优劣与否。分析这些神话, 我们可以感受到直至今日, 我们的性格中仍然存在原始的某些性格特点。中西方人的性格不同, 导致文化呈现差异性,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分析神话得到我们能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才是我们的目的。

摘要:中西方文化有众多的差异, 导致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神话是一个民族心态的反映。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神话, 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对神话中的造人神祇性别、材料、等级观念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进行比较, 力求深入探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造人神话,女娲造人,普罗米修斯造人,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中国民间文学史[M].高友鹏.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德]S.斯威布.希腊的神话和传说[M].楚图南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相关文章:

21、《女娲造人》教案05-13

女娲造人原文和翻译05-30

女娲补天 教案教学设计06-25

女娲造人教学方案06-02

女娲补天的成语故事06-11

女娲补天文言文翻译10-04

女娲的神话故事有哪些03-11

《女娲补天》的优秀教案设计06-13

《武陵春》教学简案07-11

白鹅教学设计简案05-1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