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一个月接到噪声类投诉1.2万余个,这些噪声谁来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奔驰车的usb接口 12345一个月接到噪声类投诉1.2万余个,这些噪声谁来管

12345一个月接到噪声类投诉1.2万余个,这些噪声谁来管

2023-10-31 10: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高考快到了,想在家安心备考却被周边广场舞“搅”得心烦意乱;本想享受宁静放松的夜晚,奈何卸钢材的声音“此起彼伏”;已过晚上9点,嘈杂的音响声让人苦不堪言……随着气温升高,噪声类投诉也“高温不退”。4月以来,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已经接到1.6万多起关于噪声的来电反映及诉求,仅5月一个月就有1.2万余个。

噪音问题到底谁来管?记者调查发现,多头管理反而导致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据悉,目前噪声法修订正在进行中,因此一些城市管理专家也建议,街道可发挥“吹哨报到”的作用,“一声哨响,打好组合拳”。

深夜卸钢材 几个部门都管不了

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张女士刚松口气,楼下“叮咣”一声巨响,受到惊吓的孩子“哇”一声又哭醒了。

晚上10点刚过,一辆装满钢筋的卡车缓缓停靠在安华桥旁一小区楼下的银行门口,很快,工人们跳下卡车,开始将一根根又粗又长的钢筋从车上抛下。张女士家和小区外的银行仅隔一道铁栅栏门,卸货的卡车头扎进银行院内,卡车车厢则伸进了小区院内。“咣咣咣”,夜晚渐渐安静下来的小区中,抛落钢筋的噪音似乎被无限放大,显得格外刺耳。孩子被噪音吵得哭闹不止,全家都束手无策。

忍无可忍,张女士拨通了小区物业的电话。“能不能别大晚上卸货?吵得人晚上没法休息!”面对张女士的投诉,物业颇有些无奈地表示,银行位于小区外,不在小区范围内,这事物业也管不了。

张女士拨打了12345热线。咨询后,张女士才弄明白,卸货并非发生在施工工地,不归住建部门管;卸货也没发生在街面,城管执法部门也无法管理。12345热线的工作人员提出建议,可以帮张女士联系属地派出所,请民警去看看吧。

折腾了几个小时,临近晚上12点,等张女士和民警一起来到卸货现场时,货车上的钢筋已全部卸完,几名工人正在收摊儿准备离去。“下次卸货注意时间,别太晚。”在民警的提醒下,货车驶出了小区。

公园里唱歌 管理效果甚微

“我家小区旁的河边,一到周末都有好几拨唱歌奏乐的,一唱唱一天,自家孩子现在准备高考,我们在家都不敢开窗。”家住东城区左安浦园小区的戴先生不堪其扰,向12345热线打去了电话。

戴先生所说的位置在二环护城河边上、京津城际铁路桥下的百米芳华园。投诉问题的不止戴先生一个人。“每天晚上5点开始到9点多,公园里面都有几个人使用音响唱歌,噪音非常大。”刘先生也向12345热线反映。

前几日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此地探访。在左安门桥西北角,几十位市民围在一起正在进行大合唱,边上还摆放着音箱。歌声高亢整齐,引得来往市民驻足倾听。隔了一周的傍晚,记者再次来到这儿,相比早晨,市民的娱乐活动更丰富了,有打网球、羽毛球的,学轮滑的,但最容易往耳朵里钻的还是几位市民自创的露天KTV。

循着歌声,记者来到卡拉OK现场,几位大爷大妈自带了投影仪、点歌器、话筒、音响,一首接一首的老歌,越唱越兴奋。记者通过“分贝仪”APP测试,每首歌曲都在100分贝以上。其实,在唱歌、跳舞团体活动的周边,都张贴有“文明活动快乐健身降低音量从我做起”的提示。

“我们小区紧临护城河,风景美、环境好,早晚来这儿散散步真不错,就是噪音挺大的。”附近一位居民认为,大爷大妈们锻炼身体也好,街头演出也好,都应该降低音箱的声音,并控制时间,不能影响周边市民的正常生活。

记者了解到,12345热线曾将相关诉求派单至丰台区园林绿化局,经工作人员核实,此处开放式公共绿地并非注册公园,“我们局仅进行绿地内绿化养护,由于该位置属于开放式绿地,属于公共区域、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执法权非我局职权,只能加强劝阻,但无法对其进行实质治理。”由于公共绿地噪声扰民的治理和处罚实际应由公安机关执行,市民只能寻求公安部门的帮助。

追问:噪声到底归谁管?多头管犹如“九龙治水”

小区周边的噪声扰民问题,到底归谁管?记者查询发现,按照2007年施行的《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城管、公安、环保这些部门都能管,职能部门一般会按照工作职责对噪声污染进行监管。

具体来说,环境部门有权对排放环境噪声的单位进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场检查,如果未停止或者未按照规定时间使用产生严重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环保部门可处以罚款。施工单位应当把产生噪声的设备、设施布置在远离居住区的一侧,否则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未取得夜间施工批准文件进行夜间施工的也由城管部门处罚。如果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公安部门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主管部门多,多头管理,好似’九龙治水’,就会存在分管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多部门联合执法时,因为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管理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环境与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高桂林直言,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水污染不太一样,由于其特有的暂时性或瞬时性,会使管理部门难以收集证据,执法难度大。

执法难,的确是基层人员的切实感受。一位派出所民警告诉记者,总能接到市民关于家里装修、广场舞扰民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投诉,如果接到这样的报警电话,民警要出警进行劝说。“一般我们去了,当事人就把声音调小了。”民警坦言,由于缺乏专业检测手段,也没有具体标准,公安部门只能以劝诫为主,日后加强巡视和引导。

样本:街巷长一“吹哨” 卸货噪音不再深夜扰民

一次在街巷巡查的过程中,6位居民将石景山区广宁街道西铁路街巷长单凯拦在了路上。“您看看这个。”居民将手机中的一段视频播放给他看。原来,距离西铁路平房区不远处的火车站货场,白天扬尘,晚上装卸钢材噪音扰民。视频中,时间已是晚上11点多,但吊车仍在从货运车厢上不断装卸钢材,隔着手机屏幕,都能听到刺耳的钢材互相碰撞时发出的“叮叮当当”声。单凯点点头,“确实声音很大”。

看完视频,单凯扭头直奔火车站货场了解情况。场地没有完全硬化的地面,有的地方黄土裸露,大车一过,扬起阵阵尘土。询问后,货场方也承认,晚上的确会装卸钢材。

回到单位,他立刻将货场存在的扬尘、噪音扰民等问题汇总形成上报材料。但很快,单凯就发现了问题,看似小小的噪音扰民问题,想真正解决却不是件容易事。由于火车站货场不属于建筑工地,负责施工噪音扰民的住建部门和城管部门无法管理;装卸钢材又不算是生活噪音扰民,公安部门也难管;请环保部门现场实测噪音值,晚上几个小时装卸产生的噪音,平均到一天24小时内,测试结果显示:火车站货场噪音扰民的情况达不到处罚标准。

这可怎么办?单凯明白,街巷长一人力量毕竟薄弱,必须整合资源协力解决问题。他吹响了手中的“哨子”,召集铁路、环保、城管等多部门一齐“报到”,所有的问题放在桌面上,谁能管的问题谁认领,对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吹哨”3天后,在多部门的合力下,火车站货场终于对扬尘的场地进行了钢渣覆盖,同时将装卸时间提前至晚9点前,避免晚间噪音扰民。看似小小的噪音扰民问题,靠“吹哨”解决了。

支招:噪声法正进行修订 街道可实行“吹哨报到”

针对噪声监管职责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环境与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高桂林认为,应该直接明确一个主管部门,处罚权、问责权等权力归属于一个部门,既能节省执法资源,也能确保执法有效性。

当然,相关立法也要跟上。“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高桂林解释,比如噪声标准的界定,打个比方,居民楼下的底商,到底按生活区还是商业经营场所的声音大小来界定;当噪声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时, 应该建立各部门间协调互动的管理机制。这些都要通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来予以明确。值得期待的是,噪声法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中。

另外,高桂林也建议发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一基层管理体制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职权下沉,街乡镇有了一定的主导权,他们一声哨响,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打好’组合拳’能把噪声治理等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高桂林说。

加强社会共治也是高桂林大力呼吁的。他提出,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书的方式监督噪声问题。此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促进声环境保护的共建共享。

高考快到了,想在家安心备考却被周边广场舞“搅”得心烦意乱;本想享受宁静放松的夜晚,奈何卸钢材的声音“此起彼伏”;已过晚上9点,嘈杂的音响声让人苦不堪言……随着气温升高,噪声类投诉也“高温不退”。4月以来,北京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已经接到1.6万多起关于噪声的来电反映及诉求,仅5月一个月就有1.2万余个。

噪音问题到底谁来管?记者调查发现,多头管理反而导致治理效果大打折扣。据悉,目前噪声法修订正在进行中,因此一些城市管理专家也建议,街道可发挥“吹哨报到”的作用,“一声哨响,打好组合拳”。

深夜卸钢材 几个部门都管不了

好不容易把孩子哄睡,张女士刚松口气,楼下“叮咣”一声巨响,受到惊吓的孩子“哇”一声又哭醒了。

晚上10点刚过,一辆装满钢筋的卡车缓缓停靠在安华桥旁一小区楼下的银行门口,很快,工人们跳下卡车,开始将一根根又粗又长的钢筋从车上抛下。张女士家和小区外的银行仅隔一道铁栅栏门,卸货的卡车头扎进银行院内,卡车车厢则伸进了小区院内。“咣咣咣”,夜晚渐渐安静下来的小区中,抛落钢筋的噪音似乎被无限放大,显得格外刺耳。孩子被噪音吵得哭闹不止,全家都束手无策。

忍无可忍,张女士拨通了小区物业的电话。“能不能别大晚上卸货?吵得人晚上没法休息!”面对张女士的投诉,物业颇有些无奈地表示,银行位于小区外,不在小区范围内,这事物业也管不了。

张女士拨打了12345热线。咨询后,张女士才弄明白,卸货并非发生在施工工地,不归住建部门管;卸货也没发生在街面,城管执法部门也无法管理。12345热线的工作人员提出建议,可以帮张女士联系属地派出所,请民警去看看吧。

折腾了几个小时,临近晚上12点,等张女士和民警一起来到卸货现场时,货车上的钢筋已全部卸完,几名工人正在收摊儿准备离去。“下次卸货注意时间,别太晚。”在民警的提醒下,货车驶出了小区。

公园里唱歌 管理效果甚微

“我家小区旁的河边,一到周末都有好几拨唱歌奏乐的,一唱唱一天,自家孩子现在准备高考,我们在家都不敢开窗。”家住东城区左安浦园小区的戴先生不堪其扰,向12345热线打去了电话。

戴先生所说的位置在二环护城河边上、京津城际铁路桥下的百米芳华园。投诉问题的不止戴先生一个人。“每天晚上5点开始到9点多,公园里面都有几个人使用音响唱歌,噪音非常大。”刘先生也向12345热线反映。

前几日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此地探访。在左安门桥西北角,几十位市民围在一起正在进行大合唱,边上还摆放着音箱。歌声高亢整齐,引得来往市民驻足倾听。隔了一周的傍晚,记者再次来到这儿,相比早晨,市民的娱乐活动更丰富了,有打网球、羽毛球的,学轮滑的,但最容易往耳朵里钻的还是几位市民自创的露天KTV。

循着歌声,记者来到卡拉OK现场,几位大爷大妈自带了投影仪、点歌器、话筒、音响,一首接一首的老歌,越唱越兴奋。记者通过“分贝仪”APP测试,每首歌曲都在100分贝以上。其实,在唱歌、跳舞团体活动的周边,都张贴有“文明活动快乐健身降低音量从我做起”的提示。

“我们小区紧临护城河,风景美、环境好,早晚来这儿散散步真不错,就是噪音挺大的。”附近一位居民认为,大爷大妈们锻炼身体也好,街头演出也好,都应该降低音箱的声音,并控制时间,不能影响周边市民的正常生活。

记者了解到,12345热线曾将相关诉求派单至丰台区园林绿化局,经工作人员核实,此处开放式公共绿地并非注册公园,“我们局仅进行绿地内绿化养护,由于该位置属于开放式绿地,属于公共区域、公共场所,公共场所的执法权非我局职权,只能加强劝阻,但无法对其进行实质治理。”由于公共绿地噪声扰民的治理和处罚实际应由公安机关执行,市民只能寻求公安部门的帮助。

追问:噪声到底归谁管?多头管犹如“九龙治水”

小区周边的噪声扰民问题,到底归谁管?记者查询发现,按照2007年施行的《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城管、公安、环保这些部门都能管,职能部门一般会按照工作职责对噪声污染进行监管。

具体来说,环境部门有权对排放环境噪声的单位进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现场检查,如果未停止或者未按照规定时间使用产生严重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的,环保部门可处以罚款。施工单位应当把产生噪声的设备、设施布置在远离居住区的一侧,否则由城管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未取得夜间施工批准文件进行夜间施工的也由城管部门处罚。如果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公安部门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主管部门多,多头管理,好似’九龙治水’,就会存在分管部门相互推诿的情况,多部门联合执法时,因为条块分割、管理分散,管理的有效性也大打折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环境与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高桂林直言,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水污染不太一样,由于其特有的暂时性或瞬时性,会使管理部门难以收集证据,执法难度大。

执法难,的确是基层人员的切实感受。一位派出所民警告诉记者,总能接到市民关于家里装修、广场舞扰民等社会生活噪声的投诉,如果接到这样的报警电话,民警要出警进行劝说。“一般我们去了,当事人就把声音调小了。”民警坦言,由于缺乏专业检测手段,也没有具体标准,公安部门只能以劝诫为主,日后加强巡视和引导。

样本:街巷长一“吹哨” 卸货噪音不再深夜扰民

一次在街巷巡查的过程中,6位居民将石景山区广宁街道西铁路街巷长单凯拦在了路上。“您看看这个。”居民将手机中的一段视频播放给他看。原来,距离西铁路平房区不远处的火车站货场,白天扬尘,晚上装卸钢材噪音扰民。视频中,时间已是晚上11点多,但吊车仍在从货运车厢上不断装卸钢材,隔着手机屏幕,都能听到刺耳的钢材互相碰撞时发出的“叮叮当当”声。单凯点点头,“确实声音很大”。

看完视频,单凯扭头直奔火车站货场了解情况。场地没有完全硬化的地面,有的地方黄土裸露,大车一过,扬起阵阵尘土。询问后,货场方也承认,晚上的确会装卸钢材。

回到单位,他立刻将货场存在的扬尘、噪音扰民等问题汇总形成上报材料。但很快,单凯就发现了问题,看似小小的噪音扰民问题,想真正解决却不是件容易事。由于火车站货场不属于建筑工地,负责施工噪音扰民的住建部门和城管部门无法管理;装卸钢材又不算是生活噪音扰民,公安部门也难管;请环保部门现场实测噪音值,晚上几个小时装卸产生的噪音,平均到一天24小时内,测试结果显示:火车站货场噪音扰民的情况达不到处罚标准。

这可怎么办?单凯明白,街巷长一人力量毕竟薄弱,必须整合资源协力解决问题。他吹响了手中的“哨子”,召集铁路、环保、城管等多部门一齐“报到”,所有的问题放在桌面上,谁能管的问题谁认领,对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吹哨”3天后,在多部门的合力下,火车站货场终于对扬尘的场地进行了钢渣覆盖,同时将装卸时间提前至晚9点前,避免晚间噪音扰民。看似小小的噪音扰民问题,靠“吹哨”解决了。

支招:噪声法正进行修订 街道可实行“吹哨报到”

针对噪声监管职责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环境与经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高桂林认为,应该直接明确一个主管部门,处罚权、问责权等权力归属于一个部门,既能节省执法资源,也能确保执法有效性。

当然,相关立法也要跟上。“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高桂林解释,比如噪声标准的界定,打个比方,居民楼下的底商,到底按生活区还是商业经营场所的声音大小来界定;当噪声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时, 应该建立各部门间协调互动的管理机制。这些都要通过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来予以明确。值得期待的是,噪声法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中。

另外,高桂林也建议发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这一基层管理体制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职权下沉,街乡镇有了一定的主导权,他们一声哨响,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打好’组合拳’能把噪声治理等老大难问题逐一解决。”高桂林说。

加强社会共治也是高桂林大力呼吁的。他提出,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通过检察建议书的方式监督噪声问题。此外,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机构的参与和监督作用,促进声环境保护的共建共享。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