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工程兵:永恒的深圳奇迹与国家印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奇迹集团齐光伟视频 基建工程兵:永恒的深圳奇迹与国家印记

基建工程兵:永恒的深圳奇迹与国家印记

2024-03-16 1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基建工程兵:永恒的深圳奇迹与国家印记

在华强广场酒店,基建工程兵中的部分代表站在荒原上合影留念,这是当年他们战斗过的地方的图片。

在华强广场酒店,基建工程兵中的部分代表站在荒原上合影留念,这是当年他们战斗过的地方的图片。

深圳晚报记者 蒋林

1983年的一天,晴,砂砾在沙沙声中成为碎末,一双穿着解放牌胶鞋的双脚踏过南油那片沙石地,一个眼神专注的小伙子选好角度,“咔嚓”,按下海鸥牌120胶卷相机的快门。他叫杨洪祥,南下深圳的两万基建工程兵中平凡的一员。

时针拨转到2014年5月的一天,当年杨洪祥拍摄的那张照片,已被放大成巨幅幕布。梁光伟、段亚兵、刘坤德、高洪星、李映厚、谢秉臻、张明哲、樊财声、刘更申、陈贤德、李金忠、宗德纯、马成礼、刘子先、万武杰、许权、廖成林、陈玉堂、李衍华、武智、聂进良、陈明杰、沈远彪、张健康、杨洪祥。20多位当年的基建工程兵老战友代表站在这颇具历史意义的背景前,会心微笑。当年,他们南下深圳,很多人都觉得那只不过是又一次转场,谁也不曾想到,这转场后来就成了“扎根”。

30年后的他们,也承载着各自小家庭的幸福,成为2万基建工程兵大家庭幸福的缩影。

诞生: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备战需要

2万基建工程兵南下深圳

基建工程兵这个兵种对于许多人来说是陌生的。它既不属于陆海空兵种,也不属于八大军区。它是一支特种部队。换句话说哪个兵种都挨不上的,那就是基建工程兵。它的任务是“平时基本建设、战时抢险抢建”。

1966年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基建工程兵首批组建了5个支队(师)、36个大队(团),分别属于冶金、建工、煤炭、水电、化工、石油、交通等系统。这支新成立的部队是一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特殊部队。

30多年前,当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小小的圈之后,2万基建工程兵的命运就被“圈”进了这个名叫深圳的地方。

1979年12月26日,随着第一批队伍从大山里、大海边奔赴而来,年轻的基建工程兵战士来到这个临近香港的边陲小渔村,将过去的荣誉和辉煌清零,重新书写人生。

艰苦环境磨灭不了奋斗热情

那一年,深圳还是个贫瘠的边陲小渔村;那一年,现在永远以黑白胶片的形式存在于深圳市博物馆、深圳市史志办、深圳市越众工程兵博物馆的档案里。

照片的拍摄者,名叫杨洪祥。

在部队时,杨洪祥做过二级瓦工,当过施工班长。和其他基建工程兵不同的是,1982年11月,他接受派遣一个人从湖北襄樊奔赴深圳的时候,身上背负的是用于记录的照相机。彼时,他是基建工程兵00319部队(31支队)师部专职新闻报道员,负责采访报道已到深圳的先遣部队的新闻事迹。

杨洪祥清楚地记得那一天,11月26日早上10点,他坐火车到达了深圳火车站。那天晴空万里,一下火车站,他却傻了眼,高低不平的山包洼地、杂草丛生、蚊虫飞舞,火车站进口处全是泥巴路,尘土飞扬,这难道就是经济特区?

这就是杨洪祥第一天到达向往的、神秘的、与香港资本主义社会一河之隔的深圳经济特区时的见闻。

历史选择了他,成为传奇的见证者。

坚守只为对改革开放信心坚定

回忆起那段岁月,杨洪祥感慨良多,当年深圳一片荒凉,到处是荒坡野岭,荆棘杂草丛生,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我还记得1983年9月来过一场十级台风,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那么恐怖的场景,八成的简易工棚被吹跑。”

到今年,我来深圳快32年了。

这些年他的生活有很多变化,但无论是当年在基建工程兵部队做施工班长、新闻报道员,还是后来参加创办《深圳青年》杂志,再到最近十年间致力于打造了两个有影响的绿色地产项目。在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深圳变得更好,更美。

杨洪祥对深圳充满感恩,“刚来时是愣头小伙,一无所有。”深圳给予他太多太多,甜蜜的爱情,美满的家庭,孝顺的儿子,他很知足。

撤销:17岁基建工程兵完成历史使命

“深圳奇迹”不断在建设中刷新

1980年,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仅有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

当2万多人的大部队开到当年这个边陲小镇时,这景象一度成了深圳对面——香港落马洲一带人们拿着望远镜观望的奇观。没过多久,他们的视野中就出现了另一个景观——深圳电子大厦。

深圳电子大厦是当时深圳乃至全国的第一栋超高层建筑,而电子大厦的建设者就是这些基建工程兵。

当年震撼中国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建造国贸大厦的传奇也是由基建工程兵参与书写的。

为改革和裁军撤销基建工程兵

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军队精简整编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于同年8月作出了《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基建工程兵大部按系统对口集体转业到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区;水文地质部队转隶有关军区;战备通信部队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水电、交通、黄金地质部队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1983年9月19日,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吃过早饭,3千多基建工程兵代表2万人去深圳戏院开大会——向军旗告别,然后,脱下军装,就此集体转业。

参加深圳经济特区创业的两万基建工程兵奉命就地转业,两个支队(师)及所属8个团和一个医院集体改变为深圳企业。在脱下军装的那一刻,很多人都流泪了。至此,作为一个兵种的基建工程兵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使命。

感恩深圳为基建工程兵争光

基建工程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历史最短的一支部队。对于其中的一名成员来说,从头到尾坚持下来不容易。能参加部队成立大会和集体转业大会,可能更加难得,而深圳市利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坤德就做到了。

刘坤德是四川人,1983年元旦到深圳,时任基建工程兵司令部管理科副科长(类似现在行政部门),负责机关行政事务的管理。集体转业后,刘坤德参与过房管局组建、微利房(保障房)建设,1996年7月,调到军办企业——深圳市利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该公司1998年改为民营企业。在民营公司的岗位上,刘坤德又创下了一番事业,为深圳的经济和社会建设贡献了力量。

3 转业:军营文化蝶变企业文化扎根深圳

将拓荒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想要再发展,必须要学习。脱下军装的年轻人们为各自的前途开始了新谋划。在这30年的难忘岁月中,2万基建工程兵军人经受住了体制改革中的严峻考验和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像华为总裁任正非、华强集团董事长梁光伟、香港卫视董事局主席、金融投资家高洪星等企业家。

梁光伟当年参军目的很明确:努力做出一番事业,让青春在军队中发出光彩;此外还有一个上军校的梦想。

后来,市教育局在深圳中学举办了一个高考补习班,他积极报名参加。一年后,梁光伟考取了深圳大学电子技术与计算机转业。3年后,毕业到华强集团,至今已快30年了。

成功要脚踏实地勇于创新

高洪星当年也与梁光伟一起参加了高考复习,转业后,他在部队了当会计。复习那一年,要工作,又要上课,每天忙到零点后才能睡觉。后来,他如愿在深圳大学国际金融系转业深造。如今,高洪星深情回首说:“那是我人生真正的开始。”

近30年来,高洪星不仅在事业上步步高升,学历也随之连升三级: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再到博士。

据公开披露的材料显示,高洪星曾在证券市场淘得第一桶金,被称之为深圳最富有的人之一。

对于深圳,高洪星感情很深。“是部队培养了我,支撑着我入党,上大学。”

为“影像家谱”传承历史点赞

2012年,经中央军委领导批准,启动基建工程兵修史工作,填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一个兵种的空白历史。

2014年5月22日,中国第一家研究城市拓荒史的协会——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诞生。华强集团总裁梁光伟当选为首任会长。

原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觉得,深圳市拓荒史研究会很好,能够把历史记载的传承下去,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谈及深圳晚报“影像家谱”栏目,段亚兵竖起大拇指点赞。首先 ,“家谱”这个名字就取得很好,中国人非常注重家的理念,家代表着温馨,“谱”沉淀下历史感,赋予了人文情怀。其次,“影像家谱”记录传承基建工程兵这份历史,非常宝贵。20多名当年的基建工程兵老同志,能够作为团队的代表展现风貌,很自豪,也倍感光荣。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