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这十年】坚持“四个面向”,一流科研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天津大学最好的四个专业 【天大这十年】坚持“四个面向”,一流科研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天大这十年】坚持“四个面向”,一流科研助力一流大学建设

2024-07-09 01: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站讯(记者焦德芳)世界最大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的工地轰鸣隆隆,虚拟仿真实验室里师生探索火星表面步履匆匆,实验室里课堂之上专家学者为同学们演示着自己研发的全球首款脑机接口专用芯片、人造胰岛水凝胶外衣、金银纳米抗癌机器人……十年来,天津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布局重要科研方向、重大科研平台和重点创新团队,持续深化有组织的科研,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天大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

做高质量的科研,高站位布局引导价值追求

“我们引导天大的教师都着眼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聚焦‘四个面向’发力,在解决国家需求‘燃眉之急’、人民健康‘迫切需要’、关键领域‘卡脖扼喉’的核心技术难题中成长发展。”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勇于承担国家使命,天津大学在第三次科技工作会议就提出了谋划“三个布局”,实施“三个计划”,实现“三个提升”的工作理念,为学校科技科研工作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不仅如此,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天津大学立足新发展阶段,进一步做出了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系统部署。在所有天大人共同努力下,学校科技工作在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飞跃和长足进步。

十年来,天津大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扎实推进——2018年,天津大学的大装置团队获批建设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创造了“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天津速度”和“天大速度”。作为天津市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破土动工,大装置建成后将成为目前世界最大、功能最强的重大工程抗震模拟研究设施,并预计于2024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同年,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作为教育部珠峰计划首批7个前沿科学中心之一立项建设,将打造成为具有国际“领跑者”地位的学术高地;2020年,天津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相继落地。天津大学地球系统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丛强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站,将为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和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提供重要支撑!”;近日,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完成十幅敦煌壁画DNA存储,这是在DNA信息体外存储模式上取得的又一项重要突破!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天津大学现有平台的运行评估中,3个评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个获评优秀,7个评估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5个获评优秀,优秀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为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除‘SCI至上’,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发力,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校长金东寒对学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掷地有声的要求。作为“天大智慧”的主力军,天津大学科研团队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牵引,积极拓展区域合作,多次助力大国工程。从2009年12月开工建设到如今正式开通,天津大学师生校友多次参与到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建设施工中,贡献了“天大智慧”,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天大人“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决心;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力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造,将天津大学刘锡良教授自主研发首创的“焊接空心球节点”技术应用于航站楼屋盖钢结构;天津大学还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持续深化本地区合作,为天津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天津港建设、空客A320、智能电网建设等多个大型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还与全国20余个省区市开展全面合作,与32家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新建校企联合研发机构90个;累计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7500余项,其中包含千万级项目24项,同时还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和优秀国家技术转移机构。

做有组织的科研,高标准培育产出高水平成果

十年来,天津大学聚焦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强化有组织的科研,以重大科研项目组织为抓手,积极培育重点创新团队和高水平研究成果。

扎根在天大的土壤中,一批批高标准的科研团队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不断带来可喜的收获。党的十九大以来,天津大学年度科技总经费已经突破41亿元,发表高质量论文超过5600篇,授权专利超过2000项。十年光阴,天津大学就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及以上奖励54项,且连续两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专利金奖,科研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稳步提升。

十年来,天津大学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持续获得突破。“酵母染色体的化学合成与再造,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科学难题,面对众多未知的困难,需要莫大的信心和勇气。”元英进院士说。作为一名在化学工程和生物学交叉领域深耕三十余载的学者,他意识到这一领域对人类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并勇敢地选择了这一科研方向。面对研究领域的空白,纷至沓来的难题,关键技术的缺失,元英进领导的合成生物学团队牢记着天大人“兴学强国,矢志创新”的追求,他们毅然自己画图纸,挖地基,搬材料,立志要在这一领域建起一座以“天津大学”为名的高楼大厦,终于石破天惊,攻克了这一世界性难题,技术的突破带来了巨大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领域已形成亿元级优势集群。

其实,不仅仅合成生物学,在天津大学亿元级优势集群的家族里,还能看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绿色建筑、水资源高效开发、战略性先进电子材料等众多领域的身影。党的十九大以来,天津大学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4项,排名全国高校前列,累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97项, 1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4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6个团队获批创新研究群体。2022年10月2日,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面向未来,天津大学仍恪守“实事求是”的校训,为新技术、新成果打造舞台。

十年来,天津大学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在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的实验中,天津大学“海燕”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破万米,连续游泳119天,航程2274公里……创造了国产水下滑翔机的一个又一个新纪录。从探索自然到建设城市,从解码生命到深析原子,这五年来,依托重大项目,重大科研成果不断在天大涌现。智能电网团队研发的微网与智能配电系统,成功应用于我国互联大电网和200余城市区域电网的规划与运行;天津大学牵头的《科学家生物安全行为准则天津指南》成为全球生物安全治理领域首个以中国地名命名、以中国倡议为主要内容的国际倡议。

做高效率的科研,打造高层次体系化的保障管理服务

十年来,天津大学聚焦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从制度设计和流程再造两方面入手,不断完善科研激励和保障机制,着力打造高层次科研支撑保障体系。

十年来,天津大学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大踏步迈出制度创新步伐:为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团队提供队伍、科研条件、助理和经费保障;成立转移中心,组建专职技术经纪人队伍,为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推进科教协同,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参与重点研发项目。2017年,天津大学首次设立科技类奖教基金——“天津大学科技创新荣誉奖教金”,资助由优秀科学家担任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的创新科研团队。

十年来,天津大学致力于以制度激励打下基础,政策出台相互补充。在顶层设计方面,天津大学制定出台《天津大学关于鼓励科研人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意见(试行)》《天津大学鼓励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在完善管理方面,天津大学修订《天津大学科技成果评估备案实施细则(试行)》《天津大学技术合同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业务管理机制。在优化流程方面,天津大学编制《天津大学科研项目管理手册》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指引》,为项目过程管理保驾护航。

十年来,天津大学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秉承“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理念,推出“线上全流程+线下一站式”的便捷化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平台,打造线上全流程管理系统,覆盖科研管理的各类日常需求;依托科研牵头的合署办公机构,开展“一站式”服务,打通科研管理“最后一公里”,通过流程优化提升服务质量。其中,科研经费上款业务实现“一键办理”,每年减少现场业务量超6000件。天津大学获批教育部首批“绿色通道”改革试点单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校长金东寒说,“未来,天津大学将继续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把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统筹起来,努力成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学生记者韩尚哲、王雅然、刘禹辰、陈曼珺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