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民俗】博山锣鼓源流及其形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鼓演奏的乐曲 【博山民俗】博山锣鼓源流及其形式

【博山民俗】博山锣鼓源流及其形式

2024-05-31 00: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转自 博山文化研究院

博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煤炭、陶琉、饮食业的蓬勃兴盛,浓缩了广袤时空下博山的经济脉络,也带动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博山人将鲁文化的尚仁重礼和齐文化的包容开放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这种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积淀着厚重深邃的蕴涵,成为博山人彼此认同的主要标志。

博山文化研究院特推出“博山民俗”系列,将本地丰富醇厚、历史久远的地方民俗和曲艺立此存照,以供时人品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锣鼓是我国古老的乐器,它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气氛,是民间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无鼓不成乐”的说法,可见锣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博山锣鼓是在淄博市博山区广为流传的清锣鼓乐,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通过李家窑锣鼓队内部的传承及周围锣鼓队的借鉴学习不断传承至今。

一、渊 源

淄博早在西周时期就建立了齐国,齐国普及音乐生活为当地锣鼓乐的产生奠定了群众基础,再加上宋元时期商业的繁荣,为锣鼓乐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淄博地区流传着三种锣鼓乐——博山锣鼓、商家锣鼓和临淄锣鼓乐,这三种锣鼓成为淄博民间锣鼓的重要代表。博山锣鼓起初也叫博山架鼓,因为将大鼓放置在锣鼓架上原地敲击,所以称之为架鼓。后来随着列队行进式与阵地固定式形式的出现,大鼓改进为推着、放置在机动车上等演奏形式,就泛称为博山锣鼓。

“博山区,位于淄博市南端。地跨东经117°4'——118°42',北纬36°16'——36°31'。南与沂源县为临,西、西南接莱芜市,西北与章丘市接壤,北、东北与淄川区毗连。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49.4公里。总面积682平方公里。”“博山历史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已有人聚居。龙山文化犹存。春秋战国时期,博山名弇中。周末得名颜神,清初己成重镇。金称之为颜神店,元称之为颜神镇。1734年(清雍正12年)始建县志,取名博山。”“博山,古称颜神。因煤、陶、琉璃业兴盛,地扼齐鲁要冲,故称‘鲁中重镇’。”“博山煤炭,唐朝就有开发。从宋代开始,采煤规模越来越大,采出的煤炭除供应生活之用外,还供应陶瓷、冶铁工业之用。”“博山陶瓷历史悠久。据考证,新时期时代晚期,博山的先民就在这里开始制作陶瓷,到宋代,陶瓷生产即著称于世,产品不仅有各种白釉、青釉、黑釉及各式雕塑品,而且还有驰名中外的‘雨点釉’、‘茶叶末釉’。”“博山的琉璃生产历史较长且素负盛名。颜神镇琉璃生产自元末逐渐形成规模。”

博山是古代齐国的属地,加上宋元时期琉璃、陶瓷、煤炭三大产业的兴荣使颜神(旧时博山称谓)成为鲁中重镇。经济的不断繁荣与博山锣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博山(古称颜神镇)有著名的陶瓷、琉璃和煤炭三大产业,三大产业在明清时的崛起为博山锣鼓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博山的煤炭早在唐朝就有开发,从宋代开始,煤炭开始供应陶瓷等一些手工业的发展,“窑业的发展与煤炭发展最为密切,靠近煤层的黏土是形成陶瓷坯胎的主要原料,煤炭又是陶瓷烧成工序的便捷燃料,二者形成了相互促进、水乳相融的关系。”“明、清两代,博山逐步发展成山东省陶瓷生产和销售中心。当时,从城里到近郊,方圆二十里有十几家窑场。其中北岭、大街南首、李家窑、山头、窑广、八陡、五龙、西河为主要窑场,大量生产缸、盆、碗、罐、瓶、碟、杯、盏和美术陶瓷、建筑陶瓷等。同时,城镇中出现了窑货市。产品除在境内销售外,还畅销山东各地和河北、河南、江苏、东北诸省。”繁荣的经济加上强大的商品市场为博山锣鼓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 立

早在明清时代,颜神(旧时博山的名称)作为淄博著名的工商业城镇,带动了商品市场的发展,外出经商也成为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李家窑村(现称“李家窑”社区)位于博山区城西办事处内,约明洪武年间建村,由于早年以李氏姓氏较多,又加上本村以生产大缸和陶瓷器皿为主拥有土窑故称为“李家窑”。明嘉靖年间,该村李氏族人李琅到苏州籍商,被当地的苏州锣鼓所吸引,并将此锣鼓乐带回本村,李氏族人及邻居自愿出资购买了鼓、锣、钹等乐器,组织练习和表演,并在演奏中对锣鼓乐做了修改。到了清朝末年,该村袁、孟二家,籍常年经商于苏、杭之便,在那里专心习学了当地民间锣鼓,带回本地,并与之前李氏族人引进的苏州锣鼓相融合,形成了极具当地特色的博山锣鼓乐。

博山锣鼓的创立约在明清时期,距今三百多年的历史,是集合了明清时代苏、杭和苏北广大农村的民间锣鼓乐的综合体,并不断融入当地的特点而形成的民间锣鼓乐。由于这种民间锣鼓形式最先在李家窑村落户,最初称它为“李家窑锣鼓”,后来该乐种在博山不断传开,后将博山地区的锣鼓乐统称为“博山锣鼓”。博山锣鼓广泛流传于淄博市的周村区、淄川区、临淄区、张店区以及山东省的章丘、青州、东营、莱芜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山锣鼓是以鼓和铜质乐器组成的清锣鼓,它没有丝弦乐器、吹奏乐器的配合,也没有人声的附和,所以在听觉上比较纯粹。从一开始8人组成的小型鼓乐队到将近百人的大型鼓乐队,博山锣鼓在配器上和演出形式上在不断的变化。

一、乐队构成

博山锣鼓主要是由大鼓、锣、大钹、中钹、小镲(又名小钹)、点锣、手锣构成,根据乐队的需要有时会使用碰铃等乐器。起初的锣鼓队是由两人提锣、两人击大钹、两人拿小镲、一人敲击大鼓、一人点锣共8人组成的小型乐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山锣鼓的人数在不断扩大,近百人的锣鼓队也不断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博山锣鼓出现了单鼓和双鼓两种不同形制的乐队组合,这种组合广泛应用各种活动中。而在如今的演奏中,博山锣鼓也出现了三面大鼓、四面大鼓等不同的乐队编制。

1、所用乐器

大鼓是博山锣鼓乐的灵魂,在博山锣鼓中起首领的作用。在演奏乐曲时可以不断的加变奏,使大鼓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呆板。笔者在采访李家窑锣鼓队队长张金水时他曾提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博山锣鼓中所用的大鼓在流传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鼓由原来直径为五百厘米,高为三百厘米改为直径一米的,高为七百五十厘米的鼓;鼓面也由原来水牛皮改为了黄牛皮并且在鼓内加了簧,使鼓的共振性更大,鼓的弹性也更好,声音也更加丰富。”传统的博山锣鼓所用的都是无包头的鼓楗,能使鼓槌充分与鼓面接触,发出的声音清脆响亮、穿透力强。

锣分为高音虎锣、中音虎锣和低音虎锣,在锣鼓队中起着保持音量平衡、调节情绪的作用。点锣,直径约15cm,一般位于锣鼓队的最前方,在锣鼓队中起指挥作用。手锣,又名堂锣,直约为22厘米,手锣的中心6厘米的突起是锣的敲击面,通过木板敲击,它是锣鼓队中的色彩乐器,是围绕着大锣的重音,当大锣休息时可以代替重音演奏。大钹,是用响铜做成,在锣鼓队中起着丰富大锣重音的色彩作用。中钹,也称“闹钹”,面积小于大钹,在乐队中起调和大锣和手锣的作用。小镲,又名小钹,直径仅四寸,在乐队中起稳定速度的作用。

2、演奏方法

博山锣鼓所用的大鼓一般都是用鼓架架起,根据鼓的大小由一人、两人、三人不等进行敲击。大鼓的演奏一般是以两臂的肘关节和肩关节为轴进行敲击。鼓在击的时候有不同的演奏技巧,除了有轻重和锣鼓点(鼓边、鼓心、鼓帮)的不同外,还常以滚锤、双锤、点锤、擦锤等来表现特殊的效果。在敲击较长的时值时,两臂高抬,将鼓槌高于头顶,以肩关节为轴落于鼓面,鼓的音响会更加明亮。博山锣鼓继承人李文海将京剧中司鼓的演奏技巧结合到了博山锣鼓当中,使大鼓可以演奏更为快速的节奏。

点锣,一般是以左手提锣,右手持锣片来敲击,敲击时拇指、无名指和小指离开锣沿,用腕关节来调节锣片敲击的动作,点锣往往位于锣鼓队的前方,起到队伍的指挥的作用。手锣也以左手提锣,右手持锣片敲击为主,用锣片的末端敲击锣心,发出“台”的声音。锣在演奏中常常以捂锣为主。钹的演奏方法往往是将两片钹片合拢于胸前,或者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或者左右合拢略带倾斜演奏,主要有平击、错击、扬击、镲击、闷击等。大拨,以钹体上下、左右碰击为主。中钹以单击、连击和滑击为主要的打击方法,可以像鼓一样打击密集的节奏,起用托气氛的作用。

若是队伍很长,前面听不到鼓的声音,中钹可以起到临时代替大鼓指挥的作用。

二、演出形式

博山锣鼓的演出队列一般有列队行进式和固定式两种形式,他们用于不同的场合,但都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

1、列队行进式

“列队行进式是配合民间艺术表演形式的主要演奏形式,一般是双路纵队、四路纵队和六路纵队。”锣鼓队在乐器编排上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点锣在前,后方依次是手锣、小镲、中钹、大钹、锣,大鼓位于锣鼓队的最后;一种是大鼓位于锣鼓队的前方,后边依次是锣、钹、小镲、手锣;还有一种是大鼓队伍的中间,在大钹和锣的前方,有时根据锣鼓队人数的多少,队形上会做一些变动。列队进行式多用于正月十五“扮玩”活动和“文姜庙会”活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 列队行进式四路纵队队形

2、阵地固定式

“阵地固定式,是指各演员在规定的场地内列阵进行演奏,这种演奏方式常以乐队编制规模和演奏场地大小而定。”常见的阵地固定式有两种:扇形阵地式和长方形阵地式两种。

扇形阵地式是大鼓在队形的中心,两边排成两排,手锣在队伍最前端,后是中钹、大钹、锣,排成扇形,小镲及铴锣在鼓的后方成横队排列。这种队形可以提升锣鼓队的美观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扇形阵地式排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长方形阵地式

长方形阵地式是锣鼓队成横排依次站开,锣鼓队最前方有一人拿点锣指挥,第一横排为小镲,往后依次是手锣、中钹、大钹、锣,锣鼓位于乐队的最后方。这种队形一般用于规模较大的锣鼓队,通常锣鼓队中有三面大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山锣鼓是由七个传统的锣鼓段构成,后来在经济的带动下又创作了一些锣鼓段。现在演奏最多的就是七个传统锣鼓段,这七个锣鼓段的演奏就有一定的规整性,它们一般都是以《紧急风》作为锣鼓的起鼓和刹鼓段,在每个锣鼓段衔接处都会有一个专门的衔接段进行连接,使锣鼓演奏不会出现断节的感觉。锣鼓经作为锣鼓乐中的灵魂,在锣鼓曲中起着先导作用。

一、博山锣鼓的乐曲

博山锣鼓分单曲和套曲两种形式存在,单曲一般用于锣鼓比赛中,曲目可以任意重复。套曲一般都是由几个锣鼓段连接而成,并且在演奏时间可以长达数小时,常用于正月十五和庙会等活动。

1、单曲

博山锣鼓有七个传统的锣鼓段,即《蓬莱阁》、《闹划船》、《鱼得水》(又称“扬州歌”)、《老义昌通》、《新义昌通》、《玉芙蓉》、《娃娃通》(又名“连五鼓”)。至清朝中叶,博山成为工商重地,商贸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使博山锣鼓的发展进入了高峰期,众多新锣鼓点应运而生,即《九龙翻身》、《闹龙珠》、《杏花天》、《峨眉雪》、《扑蝴蝶》、《凤仁阁》、《十番通》、《擂通》、《连水漫》、《许仙游湖》、《喜鹤串梅》、《凤串牡丹》、《水漫金山寺》、《八锣》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博山锣鼓丰富的曲牌。

2、套曲

博山锣鼓常用于元宵节扮玩、庙会等比较大型的活动中,一般持续性都比较强,为了迎合这种场合,在无数民间艺人的努力下为博山锣鼓设计了起鼓(厦檐头)、间奏(连鼓)和尾奏(刹鼓)段落,使乐曲更加连贯,所以在锣鼓曲的构成上常以联曲体的形式为常见。

博山锣鼓中常用的起鼓和刹鼓段一般为《紧急风》,由于乐曲是以1/4拍起头,所以在表演时能够很快的提升气氛。

《紧急风》闫水村整理

在联曲体的结构中,为了使得乐队整体结构都比较完善、乐队整体的快慢、强弱更有序的进行,往往会在两个锣鼓段子中间插入一个衔接的段落,称之为“连鼓”,作为过渡句和间奏来增强乐曲的完整性。其中常用的有《长锣鼓》,在起头时《长锣鼓》应慢于《紧急风》。

《长锣鼓》

博山锣鼓中最有代表性的联曲体结构的套曲就是以七个传统锣鼓段为主,加上《紧急风》作为开始和结束段,《长锣鼓》作为衔接段连接而成:

《紧急风》(开始段)——《长锣鼓》——《蓬莱阁》——《长锣鼓》——《玉芙蓉》——《长锣鼓》——《闹花船》——《长锣鼓》——《老义昌通》——《长锣鼓》——《新义昌通》——《长锣鼓》——《鱼得水》——《长锣鼓》——《娃娃通》——《长锣鼓》——《紧急风》(结束段)

二、博山锣鼓的锣鼓经

“锣鼓经又称锣鼓点、鼓经、锣鼓谱、鼓帮、鼓关。是我国打击乐音响念法和读谱法的总称。”“锣鼓经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示出锣鼓乐合奏的组合方式和各种乐器的节奏、力度、演奏方法等,记写和认读都比较方便,易于记忆、流传和教学,是一种实际使用价值比较高的锣鼓乐合奏缩谱。”锣鼓队中所用的乐谱是以状声字谱为主,状声字谱可分为状声字、读谱成语和代声过度陈词的文字以及代表休止的文字三类。

1、状声字

状声字是由乐器发出的响声和当地方言的特点决定的,它分为单纯音响的状声

字和复合音响的状声字两种。“单纯音响的状声字是指一件或一组相同击乐器在敲击相同部位时发出的音响;复合音响的状声字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击乐器同时作响时发出的音响。”

笔者根据闫水村老人著的《淄博民间锣鼓》一书以及笔者各个锣鼓队采风状况,将所属博山锣鼓的那部分整理如下。

[1]单纯音响状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1:单纯音响状声字

[2]符合音响状声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2 符合音响状声字

2、读谱成语和代声过度陈词的文字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3:读谱成语和代声过度陈词的文字类

3、代表休止的文字类

这种代表休止类的在博山锣鼓乐中主要以“一”和“乙”为代表。如《蓬莱阁》里的“一仓 一仓 一个 仓”它的敲击法就是“0仓 0仓 0仓 仓”。

三、节拍与节奏

关于锣鼓乐节奏方面杨荫柳、袁静芳、张伯瑜等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也可以很好的借鉴到博山锣鼓的研究中。在节拍方面,锣鼓乐通常是由几种节拍混合组织而形成的,节拍是在不断变化的。节奏是锣鼓乐的灵魂,由于博山锣鼓是一种清锣鼓,它不像“戏曲锣鼓”和“吹奏锣鼓”的节拍与节奏那样有旋律的起伏变化,只能依靠单纯的音响来带动乐曲的起伏,所以节奏在博山锣鼓中起着重要作用。

1、基本节奏

[1]基本字节

杨荫柳先生在他所著的《十番锣鼓》一书中,说明了锣鼓乐节奏的最基本单位“节”,是按照锣鼓经读音的规律来划分的,并将节划分为“一字节、三字节、五字节、七字节”四种,简称为“一、三、五、七节”。这些节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一字节指一字一拍、三字节指三字两拍、五字节指五字三拍、七字节指七字四拍。

在博山锣鼓中的一字节如传统乐曲《紧急风》的开头“冬|仓|冬|仓|冬冬|仓|仓|仓|0|”的前两小节的“冬”“仓”:三字节如《蓬莱阁》里开头部分“冬冬 冬|仓 仓|”里的“冬冬 冬”;五字节如《玉芙蓉》里的“冬仓 一令 仓”,《鱼得水》里的“冬古 龙冬 仓”。七字节如《蓬莱阁》里的“一仓 一仓 一个 仓”和《紧急风》里的“仓定 仓定 仓定 仓”等。

[2]字节的变体

博山锣鼓除了上述基本的“一、三、五、七节”,还广泛使用一些字节的变体形式,填充式的变体和加花式的变体是博山锣鼓中常用的变体,它们都是在不改变字节的单位拍的基础上进行的。

“填充式变体指在不改变字节的单位拍和拍数前提下,采用‘填充’手法将各字节尾部长音变为两个等长短音,形成一、三、五、七基本字节的变体二、四、六、八等字节。”

在博山锣鼓中出现的填充式变体有:一字体的变体——二字体(二字一拍),如《紧急风》开头“冬|仓|冬|仓|冬冬|仓|仓|仓|0|”中的“冬(冬)”;三字节的变体——四字节(四字两拍),如《紧急风》“龙冬 龙冬 | 仓定 仓定 仓定 仓”中的“龙冬 龙(冬)”;七节字变体形式——八字节(八字四拍),如《慢长槌》“冬 仓 0|冬 仓 0|冬仓 龙冬 冬仓 龙冬|”中的“冬仓 龙冬 冬仓 龙(冬)”。

“加花式变体指在不改变字节的单位拍和拍数前提下,通过对不同位置各个字节进行加花变形成的变体字节。”加花变体形式在博山锣鼓中广泛运用,它的形成丰富了博山锣鼓的节奏,增加了旋律的跳跃感。如:博山锣鼓中常用的结尾:“仓定 仓定 不令丁 仓”等。

锣鼓中的基本节与变化的节共同组合形成了博山锣鼓中的基本节奏,它们的交织出现丰富了博山锣鼓的音色,使博山锣鼓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2、节拍

笔者对博山的一些锣鼓队进行了实际采风,获取了许多锣鼓队自己写的鼓谱,大多锣鼓队都没有规整的记谱,他们都是按照锣鼓经的朗读顺序,将锣鼓曲中的一小句划为一小节,用逗号隔开,逗号就相当于规范记谱里的小节线。在博山锣鼓乐曲的节拍中,通常以单拍子2/4拍3/4拍、复拍子4/4拍和混合拍子5/4拍为主,一个完整的乐曲都是以不断变化的节拍形成出现的。如《老义昌通》

《老义昌通》闫水村整理

上述乐曲的节拍变化是:3/4拍——2/4拍——5/4拍——2/4拍——4/4拍——2/4拍——4/4拍——5/4拍,最后乐曲以4/4拍结束。乐曲节拍在不断的变化,强弱也随之不断变化,这种节拍的交替现象,使得锣鼓的音响效果更丰富,音色不再单一。

3、常用节奏、节奏型

节奏是博山锣鼓中的灵魂,是乐曲的骨架。在博山的锣鼓段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奏性,各种节奏型的交替,使得博山锣鼓在音乐特点上比较多样。除了均分音符外,变化音符在博山锣鼓乐中的运用也是相当丰富的。

(1)典型节奏:

博山锣鼓中大量运用附点音符、切分音和十六分音符来表现乐器的灵活度,增加乐曲整体的节奏起伏感。

附点音符在乐曲中多次出现,使长短音符不均匀的交替,增强了音乐的变化,附点音符在强调强拍的同时,使得乐曲出现了波澜起伏的感觉,促使了乐曲的欢快进行。如《娃娃通》“冬.古 龙冬 仓冬|仓 冬 仓 冬|仓.古 龙冬 仓.古 龙冬|仓 冬 仓 冬”。

切分音符的出现,使得博山锣鼓的节奏打破了正常的进行,改编了正常的强弱关系,增加了乐曲的流动性和活跃性,如《十番通》“仓.个 郎 仓 郎 仓 仓”。

十六分音符的广泛应用,XXXX音型和XXX音型的运用让乐曲的速度发生了变化,使得乐曲的气氛更急烈,如《许仙游湖》“仓古如 龙冬 仓|古如冬 仓 一次”中就运用了XXX XXX的音型。《九龙翻身》、《十番通》、《蓬莱阁》等运用了XXXX音型。

(2)典型节奏型:

在博山锣鼓中最常见的节奏型有:一二 三四 五六个 七”——“XX XX XXX X”,这种节奏型往往在乐曲中起到很好的情绪推进的作用,乐器敲击时有慢渐快、逐渐递进发展。

在博山锣鼓中有个非常明显的节奏型“仓.不 令定”——“X.X XX”,这种节奏型与博山民间传统舞蹈“五只船”能够很好的配合起来。

另外,博山锣鼓中每首乐曲都由“仓仓 定仓 不令丁|仓”——“XX XX XXX|X”作为乐曲的结尾,这种节奏型能够使乐曲节奏渐快推向高潮,然后以一重锤结束,使乐曲结束感更强。

丰富的节奏型和节拍的变化使得博山锣鼓在音乐上不再单一,强弱关系的相互进行以及附点音符的波澜起伏再加上标志性结束段落的运用,构成了博山锣鼓“柔”、“细”、漫”、“粗”、“刚”、“热”——“刚中有柔、粗中有细、热烈中见温和”的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山锣鼓是由苏、杭地区民间锣鼓乐融入博山地区的特色而发展起来的清锣鼓乐,它在鲁中大地上已流传了三百多年,广泛用于重大文化活动、庆典活动、重要节日、庆祝丰收、扮玩、婚嫁、寿辰喜事之时、祝捷会和游行等场合。博山锣鼓拥有七个传统曲牌,后来发展到三十多首。博山锣鼓的演奏有着规整的模式,以联曲体的形式最为常见,《紧急风》作为锣鼓幵头和结束段落,曲牌与曲牌之间用《长锣鼓》作为连接段。节拍的交叉变化加上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的广泛应用在博山锣鼓在音乐上拥有“刚中有柔、粗中有细、热烈中见温和”的特点。

作者:王雪

选自作者硕士论文《现代城乡生活中的地方鼓吹乐队生存现状调查以—博山锣鼓为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