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运动能力评估之六大身体素质解读与训练指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班放松运动有哪些动作 幼儿运动能力评估之六大身体素质解读与训练指南

幼儿运动能力评估之六大身体素质解读与训练指南

2024-07-10 15: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4)灵敏性

定义:灵敏性是个体在运动时,快速移动身体、改变或变换身体全身或局部方向位置与速度的能力。灵敏性也是培养幼儿空间知觉的一部分,因为灵敏性包含了个体移动与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升建议:幼儿灵敏性可以通过起动、急停、躲闪跑或多变的环境中迅速改变身体位置等活动来进行提升练习。灵敏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需要速度、平衡能力、柔韧性等多种能力要素的共同协调作用,所以幼儿灵敏性的培养应该以这些能力要素的发展为基础,并与之相结合。

(5)平衡能力

定义:平衡能力是所有运动能力中最基本的,个体必须能够在站立、移动或接受外力时,维持身体的平衡,以便达成移动性、非移动性及操作性的动作技巧。平衡是当我们站在不稳定的地方,或以不稳定的姿势从事运动时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平衡能力能减少幼儿在游戏时受伤的概率。

提升建议:平衡能力可通过单脚站立、走平衡木等活动来提高运动器官的功能和前庭器官的机能,并以此提高幼儿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平衡能力的训练方法应遵循由易到难的方式进行,如从静态到动态的练习;身体重心从高到低的练习;支撑面从大到小的练习;从睁眼到闭眼的练习等来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

(6)协调能力

定义:协调能力是指身体各部位的操作表现灵巧,能熟练且有节奏地进行各种运动的能力,也是幼儿运动能力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协调能力可分为一般身体的控制、手眼协调和足眼协调。协调能力在任何运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几乎都是不可缺少的能力,否则可能会产生动作不优美或做不好的情形。

提升建议:协调能力可分为一般身体的控制、手眼协调和足眼协调。一般身体的控制是由走、跑、跳、投、爬等基础动作的练习而来,与动作发展的顺序有着密切的关系;手眼协调可借由拿、丢、抛、接物品的操作性动作技能来加以练习;足眼协调可在利用脚来控制、触摸或取拾的活动中得以提升。

2、六大身体素质不同年龄段的具体表现形式

3、家长对体育运动的认知误区

(1)每天上下学走路40分钟,运动量足矣,不需要再锻炼了!

锻炼既有量的要求,还有锻炼强度的要求。每天上下学走路,是个增加身体活动的好办法,但往往运动强度不足。真正意义上的体育锻炼应该是中等及以上强度的锻炼,表现为大部分锻炼应该表现为比较费力、心跳加速、呼吸加速。每隔一天,还要进行大强度的锻炼,比如互相追逐跑,表现为很费力,心跳很厉害,大口喘气。

上下学走路,仅仅算有氧运动,健康不仅仅需要有氧运动,还需要力量练习、柔韧锻炼、平衡锻炼、协调锻炼等。因此,即使每天上下学走路,仍然要进行额外的专门锻炼,才能保障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2)把竞技体育为目的的训练和健康为目的的科学锻炼混为一谈

身体各项体能运动素质、神经发育、骨质发育等都有发育敏感期。过了敏感期,则锻炼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达不到理想效果。造成成年后动作笨拙,锻炼中没有自信心、快乐感。少年幼儿阶段是培养终身习惯的关键期。小时候没有良好锻炼生活习惯的人,成年后往往也没有良好锻炼习惯。学生阶段没有进行骨质增强型锻炼,骨质健康一生都受影响。因此,我们提倡从小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

另外,科学安排体育锻炼并不会影响文化学习,反而促进文化学习,并带来更多的朋友和快乐。大家不要把竞技体育为目的的专项训练与健康为目的的科学锻炼混为一谈。

(3)孩子不胖,就不用锻炼了

这种意识是非常错误的,低体重并不等于健康。体重低也是很多疾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就与低体重有关。身体瘦弱,绝不能靠增加饭量来达到长结实的目的。因为,身体活动不足的情况下,增加的饭量很可能转变为更多的脂肪,而不是转变为更结实的身体(如更结实的骨骼、肌肉)。

多参加体育锻炼,在锻炼中身体的震动、摇晃给了内脏极好的按摩,促进内脏血液循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也增加了胃口。这时候吃下去的食物才会转化进入骨骼、肌肉,真正让孩子更结实。长胖不是目的,身体健康、结实才是目的。瘦弱的孩子,一定要将有氧运动、力量锻炼等组合进行,配合运动营养指导,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孩子每周认真上体育课,就不用再锻炼了

学校体育教孩子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对体育的态度,在课上不仅仅是体育活动,还有教学的过程,因此,体力活动时间无法得到保障。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在体育课之外,还强调对中小学生要求户外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幼儿园要求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并将体育家庭作业作为“标配”。因此,回家应该继续锻炼,保障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而且保证大部分身体活动是中等强度以上体育锻炼。

此外,学校老师面对众多学生,难以做到个性化指导。而我们应根据孩子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安排体育锻炼内容,比如生长发育敏感期,需要均衡发展身体基本素质,打好运动基础;生长发育快速期、青春期,需要骨质增强型锻炼,同时补充足够钙质;生长发育快速期后需要更多、更强度大的心肺功能锻炼、力量锻炼等。

4、家长: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永远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下面给大家提出一些建议:

(1)责任意识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导,家庭的熏陶。减轻学业负担,不代表减去父母的责任,与之相反,它更要考验父母的担当。优秀的父母不在于学历的高低、文化的多少,而在于是否有责任意识。陪伴是责任,养育是责任,以身作则是责任。履行父母的责任,就是对孩子人生负责。

(2)质量意识

“双减”,减去了作业的总量,减去了课外培训,学习回归课堂,但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各有所长,在普遍性的教育模式中,难免出现行为和成绩上的差异。作为最了解孩子的人,家长要更专注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专注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与老师携手,共同为孩子成长助力。要知道,孩子的学习是爬坡,更要家长和学校的“双向奔赴”。

(3)陪伴意识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评价人生的方式绝不仅仅是赢在起跑线,能够跑完马拉松的才是高手。如今没有了课外培训,我们更该利用孩子多出来的时间,做好父母的陪伴,策划合理的安排。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教育。真正优秀的父母,不在于为孩子报了多少班,而在于是否真正参与了孩子的成长。减负减不掉孩子的成长,因为成长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场修行。

从人体科学的角度看,3-6岁幼儿时期是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最重要、最有长效作用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对人的一生的健康都可能埋下隐患,许多中老年人的健康出现问题,就与他们在幼儿少年时期的运动不足、缺少锻炼、生活方式不健康相关联。

从学校体育的角度看,幼儿时期也是培养运动兴趣、学会运动技能、养成运动习惯的新的生活方式的最关键时期。

从人的全面发展观出发,学校体育是幼儿及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拼搏向上、敬畏规则、遵守法律、团队意识等品质,实现良习养成、身体强健等目标的最具活力、最有效益的手段。幼儿时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过程中,通过身体、心灵和情感的相互碰撞、交融、体验和潜能的发掘,可使他们在道德、智能、体能、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促进,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永远不要忘记,体育是这世界上最基础、最好的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