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礼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天坛公园门票预订官网 祭天礼仪

祭天礼仪

2023-09-18 20: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祭天是古人对自然及人类自身认识的一种反映它源于生活,最初只是人们的一种崇拜行为,《礼记•礼运》曰:"夫祀之初,始诸饮食、孀豚、英梓而土鼓。"祭祀也是人类思维形成的结果,是随着人类社会意识形态的出现而产生的,它代表了人类最初的觉悟,是人类脱离蒙昧、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中国古代祭天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传说,黄帝时期就已经有祭天的行为,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祭天的仪式已经很隆重了。早期,人们选择自然高地举行拜祭上天的活动后来才建造专门用于祭天活动的高台,称为祭坛,用以表达人们对上天的尊崇和企盼。人类社会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后,祭天就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利。《礼记•曲礼》即有"天子祭天地"的说法,成书早于《礼记》的《大戴礼记》亦曰:"郊止天子,社止诸侯,道及士大夫。"并说祭祀"所以别尊卑,尊者事尊,卑者事卑"。在阶级社会里,统治者赋祭天以特有的含义,将其纳入封建礼制的范畴,使之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也说:"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正是由于祭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与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因而被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君主奉行不辍,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而祭天更是被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成为"国之大祀"。

   历史上,专门用于举办祭天典礼的祭坛被尊称为"圜丘"。西周以后,在中国逐渐形成以"礼莫大于敬天,仪莫大于郊祀"为核心的祭祀制度。《礼记》有云:"祀帝于郊,敬之至也。"故由周公所制定的"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圜丘"的祭天制度为后来的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秦、汉以及唐、宋各个封建朝廷皆在国都营建祭坛祭祀皇天上帝,秦及汉朝初期将祭天的祭坛称为五峙,西汉中期以后及唐、宋诸朝皆将祭天的祭坛称为圜丘。

   有"五朝古都"之称的北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沮泽","沮泽"是当时燕国国君举行郊祀及游猎的场所。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改燕京为金中都。金大定年间(1161-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于中都城丰宜门南五里建郊坛,作为祭祀昊天上帝的场所。《金史?礼志》记载金郊坛制度为:"南郊坛,在丰宜门外,当阙之巳地。圆坛三成,成十二陛,各按辰位。濆墙三匝,四面各三门。斋宫东北 ,厨库在南。坛、濆皆以赤土圬之。"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统一的元帝国,建都于北京,称大都。1306年,元成宗于大都丽正门东南七里建祭坛,用于祭祀天地。元郊坛为三重圆坛,"地在丽正门外丙位,凡三百八亩有奇。坛三成,每成高八尺一寸,上成纵横五丈,中成十丈,下成十五丈。四陛午贯地子午卯酉四位陛十有二级。外设二壝。内壝去坛二十五步,外壝去内壝五十四步。壝各四门,外垣南棂星门三,东西棂星门各一。圜坛周围上下俱护以甓,内外壝各高五尺,壝四面各有门三,俱涂以赤。" 西周、秦、汉、唐、宋诸朝及北京金、元两朝的祭天建筑对明、清北京天坛的建造有着重要影响。明清北京天坛正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历朝祭天建筑的基础上营建的。明清北京天坛规模宏大,它的平面设计、建筑布局、建筑技术及植物配置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天坛有着美轮美奂的建筑造型,幽深静谧的园林环境,天坛的祈年殿更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杰作。

    天坛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祭坛,也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