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十地之九丨刘阮遇仙地,两个凡人的天台山遇仙传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天台仙人桥 天台十地之九丨刘阮遇仙地,两个凡人的天台山遇仙传说

天台十地之九丨刘阮遇仙地,两个凡人的天台山遇仙传说

2024-07-10 11: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她们的家竹简当瓦,异常华丽,家中还有数个婢女,为刘阮二人送上饭食,食毕,两女子各伴一人就寝。在山中住了两年,刘阮二人思乡情切,坚持下山回家。在仙女的指点下,两人出山,却发现山外早已换了人间,亲人故旧难以寻找,家园屋舍不见踪影。四处打听,竟然找到了自己的七世孙。他们说先祖上天台山采药,迷失在山中,不知所终。晋太元八年,刘晨、阮肇返回天台山,四处寻觅,已不见先前去处,也不见仙妻踪影。两人站在桃林之中,徘徊依恋,怅然若失,无法离去。

仙凡相恋的故事,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多如繁星,但发生的天台的刘阮遇仙,绵延了一千多年,生命力顽强,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整个故事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而这人情味恰恰是人们最需要的。

【天台胜地,美丽传说】

一个故事中所带的情感,往往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百信内心的渴望而决定的。刘阮遇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那是一个乱世,战事频繁,老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现实的苦痛,生命的无常,助长了佛道仙缘的传播,相比于直面无望的现实生活,百姓们更愿意在虚幻中寻求一丝慰藉。

至于为什么故事发生在天台,因为除了秀丽的山水风光,天台佛道两教最为鼎盛。佛教在汉末就已传入天台山,东晋时石梁方广寺成为中国五百罗汉道场。陈隋之际,智者大师入天台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被尊为“东方释迦摩尼”,国清寺成为天台宗的祖庭。

三国吴赤乌元年,著名道家葛玄在桐柏山炼丹,开创了道教灵宝派,并于华顶山开人工种植茶树之先河,被称为“茶祖”。唐贞观年间,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修行,创立道教天台桐柏派,天台本地人士张伯端始创道教南宗,天台桐柏宫被奉为道教南宗祖庭。

【桃源春晓,仙女隐居地】

天台县城北的白鹤镇内的桃源景区,就是刘阮遇见仙女的地方,桃源名副其实,是一处隐匿山水中的世外桃源,因传说而得名的“桃源春晓”,更是名列天台八景之一。

桃源坑是一处深邃的山谷,涧水随山势曲折,两旁峭壁参差,如列绣屏,碧潭雪瀑映带其间。诚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五步一峰转,十步一峰变;重重天堑形,幅幅屏风面。神光果离合,青红遽隐现。”

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泉声如佩环相叩,余韵清远。北宋县令郑至道邀约同僚学士游憩时,给它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芳名,叫“鸣玉涧”。鸣玉涧之上的山坡隐有两个山洞,是刘阮遇仙故事的原型洞,名桃源洞。

桃源以双女峰最为著名,北宋郑至道在《刘阮洞记》中首次点出:“其东峰则危峭拨,仪状奇传,上有双石,如绾码发髻,遂名之曰:双女峰。”游人从磨岭头村,向西南逶迤而下,爬过两山间的峭壁,架长梯可以看到“桃源洞”。附近有一处平坦。在北纵目四望,桃源山涧尽收眼底。

【诗词里的刘阮遇仙】

一千六百多年来,“桃源”意境和刘阮遇仙,一直为文人骚客津津乐道,不断地引入诗词曲赋,成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故事之一,繁衍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文艺作品和词语典故。在褚定济先生编著的《桃源古韵》一书中,就编集了有关桃源的诗作424首。而唐、五代时期就有74位诗人写出了有关天台桃源的诗作就达122首之多。

“刘郎”、“阮郎”、“双姝”、“桃源”等早已成为文人学子熟稔的典故,而“如梦令”、“阮郎归”、“虞美人”等源于这个故事的词牌名,更以委婉曲折的词句,抒发了千古文人的浪漫与伤感。

梁代诗人李巨仁在游天台诗中,写出了:“云开金阙迥,雾起石梁遥”“避世桃源士,忘情漆园吏”等,把仙境天台“桃源”与蓬莱三岛相媲美。同样,大诗人白居易也写七绝:“百岁几回同酩酊,一年今日最芳菲。愿将花赠天台女,留取刘郎到夜归。”以此赞美天台桃源仙女与刘阮缔结良缘。

来自桂林的唐代诗人曹唐,善作游仙诗,其七律《刘晨阮肇游天台》、《织女怀牵牛》、《萧史携弄玉上升》等17首,世称“大游仙诗”。其中。天台桃源七律五首,更是完整演绎了刘阮桃源遇仙的故事,凄婉动人,声情并茂,刻骨铭心,为桃源千古绝唱!至晚唐词章萌芽,更以刘阮遇仙凄婉爱情为题材,《阮郎归》、《天仙子》、《诉衷情》、《点绛唇》、《浣溪纱》、《如梦令》等词牌,佳作纷呈,可见桃源在浙东唐诗之路中所占位置不同凡响。

“诗仙”、“诗圣”等唐诗大家,均关注天台桃源,涉笔留痕,不胜枚举。诗仙太白视天台为蓬阙仙山,在诗中有“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桃花有源水,可以保吾生”等展示天台桃源遇仙佳话。诗圣杜甫年青时曾游过天台山,在一首古风中写出“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之句,称天台为“故山”,桃源多“胜概”,可谓一往情深。大诗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其中“前度刘郎”还成了“去了又来”的常用词。擅长写“无题”爱情诗的大诗人李商隐写出:“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表达了对刘阮的无限神往之情。还有大量词作,都环绕刘阮桃源,别情依依,百读不厌。

【民间艺术中的刘阮遇仙】

“刘阮遇仙”不仅为唐诗文学的繁盛提供了灵感,同时对民间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传奇文学如南朝梁《续齐谐记》、唐《仙苑编珠》、宋《太平广记》都收录了刘阮的仙境奇遇,元杂剧有王子一所撰的《误入桃源》,对刘阮遇仙一事渲染增华,元代曾坚、危素等编《四明洞天丹山图咏集》、元赵道一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明洪自诚撰《消摇墟经》等道教经典,也都对刘阮遇仙的故事津津乐道、不断演绎发挥,刘、阮二人因桃源遇仙还被清人俞樾定为“桃花花神”。近代,更有音乐剧《刘阮遇仙》搬上舞台,自成一脉文化。

【刘阮遇仙故事的海内外影响】

作为天台地方仙缘传说,刘阮遇仙自唐代以后,广泛流传于民间,衍生至民间戏曲、绘画、雕刻等领域,传说还体现了天台桃源绝妙的自然景观和天台民俗风情,并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阮遇仙对中国千年历史进程和艺术成就的影响和贡献无可非议,不仅如此,它还在海外,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流传极广,丰富了各国的艺术文化。如朝鲜文学以之作为典故,经久不衰;日本早期典籍《风土记》中的《浦岛子传》采用了刘阮遇仙的叙事结构,这个传说也成为日本五大神话故事之一浦岛神话的源头;越南至今盛行以歌舞的形式演绎刘阮遇仙的故事,甚至有观点认为阮肇后来一路南下,迁至交趾而成为越南第一大姓阮氏的始祖之一。

小伙伴们,你听过刘阮遇仙传说吗?

END

信息来源:内容整理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