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老”景区持续焕发“新”活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足石刻是啥时候建的 大足石刻:“老”景区持续焕发“新”活力

大足石刻:“老”景区持续焕发“新”活力

2024-02-22 16: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70年前的大足石刻景区,杂草丛生、荒无人烟,前往只能走羊肠小道;70年后的她已脱胎换骨,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石刻文化味浓厚,文物的开发与保护相得益彰,景区吸引力明显增强。这70年来,大足石刻景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建设下,内外兼修,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如今,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她,既有辉煌之气魄,又兼秀丽之娇美。

提档升级游客感知更惬意

“这片山以前没开发的时候,住着一些农户,森林里杂草丛生,要上山只有走羊肠小道。”今年86岁的原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相颖回忆着1974年刚来到北山时的情景,“那时候山上缺水无电没通信,连一条公路都没有。”

自1999年大足石刻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大足石刻逐渐广为人知,中外游客蜂拥而来游览大足石刻,至今,大足石刻依然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是重庆旅游当之无愧的名片。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原有的石刻景区不能再“原地踏步”。2011年10月,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开始实施,至2015年6月竣工。大足区城乡建委、规划局、国土局、市政园林局、宝顶镇等单位人员组成建设工程管理组与32家参建单位共同推进项目实施,致力于通过合理规划景区功能、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协调建筑风貌、丰富展示内容等手段,将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景区。

提档升级工程投资11亿余元,使景区面积由230亩扩大至1100亩,新建大足石刻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大佛湾入口、南北宋街及生态停车场、景观牌坊、经幢、道路、桥梁等,在更好地保护世界遗产瑰宝的同时,打造了一座特色突出的石刻艺术博览园区。

景区规模扩大。建设项目建筑造型呈南宋建筑风格,核心区面积由现有的230亩扩大到1100亩,比现有景区范围扩大5倍,游览线路约延长至原来的6倍。

功能分区更完善明确。形成游客服务、展示游览、核心参观、生态保护四个功能区,其中游客服务区包括生态停车场、南北宋街、游客接待中心及附属广场、瑞相桥、牌坊等建筑。

更多景点呈现。此次提档升级工程将自然和人文景观更多地融合,除桥梁、礼佛大道、牌坊、经幢等景点以外,还充分挖掘了景区参天古树、临山石崖等景色,与古风宋韵的建筑相互呼应、相互映衬,让游客充分体验“灵山秀水、石刻古刹”的感受。

同年6月13日,大足石刻博物馆开馆。该馆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平方米,推出了“艺术涅槃——大足石刻特展”常设展览。该馆以大足石刻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利用为主体,采用数字化、虚拟成像、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现其独特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大足石刻对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用500余件精美的石质文物,以及大量文物资料、高清图片、数字影像,不仅描绘了佛教艺术渊源和文化传播的历史轨迹,讲述了大足区文物保护的艰辛历程,还通过文物真品展现大足石刻的独特魅力,让游客置身于中国及世界的大文化线索中来解读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博物馆还开设了VR互动体验项目,充分利用圆觉洞文物三维数据扫描成果,结合VR穿戴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文物遗址现场氛围,互动感受虚拟场景的震撼效果。

一系列的变化使大足石刻旅游更具价值,游客感知更惬意。

智慧旅游科技与文旅结合

一部手机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扫码听讲解;根据各景点游客量,实时进行错峰引导;监测预警体系让文物安全更有保障……近年来,大足石刻景区不断加大对智慧旅游的建设投入,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创建“智慧景区”,建成以服务游客为重点的“惠游大足”(大足一机游)智慧旅游平台、以景区管理为重点的GIS可视化管控系统、以文物保护为重点的监测预警中心,让科技与文旅完美结合,实现了对景区科学合理管理和对文物长期有效保护。

“第一次来参观大足石刻,通过手机网上购票后,在讲解服务厅扫描了大足石刻免费语音导览二维码,就能直接听到语音讲解,真是太方便了。”前来游玩的荣昌籍游客宁可说,自助讲解服务就像一个随身讲解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重点听取讲解。

“惠游大足”(大足一机游)智慧旅游平台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全域智慧旅游,依托大足石刻景区,本着“起源大足、立足重庆,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力整合旅游产品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平台以提升游客体验为方向,推动游客服务“便捷化”、旅游监管“高效化”、企业发展“繁荣化”,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导游导览、在线预订等服务,全面实现一部手机游大足。

“当前数据显示博物馆的人流量较多,工作人员引导游客错峰游览。”今年国庆假期,大足石刻景区累计接待游客2.6万余人,管理人员通过大足石刻GIS可视化管控系统详细掌握各景点游客量,并实时进行错峰引导。

大足石刻GIS可视化管控系统是利用三维空间地理视角,通过数据模型效果展现大足的文旅资源,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管控体系。系统基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5G与GIS地理信息、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与应用,实现了集中指挥统一调度等功能。

“平台功能上可实时查看景区实时动态、游客分布情况,展示客密度、实时客流、展示各娱乐设施、智慧厕所、酒店餐饮当前接待情况,还可展示当前景区天气环境状况,景区停车场余位实时情况。”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隆凌生介绍,该系统还对接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业务上的统一管理。

在大足石刻监测中心,LED显示屏上,显示着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前端设备所采集的数据和分析走势图。内容囊括了大足石刻造像所处环境的气象、微环境、岩体稳定等实时监测数据,以及消防监测系统、移动数据采集App等涉及到的18类70余项监测内容。

2014年至2019年,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之一,实施完成了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体系项目建设。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平台通过安装在前端各种传感设备采集气象、岩体稳定、游客数量等各类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建立起变化可监测、风险可预报、险情可预控、保护可提前的大足石刻监测预警体系。

据悉,该平台是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试点项目之一,投入使用后使大足石刻的监测,在手段上实现了从早期的人工记录到现在自动化监测的跨跃,在意识上实现了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监测到主动的预防性保护监测的转变,为大足石刻保护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监测数据也为景区提供了更加先进数字化管理手段。

此外,监测数据按要求同步传送“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平台还在宝顶山、北山以及南山石刻景区火灾风险较高的林区安装了消防安全监测设备,实现了火险、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

品质提升开启深度体验游

今年7月20日,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新游客中心)正式投入运行,宝顶山景区参观线路同步调整。

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位于大足区宝顶镇政府东侧化龙渡槽处,占地面积约433亩,主体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内设旅游综合服务区、接待大厅及公共服务空间、数字影院、文化展示区、文化交流区、配套功能区等。其中主题广场约6000平方米、集散广场约29100平方米,室外生态停车场约16400平方米、车辆转运场区约3900平方米、绿化约41000平方米、道路约27000平方米,游客步行道约2.7公里。

中心主体建筑三面环山、依山而建,结合具有历史价值的渡槽,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建筑设计主要围绕“自然之道”“文化之道”两大理念,巧妙利用自然通风与光照,用建筑语言表达人与自然“对话”的空间形态。同时,大量运用幕墙肌理,为实体墙面营造出铁器凿石的“历史文明痕迹”,阐释了大足石刻造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痕迹和建筑艺术成就,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坐在宽敞舒适的影院,头顶球幕上的千手观音等石窟造像近在咫尺。随着画面的推拉摇移,观众跟随画面进入大足石刻开凿的历史长卷。这样舒适的观影体验,在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变成现实。

中心建有8K球幕影院和4K宽银幕影院,可分别容纳300人同时观影。其中8K球幕影院面积约1300平方米,4K影院面积约790平方米。两个影院采用先进的杜比全景声技术,尤其是8K高分辨率球幕,创造出包围感、临场感、环绕感更好的球幕空间,整个声音效果配合360度全景画面,可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强烈震撼。

4K宽银幕电影《天下大足》以电影叙事方式,突出大足石刻的开创和历史演进过程。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采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景拍摄和CG动画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展示大足石刻的艺术价值。两部电影犹如一部作品的上、下两篇,全天放映,成为大足石刻游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游客来到大足石刻,从大足石刻数字展示中心出发,观看大足石刻数字球幕电影,再前往宝顶山上游览参观石刻、博物馆等景点,开启大足石刻遗产深度游的全新体验。游客全程可游览宝顶山石刻景区最主要的旅游景点,饱览沿线文化古迹和自然风光,同时体验现代高科技展陈展示手段,领略宝顶山石刻景区的独特魅力。

“线路安排得非常合理,这一圈逛下来,我对大足石刻有了深入的了解,体验感非常棒。”参观结束后,来自九龙坡区的游客王紫说。(熊雅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