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长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鼓的鼓组什么词 深读长春

深读长春

2024-05-08 1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起源兴旺

榆树本是“粮豆之乡”,缘何会成为“东北大鼓之乡”?榆树东北大鼓又为何被称为“炕头上的文化”?

榆树作为“松辽平原第一仓”,口粮足成为东北大鼓在这里繁荣的重要原因。当年山东人“闯关东”,榆树是个相当不错的落脚点、中转站。东北大鼓落地生根,从炕头唱到村头,逐渐成为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挂锄猫冬时分,正是东北大鼓演唱的黄金季节。

早年东北大鼓在东三省乡村流行,演唱的曲调多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内容以中长篇古书居多。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听大鼓书几乎是乡下老百姓最大的娱乐。好多人没有上过学,知识都是从大鼓书上学的。农闲时,几家人张罗着出点钱,请来说书先生,十几元听一场。大人孩子炕上挤满了,很多人就在箱子盖上、窗台上、水缸沿儿上一坐,照样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生产队集体组织演出,老百姓就像过节一样,孩子大人在大队场院里拿着饽饽看,常常忘了吃。

在榆树东北大鼓艺人的共同记忆中,东北大鼓有过两个兴盛阶段: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一个是进入新时期后的一段岁月。

兴旺时,榆树县城里开了4家书曲茶社。1977年,榆树举行东北大鼓会演,参赛者竟达上千人,小小县城的所有旅店都住满了。

2

唱法与内容

它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深受群众喜爱。

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是含有板腔体因素的曲牌联缀体鼓曲种类,演唱的曲目和书目众多丰富、灿若繁星。按篇幅可分为长、中、短;按内容可分为走国类、袍带类、剑侠类、公案类、志怪类。

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

演唱艺人一般用右手敲击大鼓,名叫“绿手”。左手击打木板,名叫“亚词”,或“哉词”。个别艺人使用小铜片(梨花板)作为辅助乐器,类似天律快板。

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竹制)敲击。

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以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形式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它的辅助唱腔。

根据故事情节书情书理之需要,艺人们又通过速度变化、强弱关系的调整等艺术手段,形成了同曲牌内的不同板式和腔调,分层分段、起承转合,所以某些曲牌又有明显的板腔特征,使之成为含有板腔体因素的曲牌联缀体艺术。

榆树东北大鼓曲牌众多。常用的就有二十多个,可浓缩为“四奉梅靠东、武彩游西京、大桑悲南送、小奏卖关清”二十个字,每个字代表一个曲牌名。

演唱的曲目和书目众多丰富、灿若繁星。按篇幅可分为长、中、短;按内容可分为走国类、袍带类、剑侠类、公案类、志怪类。

重要书目曲目有《司马潜龙走国》《刘秀走国》《李春香走国》《双龙寨》《三剑侠》《小小无义》《康熙剑灯》《侠义忠保国》《千金全德》《露泪缘》《白蛇传》《小窗专辑》等。

3

红火到式微

热过,冷过,一直没停过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农民的娱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电视空前普及,多元文化势不可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的红白喜事还要请上大鼓艺人唱两天,而近十多年来东北大鼓在东三省则到了要绝迹的地步。

此外,东北大鼓这种曲艺自身也有传统曲艺形式本身的通病,即“时代远、色彩淡、感情旧、节奏慢”。

有名望的艺人大多谢世,最年轻的艺人也年近花甲,很多传承者也都转行了,听众大批转移,东北大鼓处于后继无人的窘境。传承和演出遇到严重困难,生存出现危机。

夏晓华是榆树东北大鼓艺术中的佼佼者,她的理论专著《东北大鼓音乐艺术论》,填补了我国这一理论的空白,成为第一个撰写东北大鼓音乐理论专著的人。她在长安大剧院向北京观众展示东北大鼓风采时,不仅演唱采用了对口唱、三口唱形式,伴奏乐器除三弦、四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外,还加入了大提琴,令观众耳目一新,意犹未尽。

4

文化瑰宝

重在保护与传承

民间艺人的坚持和期冀

“君子楼书曲茶社”是榆树市区唯一一家专门演唱东北大鼓的茶社,女老板宋丽光,是吉林省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王连科的弟子。之所以殚精竭虑,打理茶社,图的就是为东北大鼓艺人提供一个落脚点和联络站,营造出一个欣赏、传播东北大鼓的“小气候”。

茶社营业面积仅五六十平方米,茶桌十几张,客人坐满了也不过五六十人。因票价低廉,收入有限,房租不菲,一天所得,除了支付说书先生及琴师费用,所余无几,但宋丽光没有打算放弃。她相信,有了政府支持,东北大鼓今后的日子错不了。

65岁的蒋维芳老师每天还在登台说书,两个小时的《少英烈》蒋老先生中间只休息了一次,中间高潮迭起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目前老艺人们正致力于编写出更多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剧目,希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东北大鼓。

政府和文化部门大力支持

2007年,榆树市保护东北大鼓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仪式暨市民曲艺茶社揭牌仪式。

2010年12月,榆树东北大鼓艺术协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

2011年5月,为了展示榆树东北大鼓的魅力,为艺人交流提供平台,通过大赛筛选高水平艺人作为传承人,东北大鼓迎来了近300年发展史上的破天荒之举——榆树市举办了首届东北大鼓艺人资格评审暨技艺大赛,共有94名选手参加比赛,上至70高龄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青少年,还有夫妻同参赛,父女齐上场。

2011年8月,榆树市东北大鼓传习所正式揭牌成立。

2013年正式设立榆树市第七小学为榆树市第一个东北大鼓传习基地,东北大鼓正式走进校园。开设“东北大鼓”艺术课程,把“东北大鼓”作为国学特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启了“东北大鼓”从娃娃抓起的先河,还聘请了王连科、夏晓华等专家为学生授课。三年级普及快板,四年级普及“东北大鼓”电子琴伴奏课,五年级开设“东北大鼓”三弦伴奏课。

2014年11月上午,榆树东北大鼓演艺基地正式落户榆树榆南街老油厂。

2017年6月,相关部门联合举办榆树东北大鼓保护与传承收徒仪式。

近年来,榆树市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对东北大鼓艺人进行了普查、登记、资格评审,组织展演和艺术研讨会,加大宣传力度等。东北大鼓在榆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艺人们也纷纷重新拿起鼓槌和三弦,在农闲期间到农村演出。广大群众听书的热情也高涨,曲艺茶社天天观众爆满,农户的喜庆日子也都邀请说书先生到家里唱上一段,过一把书瘾。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被弘扬壮大。

综合自网络

编辑:连涟

责编:魏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