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蛮夷到华夏:楚国之路(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的故事 从蛮夷到华夏:楚国之路(2)

从蛮夷到华夏:楚国之路(2)

2024-04-24 20: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上接B03版)

  从独霸南国到逐鹿中原

  代表人物:文王熊赀、成王熊恽

  标志事件:北进中原、东下江淮、召陵之盟

  楚武王“观中国之政”的遗志很快由他的子孙践行。武王去世,文王熊赀即位,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迁都于郢(今湖北荆州北),接下来,几乎把全部精力倾注于战争,以兵甲来介入中原政局。

  楚文王行事强硬,任人唯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级,破格提拔,充分信任”,同时以公族为核心的国人对他有所约束,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楚文王在位13年,得益于此期间打下的基础,到其子楚成王熊恽时,楚国已经是方圆千里的大国,成王有两大战略方针:北上,想“投入文明世界的主流,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心”;沿淮水东下,争夺、垄断长江中游的有色金属,为此成王向河南地区扩张,身在洛邑的周惠王还赐祭肉给楚成王,叮嘱他“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但此时的中原政治格局,早已不以周室为主导,楚国大国之路上的阻碍者,是和他们一样期待抢占周政府遗留下的权力真空的其他诸侯国,具体说,楚成王碰到的对手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

  公元前659年起楚成王连续三年征伐位于河南的郑国,郑国求助齐桓公,后者于公元前656年率齐鲁等“八国联军”出兵抗楚,双方都忌惮彼此的实力,遂于该年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会盟,楚国答应恢复对周室进贡过滤酒用的苞茅,双方罢兵。

  召陵会盟,楚国做出形式上的让步,但也展示了让诸侯侧目的实力,通过会盟,成王眼界大开,也开始关注礼制,要把楚国建设得“郁郁乎文哉”。这一理想终于没有实现:公元前626年,晚年的楚成王打算废太子商臣改立,反被商臣逼宫,被迫自杀。垂垂老矣的楚成王提出一个要求,他想在就死之前吃一只熊掌。商臣没有允许。

  从问鼎洛水到广兴礼乐

  代表人物:庄王熊侣

  标志事件:问鼎洛水,饮马黄河

  楚成王抱憾而终,但楚国上升趋势不改,商臣即位,是为穆王,而他的继承者,就是与齐桓公并列春秋五霸的楚庄王熊侣。

  楚庄王最出名的事迹,大概要数“问鼎洛水,饮马黄河”。公元前606年,即位7年的庄王攻打陆浑之戎。这是他第一次涉足中原,却在陆浑虚晃一枪,将大军开到洛水边,在周天子的眼皮底下阅兵。周定王为此十分不安,派王孙满前去“慰问”庄王。

  在洛水边,楚庄王问王孙满:“周天子的九鼎有多重?”王知道他的用意,回答说周王室的法统“在德不在鼎。”庄王说,把楚军兵器上的铜钩折下来,足以铸成九鼎。王孙满不卑不亢,阐述了“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的道理。

  与王孙满的会面,让楚庄王明白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在上层社会,他大力推行中原化,参考中原礼法制度,重新制定楚国宫廷礼仪制度,还号召学习中原文化。楚庄王有茅门之法,一次,太子有急事进宫见庄王,车撞到了茅门屋檐的下水沟,作为司法官的廷理按照法度把太子的车辕斩断,杀死了驾车者。太子哭着去告状,请求庄王杀掉廷理。庄王回答道:“法者所以敬宗庙,尊社稷,故能立法从令尊敬社稷者,社稷之臣也,安可以加诛?”庄王的做法得到了中原各国的认可。

  《国语·楚语》记载,在谈及培养太子之道时,大夫申叔时认为,应该教太子学《春秋》,还要学“诗”、“礼”、“乐”等,这多是周的礼乐制度和文献。致力于提升文化实力,楚国第一次被刮目相看,收获的不再是各国的恐惧与仇恨,还有褒奖与接纳。

  【史观】

  以属诸夏 当时最进步的民族思想

  公元前591年庄王去世,共王即位。楚共王时期,楚国在文化方面发展迅速,在冶金、髹漆、织帛三大行业,代表了楚国物质文化的先进水平。对于语言交流,以前能操夏言的楚人多是贵族,人数很少,到了楚共王时代,不分贵贱,多数楚人已经兼通楚言、夏言。

  公元前560年,共王去世,生前他自称“不德”,留下遗言,要大夫给他“灵”或“厉”的恶谥。这时,令尹子囊站了出来,认为应该谥之为“共”。他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

  在张正明看来,子囊所说与其说是共王建立的功业,不如说是楚人奉行的路线,“这条路线……显示了贯通南北、融合夷夏的恢宏气魄,是当时最进步的民族思想”。

  春秋时代的民族思想,主要有三家:第一家以管仲为代表,其纲领性主张是“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第二家以孔子为代表,其纲领性主张是“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契合春秋中晚期华夏小国谋求自保的需求;第三家以楚国多数君臣为代表,其纲领性主张便是子囊所讲“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切合春秋时代楚国开疆拓土的需求。

  “相比之下,楚国的民族思想对社会发展、民族融合、中国统一最有利。”张正明写道:“所以,楚国版图的扩大,财富的增殖,政局的稳定,兵势的强盛,以及文化的进步,都是其他各国所不能及的。”

  这一民族思想,影响了楚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使得楚国社会开放、包容而颇具活力。当然,楚人没有因此一劳永逸,而是继续争斗,最终迎来秦楚决战。

  【延展阅读】

  张正明的楚史研究

  张正明(1928~2006),已故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史学家,楚学泰斗。著有《楚文化史》、《楚史》、《长江流域民族格局的演变》等著作,为楚文化和长江文化研究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1、《楚史》

  楚学主要开创者、奠基人张正明先生的这本书,讲述了楚国八百年的兴衰史,记录史实,分析时势,结合现代思想加以评述,史论结合,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是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2、《楚文化史》

  《楚文化史》是张正明的又一部楚学研究著作,沿着楚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深入楚国的文化肌理,从铜器到语言,从习俗到老庄哲学,从日常生活到神灵崇拜,皆有精彩评介。

  3、《秦与楚》

  这本书对比了秦国与楚国历史、政治、文化诸方面,以此来探讨华夏文明。张正明强调学术对于国家与文明的重要性:“中国任何统一皇朝的国家机构都要有两个根基,其一是民众,其二是学术……如果民众艰困,学术空虚,任何统一皇朝的国家机构都只能是摇曳的风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