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废弃粮仓”更新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鹏广告设计 【转发】“废弃粮仓”更新案例

【转发】“废弃粮仓”更新案例

2024-01-22 09: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粮仓区位©元本体

粮仓位于大鹏所城中心,始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粮仓总占地面积约960平方米,东西轴线与所城的空间轴线是一致的。

▲粮仓鸟瞰©元本体

西侧紧邻所城南北走向的主要街道,北侧与协台衙门(封建中国的政府办公室)旧址的绿色庭院相连。

▲改造分析©元本体

粮仓只有一层,共有10开间,面宽42.5米,总进深22.5米。每开间都有十块状拱形屋顶和两处排气通风口,主体结构承重墙为黄泥墙,厚度约为318~327mm。

▲平面图©元本体

建筑的檐口高4.0米,屋脊高5.5米,除了部分房间被改造成木舟陈列馆外,其余空间尚未使用。由于长期的忽视和年久失修,内室墙皮脱落,破旧不堪,决定对其进行更新改造。

二、设计策略

根据2019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大鹏所城分展场的要求,室内展区主要位于大鹏所城的粮仓内,展览以交互影像类展示为主。

▲粮仓室内改造前©元本体

利用双年展的机会,我们对粮仓空间进行了改善和改造,以满足展览的需要。

室内粮仓改造面积约730平方米,粮仓将成为举办艺术活动、企业活动、历史文化教育、美育计划的重要场所和空间载体。

▲室内空间嵌套效果图©元本体

▲室内空间嵌套实景©吴清山

作为古建筑重点保护单位,在符合《文物保护法》等相关要求下,进行了有限的、轻微的介入与活化,本设计结合展览的特点,对流线、空间、光线、庭院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重构。

1、体验流线

在现有的空间结构体系下,对功能流线进行了设计和定义。

▲展览流线©元本体

展览流线首先从紧邻所城南大门的主街西侧入口引入,西侧门作为主展厅的入口。

▲室内展厅主轴效果图

▲室内展厅主轴©吴清山

通过对墙体、门洞的保留、封堵等微改方式,结合室内展览和户外庭院之间的关系,明确规划清晰的流线和不同门厅的出入口,使不同展览出口和大厅之间自然过渡到不同的庭院景观和户外展览领域,形成差异化的看展体验。

2、空间原型

粮仓的特点是室外平行的砌体拱形屋顶,与室内相同的拱形空间相呼应,符合其自身结构逻辑的空间原型,同时也是整栋建筑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动人心弦的地方。

▲实景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设计实践希望保留拱形屋顶的原有形状和风格,拱形屋顶本身极具装饰性,也可作为展品向人们展示。

粮仓拆解©元本体

旧的拱形屋顶作为一个历史保留的特色,与新植入的空间元素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旧对比,共同创造一个满足现代展览需求的空间。

▲北立面©吴清山

深灰色的水泥自流平地板、白色质感的漆涂料墙面、水平深邃的走廊、独特的拱形空间,组合成一个独特的展厅。

▲室内展厅©吴清山

粮仓每开间的承重墙都有一个两米宽的门洞,设计实践中保留了这些门洞,将其变成窗户的开口,既能满足功能流线的要求,又能在空间视线中形成穿透感,打破平面空间的约束。

通过入口处黑色拉丝不锈钢的包裹,强化了具有强烈纵深感的特色“洞口”空间,同时形成了室内展览的框架图象。

3、光线布置

粮仓内部空间划分为一个个独立的展厅,粮仓内的展品以人工照明为主。

通过人工照明拱形天花板,强化了拱形展厅的空间特征,为室内展品营造了“空间容器”的氛围。

▲光线分析©元本体

展品主要由墙上的轨道投影灯照明,根据不同展品的呈现效果,可以灵活地改变灯光,以满足展览的光强要求。

▲剖透视©元本体

粮仓原门口的自然光对展览的要求有很大的影响,在设计中,建筑内部空间被石膏板隔断墙所阻挡,使每个开间都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展览空间,用于影象展示。

▲展厅效果图©元本体

每开间的拱形天花屋面上的两个通风口被保留并改造成室内气流的通风口和室内空调的新通风口,又成为每个独立展厅内部的自然光筒。

▲展品-Asma_Kazmi(阿斯玛_卡兹米)-Pollinated_Cit...©上启艺术

光线洒在地面上,动态而变化,赋予空间弥漫着的情绪和氛围,同时又可作为视觉意义上的展品“观看”。

4、透明院落

粮仓南侧庭院保留了一系列独特的类似于“石扶壁”的结构受力构件,形成了一个幽深的门廊庭院。

▲南侧庭院改造前©元本体

我们在原有的“扶壁”结构上增加了一种半透明的金属网帘屋顶,它限定了门廊庭院的空间,与拱门相对应,在这种结构下,共同构成了强烈纵深感、秩序感的外部空间与庭院对景关系。

▲南侧庭院拆解©元本体

这座苍老而坚固的历史建筑外墙与新建的白色通透的现代金属网帘、纤细的轻钢结构形成了剧烈反差,产生了一种古代与现代在空间上融合的半透明性和模糊性。

▲南侧庭院©吴清山

这次设计实践以一种微小的介入方式对传统文化建筑进行保护和改造,因此,粮仓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注入新的能量,使其获得重生。

▲展品-胡为一《手语》©上启艺术

这种做法也是对旧建筑时空关系的延伸和重构,它不仅在历史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必要的包容性,同时也为普通市民体验历史和未来提供了一种独特体验。

转自搜建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