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天津描绘“十四五”发展蓝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天津市双城发展战略 【推动高质量发展,天津描绘“十四五”发展蓝图】

【推动高质量发展,天津描绘“十四五”发展蓝图】

2023-12-28 12: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天津市“两会”落下帷幕。在日前举行的天津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天津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魏广勇表示,近年来,天津市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下一步,天津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如何布局?在发布会上,大到“十四五”规划侧重点,小到老百姓的“菜篮子”,有关负责人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十四五”天津怎么干?

  “‘十四五’时期是天津在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魏广勇表示,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编制主要突出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中展现天津作为、改革开放创新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四方面考虑。“十四五”时期,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基本实现;“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魏广勇介绍,天津“十四五”规划纲要的看点和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与京冀共同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高水平建设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推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深化自贸试验区“首创性”制度创新,加快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

  坚持制造业立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信创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智能科技产业,着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构建“1+3+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制造强市。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

  加快培育内需体系,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构建社交电商、5G消费体验等更多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填格赋能。高水平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建设北方会展中心城市。提升海港、空港枢纽国际集散功能,加快天津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增强服务辐射“三北”地区能力,推动天津逐步成为万商云集的商贸活动聚集地。

  构建双城发展格局,塑造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风貌。完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构建“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城镇功能空间格局,打造紧凑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加快推进“871”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空间格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天津市最重要的战略机遇。天津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明华在会上表示,过去5年,天津市委市政府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在产业协同、环境协同、基础设施协同等方面取得了成绩。

  在产业协同方面,打造了“1+16”承接平台,并通过这些承接平台引进北京项目3062个,投资到位额4482亿元。同时,中交建京津冀区域总部、蓝星清洗总部基地、东华智联等一些重大项目落地。在环境协同方面,建立了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牵头制定了首个区域环保标准。在基础设施协同方面,尤其是在京津冀交通网络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更为突出。京津双城之间京津、京沪、京滨、津兴四条高铁联通的格局加快形成;建成了津石高速天津西段,使天津和石家庄之间的高速里程大大缩短;建成一批省际接口路,基本形成区域路网,为京津冀各个领域的协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体制机制协同方面,京津冀医药联合采购等机制在有效运转。

  如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京津冀地区承担着怎样的任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又将面临哪些机遇?

  “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孙明华强调。在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方面,要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宁河京津合作示范区等重点承接平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一批千亿级的制造业集群。在建设北方航运核心区方面,要对标国际一流港口,坚持智慧化、绿色化发展方向,通过环渤海港口协同联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东北亚世界级港口群。在建设金融创新示范区方面,重点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大力发展科技金融、航运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加大对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在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方面,按照新发展格局要求,推动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建设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菜篮子”工程如何保障?

  “菜篮子”问题向来是普通民众关心的重要民生问题,尤其是今年元旦过后,市场上农产品价格上涨,后期趋势如何,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农委主任沈欣在会上表示,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受疫情影响,更多市民在本地过年,农产品消费量较往年明显增长。而河北省作为天津市农产品的重要供给地区之一,由于疫情反弹给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和上市带来影响。二是受低温影响,前期的强寒潮天气影响了南方农业大省蔬菜生产,本地少量农业设施种植的农产品也受到影响,进而延缓了蔬菜等“菜篮子”产品上市时间。三是受运输影响,来自河北石家庄、邢台地区的长途车辆在国内蔬菜运输中占比超过40%。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大量车辆暂停运输业务,车辆减少、运力不足,导致运费上涨,进而导致从外省运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针对这些问题,天津市加大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克服了不利天气影响,努力增加农产品生产供给,有效缓解了市场供给压力。”沈欣介绍,截至1月22日,天津市蔬菜、出栏生猪和肉鸡,以及鸡蛋、水产和生鲜乳等农产品生产产量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特别是生猪出栏量增长较多,因此,我们对保障市场供给,有底气、有信心。”沈欣强调。

  沈欣表示,下一步,在做好粮食、生猪、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方面,天津市将完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灾害性天气预案,抓好粮食和“菜篮子”农产品生产,确保节日期间农产品供给充足,品种丰富。

  一是保产能。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农民采取针对性措施,克服低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保障本市基本蔬菜品种供应。

  二是保流通。加强与外埠产区对接,发挥龙头企业、流通企业外埠基地的保供作用,一旦发生市场供给趋紧,立即组织外埠调运。

  三是保质量。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力度,严格落实属地责任,落实市、区、镇街三级网格化监管举措,实现监管网格内生产主体巡查全覆盖,保障不发生区域性、规模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王敏、记者荆文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