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山的共工 补天的女娲(上古神话与洛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内容 撞山的共工 补天的女娲(上古神话与洛阳)

撞山的共工 补天的女娲(上古神话与洛阳)

#撞山的共工 补天的女娲(上古神话与洛阳)|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文字记载出现以前,上古史是与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的: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溯源华夏文明,这也是一座座绕不过去的“高山”。

对上古史的解读,见仁见智。作为“最早的中国”,洛阳与这些神话有着怎样的渊源?

共工怒触不周山

在上古神话中,共工的名声不太好。他似乎在和所有人作对,好跟人争斗,战败了不肯认输,还要怒触不周山,弄得天地崩摧,真是一个暴脾气。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个著名的神话,在《山海经》《淮南子》等古籍中多有记载。只是在不同的版本中,与共工争战的对象不一样,如神农、颛顼(Zhuānxū)、帝喾(kù)、祝融甚至女娲等,都和他演过“对手戏”。

共工为什么要和这些“大神”作战?原因说来简单,就是为了争夺天下。只是作为战败的一方,他不肯接受这个结局,在盛怒之下撞向不周山,决意与天地同归于尽。

今天,人们熟悉的这个神话版本,出自《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lǎo)尘埃归焉。”

颛顼是黄帝子孙,也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身份较为显赫。共工能与他争夺天下,自然也非等闲之辈。

据《山海经》等记载,共工是炎帝后人,长期掌管水利,一度很有威望。然而,当时水患严重,他治水手段落后,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在这个过程中,颛顼则因辅佐少昊有功,成了天子之位的有力竞争者。

共工不服,与颛顼争夺天下,结果落败。他怒触不周山,撞断了天柱,一时天塌地陷,日月星辰移位,生灵涂炭。这固然显现了共工神勇的一面,但负面效应太大了,在人们的心目中,他成了一个大反派。

共工是炎帝后人,颛顼是黄帝后人。《国语》中称,“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据《山海经》记载,有蟜氏生活在“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的平逢山,即今洛阳邙山一带。

炎黄二帝有共同的母族有蟜氏,血缘关系很近。后来双方之间爆发了战争,黄帝部落在阪泉之战中获胜。有学者认为,共工与颛顼争天下,其实是两个部落间战争的余绪。

女娲补天的传说

共工怒触不周山,自己倒是痛快,但天都塌了,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挺身而出的是女娲。

女娲又称娲皇、女皇等,在上古神话中地位很高。东汉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她是和伏羲、神农并列的三皇之一。

人们熟悉的女娲传说有两个:一是抟土造人,一是炼石补天。她为什么要补天?就是因为共工怒触不周山,撞断天柱,天塌了。南宋文学家罗泌著有《路史》一书,其中记载了共工与女娲的战争,称伏羲氏衰落后,共工开始作乱,“振滔洪水,以祸天下”。女娲为救苍生,运用神力将共工打败,使天地间恢复了秩序。从此,“㚿娲乃立,号曰女皇氏”。

女娲要补天,工程量不小。据《淮南子》记载,当时“四极废,九州裂”,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还斩断鳌足作为天柱,重新建立四极。待苍天补好,水患也得以平息,人们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一般认为,共工撞断的是天柱,即“天柱折,地维绝”,不过,在《山海经》的《大荒西经》中,晋人郭璞引古本《淮南子》作注,称“共工怒触不周山,天维绝,地柱折”。地柱相当于天柱,而维的本义是系物的大绳。所谓天维,就是系天的大绳,也有人将其解释为天网。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被卷入永王李璘之乱,遭囚禁及流放。逆境之中,他想到共工和女娲的传说,写下了“共工赫怒,天维中摧”“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等诗句。

历史上的女娲,相传为伏羲之妹,曾活动在汝水北岸。先秦史官在《世本》中记载,她被天皇伏羲封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此也称女皇。

今天,很多地方都有女娲的传说,而太行山与女娲的关系尤为密切。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在黄河北岸的济源一带有“母山”,即王母山。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曰王母山,又名女娲山。”可见南到汝水、北到太行山的洛阳一带,都曾是女娲的活动范围。

不周山是什么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传说流传很广,那么,不周山在哪里呢?

在《山海经》的《大荒西经》中,有关于不周山的记载,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此山出产美味,《吕氏春秋》中说:“饭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山海经》不仅是一部地理之书,更是一部时间之书,尤其《大荒经》写照历法岁时,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出自其中,自然不意外。

同样,这个神话被收录在《淮南子·天文训》中,也可证明它应与天文历法有关。

上古时期,人们采用的是龙星纪时制度。龙星周天运行,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时,分别对应东、南、西、北四方。不周山位于西北,在时间上对应秋冬之交。

在五行说的体系中,颛顼是北方之帝,也就是冬天之神。共工的原型,则是秋末的龙星星象。

龙星自春至秋,在天空中运行了三个季节,到秋冬之交,其中的角宿最先没入西北群山,呈现龙星以角与山相抵的景象。此后,龙星整个潜于北方,隐没不见。

接下来,漫长的冬日开始了,那正是北方之帝颛顼掌管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共工与颛顼争帝位而不胜,也印证了秋尽冬来的自然规律。

龙星在秋冬之交隐没不见,相当于在西北方向留下一个缺口,称为不周。西北方向的山,因此得名不周山。

人们读懂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也就读懂了女娲补天——女娲补天不是补天上的窟窿,而是修订天文历法。

从天上回到地上,从神话回到历史,顺便再说一下颛顼吧。《山海经》中记载有附禺之山,称“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附禺之山,也称务隅之山。“神都俗人”杨官朋长期研究《山海经》,他根据书中记载的方位推断,颛顼就葬在伊洛河入黄河处的邙山山头,大禹之父鲧治水时,就是从这里取土堵水的,结果因治水不力而被处死。

在神话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也造成了水患,不过水患最终被女娲平息。如此神通广大的女娲,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记者 张广英)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