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理到施甸县汽车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23-08-07 17: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本刊特约撰稿人 高黎

  开栏的话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保山日报社举办特约撰稿人年会暨“走进江防遗址”采风活动,组织撰稿人到施甸滇西抗战陈列室、盟军联络组旧址、惠通桥、望江台碉堡等地采风。从本周起,本报将陆续刊发相关稿件,带读者回望施甸军民在滇西抗战中扼守怒江、抗击日寇、支援前线、帮助军队的那段烽火岁月。

  我参加的采风活动不多,屈指可数也就那么几次。2020年11月17日,保山日报社举办的采风活动,主要参观国务院于2020年9月4日列入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施甸县抗日江防遗迹群”和“滇缅公路惠通桥”,由此构成了此次采风与以往不同的主题和特色。这也是我第二次参加保山日报社举办的采风活动。

  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迄今为止一共有三批,在2014年8月24日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腾冲国殇墓园、腾冲滇西抗战纪念馆、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列;2015年8月13日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松山战役旧址在列;随着第三批名单的公布,保山已有六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分布在腾冲市、龙陵县、施甸县境内,遗憾的是隆阳区还没有抗战设施、遗址被列入。

  “施甸县抗日江防遗迹群”形成于1942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少有的工事种类丰富、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军事防御设施,在中国现代军事防御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是对抗战遗址序列的丰富和完善。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先头部队于当年5月趁势从畹町、芒市、龙陵沿滇缅公路一路东进,企图进占保山,威逼昆明。危急关头,怒江守军及时炸毁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以西。中国远征军第71军数万人沿江设防,组织当地民工抢修了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老渡口作战遗址、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望江台碉堡、三个山碉堡等17处防御工事,分布在太平、何元、酒房、姚关四个乡镇。

  我们先在由旺镇参观了“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旧址”“盟军联络组旧址”,然后驱车前往“滇缅公路惠通桥”。惠通桥是古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桥梁,原为铁索桥,1932年至1935年间,爱国侨领梁金山斥巨资将其改建为钢缆吊桥,也是云南修建柔性钢索吊桥的开始。1938年10月,在修建滇缅公路过程中,为加强通行能力,适应战争需要,将惠通桥改扩建为每次可通行一辆10吨汽车的公路桥。日军为中断滇缅公路,视惠通桥为眼中钉,从1940年10月28日开始至1941年2月27日,仅仅4个月时间,7次出动轰炸机168架次,累计投弹4000余枚,对惠通桥进行狂轰滥炸,每次都使桥梁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都没能中断滇缅公路的运输。

  如果仅仅是这样,惠通桥的历史意义也就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惠通桥对于整个滇西抗战具有决定意义的那一瞬间还是发生了。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沿滇缅公路溃退回国,日军第56师团紧追而来,扬言不用5天即可占领昆明,不超过10天即可到达重庆。为了“智取”惠通桥,日军乔装成难民,并有200多名日军混过惠通桥,后被中国军队发现,瞬间将惠通桥引爆,落入江中。这只是一瞬间,对于滇西抗战、中国抗战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永驻历史的一瞬间。这说明一座桥梁,可以决定一场战役的胜利或是失败;一场战役,可以因为一座桥梁而展开,惠通桥就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1944年5月,中国军队强渡怒江,开始“滇西复路战”的反攻,惠通桥再次修复,军火物资通过惠通桥源源西运,保证了前线作战的需要。中国远征军经过浴血奋战,于1945年1月全面获胜,滇缅公路重新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条大动脉,直至全国抗日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惠通桥下游400米处新建了滇西最大的一座钢筋混凝土箱型截面拱桥——红旗桥,惠通桥遂停止使用,仅供后人凭吊了。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面对沧桑斑驳、已成为文物的惠通桥时,多从战争的层面去颂扬。其实,战争并没有使惠通桥的工程技术水平降低了档次,相反,与滇缅公路上另外两座重要桥梁——功果桥、昌淦桥一样,惠通桥体现出当时较高的质量技术水平。否则,当年的惠通桥也无法承受在高峰期每3分钟便有一辆满载物资的汽车过桥的重负。惠通桥为中国人民最终战胜日本侵略者、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没有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以西,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也许就要重写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滇缅公路惠通桥”作为抗战遗址,并不止是桥,还包括了路,那就是滇缅公路。从古至今,桥和路都是密不可分的。有路必有桥,有桥路才通,滇缅公路是“大动脉”,而惠通桥是滇缅公路上的一个节点,是锁匙,惠通桥的“通”就是这个意思。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通车,当第一批6000吨国际援华军用物资沿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时候,世界惊呆了。“像是一个梦突然变成了现实”,当时的一位外国记者感慨地说。美国总统罗斯福不相信滇缅公路通车是真的,命驻华大使詹森进行核查,詹森在了解情况后向罗斯福总统道出了滇缅公路通车的真正原因是“全赖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1939年,日本全面封锁了海上交通,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接受国际援助的唯一通道,同盟国援华物资通过滇缅公路源源而来,支撑着广大的抗日战线,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区域的抗日战争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被誉为“抗战输血管”。将滇缅公路与惠通桥连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惠通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这是我们在理解和宣传时应该特别注意的。

  采风回程途中,我们参观了望江台碉堡,这是中国远征军71军为加强怒江东岸防御所构筑的。其地居高临下,可俯控滇缅公路惠通桥北、南20余公里江面,是远征军与日军隔江对峙的重要江防工事之一。碉堡为钢混结构,外形呈不规则六角形,通高2.04米,入口宽0.75米,内顶高1.64米。西面、西北及南面有高0.3米至0.4米、宽均0.21米的3个射击孔。因这里正好处在滇缅公路下,可以俯瞰惠通桥,交通便利,下了车虽说还要走200多米,却也不难,因而成了人们参观江防遗迹群的最佳选择地。

  在“施甸县抗日江防遗迹群”17个遗址中,“孩婆山战场遗址”和“老渡口作战遗址”则是与众不同的所在。这两处不属江防工事,却是阻击日军渡江的战场,是打响滇西抗战胜利第一枪的地方,是与惠通桥联系在一起的。

  惠通桥炸断后,日军组织皮筏艇从老渡口强渡怒江,受到我江防部队的阻击,双方展开激战。后因江防部队寡不敌众,与敌激战死亡殆尽。有300多名日军强渡成功,与先期乔装成难民混过惠通桥的日军一起占领了怒江东岸的孩婆山。陆续到达怒江西岸的日军坦克、炮车和装甲车连续炮击怒江东岸滇缅公路上中国远征军溃兵和难民,溃退的车辆被击中起火,不少难民倒毙在炮火之中。日军工兵也开始在怒江上架设桥梁,以便日军机械化部队过江,情况非常危急。好在中国远征军36师106团及时赶到,在孩婆山与日军展开激战,后又有107、108团赶到增援。5月7日至12日,陈纳德飞虎队第三中队的飞机从云南驿起飞,空袭集结在惠通桥西岸的日军与行走在龙陵至惠通桥之间的后续日军,空中与地面配合,500多名过江日军大部被歼,仅20来人泅水逃回西岸。至此,日军渡过怒江沿滇缅公路向东突击,挺进保山、大理,直驱昆明的战略企图终被粉碎,稳定了整个大西南的战局,确保了中国抗战大后方的安全。之后,两军隔江对峙,滇西人民也开始了长达2年零4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以此而论,在滇西抗战中,孩婆山与惠通桥一样厥功至伟。

  据悉,相关各方将在“孩婆山战场遗址”建立远征军归葬墓园,归葬在缅甸阵亡将士的遗骸。中国远征军两次赴缅对日作战,约有10万将士阵亡后埋骨异域,虽然他们的战友也为他们修建了墓地,但因岁月逝去而逐渐淹没在荒草丛中。将这些在缅甸阵亡将士的遗骸发掘归国,让这些将士的灵魂得以安息,需要选择合适的墓地,相关各方经多处考察,最终选择了孩婆山。一是因为孩婆山名字好,外婆是母亲的母亲,象征着祖国,象征着“家”,失落在外的孩子,就应该回到家里来;二是孩婆山环境好,一会儿雾霭腾腾,一会儿浓雾散去,艳阳笼罩,就像仙境,做墓园“风水”最好;三是孩婆山曾经是战场,将远征军归葬墓园建在这里,是对抗日将士最好的纪念。

  这次采风活动,对于我来说是“故地重游”。因为工作的关系,到“施甸县抗日江防遗迹群”特别是惠通桥不止一次,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初次来时不同,那时对滇西抗战这段历史了解不深,对这些遗址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也理解不深。随着来的次数增多,对于滇西抗战这段历史的了解以及这些抗战设施、遗址的了解也逐渐加深。此次再来,体会也与以往不同,特别体会到“滇缅公路惠通桥”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铁索桥,也不仅仅是一座因战争而声名远扬的桥,它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今天、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它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惧牺牲的精神缓缓融入怒江中,一浪推一浪,生生不息。参加这次采风活动的人中,除了我这个50后,还有60后、70后、80后、90后,一代接着一代,通过对“施甸县抗日江防遗迹群”和“滇缅公路惠通桥”在中华民族危急关头所起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用的认识,客观上起到了传承历史、教育后人不忘国耻的桥梁作用。

  最后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哪一条江,像怒江这么神奇,可以将日军阻挡在江对岸;没有哪一座桥,像惠通桥这么神奇,对抗战起过那么大的作用;没有哪一条路,像滇缅公路这样,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存亡。但遗迹不是景观,虽然也有美的内涵,但这种美是一种精神,是让我们时刻警惕,勿忘国耻。参观这些遗迹时,我们应该想象得到当年金戈铁马、硝烟弥漫的场景,时刻不忘奋发向上,谨记落后就要挨打。再者,防御工事虽能组成军事防线,但真正的防线是滇西各族人民团结爱国、不惧外侮、敢于战斗、敢于牺牲的精神。

发布于:云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