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洞玄观及方山大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庙山道观 方山洞玄观及方山大庙

方山洞玄观及方山大庙

2024-07-13 05: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赤乌八年(245年),孙权遣兵3万开凿破岗渎,断方山脚下秦淮河水流修筑方山埭。方山埭是破岗渎的起点,也是最大、最重要的津埭,成为连接与控制京师与三吴地区的水运交通的战略要地,方山脚下沿河的古渡口码头、街市、商铺、客栈、酒楼,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更有众多游人登方山,上绝顶,吟诗章,抒情怀,游览风光,敬香礼佛。六朝时,方山周围建有许多寺庙和皇家林苑,包括洞玄观、玉清观、岩栖观、灵岩寺、东霞寺、宝积庵等。

破冈渎

其中方山南麓的洞玄观是中国最早的道观之一,历史上规模宏大,信众广远,堪称道教圣地,但于近代湮没,今已鲜为人知晓。相传,洞玄观系孙权于赤乌二年(239年)为道教开教祖师“二葛三张”中的葛玄敕建。葛玄,字孝先,丹阳句容人,道教灵宝派的创始祖师,是早期南方道教传承中的关键人物,号称最重要道经之一的《五岳真形图》即由葛玄传出。据道书记载,葛玄有仙术,能辟谷,颇多虚构之神异与传奇,故多尊称为“葛仙公”“太极左仙公”等。

葛玄画像

洞玄观由孙权所立的记载最早见于南朝陈代的《舆地志》,此书虽已佚失,但唐宋时期文献多有辑录。如唐代《建康实录》和南宋《景定建康志》均引用了《舆地志》中:“赤乌二(三)年,为玄于方山立观”的记载,并指出方山是葛玄“白日飞升处”。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也记载“是年为康僧会立建初寺,为葛玄立洞玄观,江东有寺观自此始”。但孙权为葛玄方山立观之说,六朝时期的一般史籍中并未提及,而《舆地志》中也只言孙权立观,未涉“洞玄”观名。从早期道教建筑名称演变来看,汉代修道之所称“治”,西晋称“庐”或“靖”,至东晋始用“馆”指称道舍,南朝仍称“馆”。“观”之名初用于北朝,至唐方用“观”字代替,大道观则称“宫”。就此而言,洞玄观之名应并非出于孙权。洞玄观前身疑为始建于刘宋时期的崇虚馆,后于梁代由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迁至方山,崇虚馆改名洞玄观则可能发生在唐代,而孙权为立观传说则应是南朝道士附会之辞。

“洞玄”之意“洞言通也”,“生天立地,功用不滞,故得名玄”。灵宝派道士主要信奉《洞玄经》,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奉葛玄为祖师,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方山洞玄观以“洞玄”为名,历代供奉葛玄,为灵宝派之祖庭。葛玄之后,东晋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医药学家,葛玄的侄孙葛洪也曾来方山隐修,用葛玄亲建的洗药池等物继续炼丹修道,“精丹练成亏葛洪”一直被后人和中医铭记,葛洪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里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给了屠呦呦女士关键启发,后者由此获得诺贝尔奖。

洗药池

炼丹井

唐朝时,洞玄观已名扬天下,被列入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位列第六十八福地;贞观六年,并栖岩观于洞玄观,道观规模得以扩大。南唐时期,中主李璟之母宋太后溺信道教,中主就洞玄观旧址为其母敕建宝华宫,成为洞玄观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后宝华宫内发生惊天奇案,宋太后受耿姓女道士蛊惑出宫至宝华宫修道,引发李璟震怒,遂致宝华宫被焚,道士皆诛死。此案陆游《南唐书》与宋《江淮异人录》、清《十国春秋》均有记述。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因避讳而改名崇真观。因洞玄观旧名影响极大,其后杨备(字修之)“葛玄功行满三千,白日骖鸾上碧天。留得旧时坛宇在,后人方信有神仙”一诗仍以《洞玄观》作诗题。元至正年间,洞玄观遭兵燹,独存葛玄遗像。明初重建,列为中观,属朝天宫管辖;正统十二年(1447年)曾受赐《道藏》一部。成化、万历年间重修,恢复洞玄观旧名,有山门一座、三清殿三楹、仙公殿三楹、道院四房,正殿奉葛仙公像,古迹炼丹井在殿左,洗药池在殿右,而药臼、煮药铛已不存。

石础构建

废弃后的洞玄观旧影

洞玄观于清末民初渐废,但仍有完整院落,至上世纪30年代,朱楔曾前往考察,所记“观祀葛玄,后为三清殿,释道并陈…有洗药池、炼丹井等旧迹…观东有小园,饶奇卉异草,错落庭除,惟观宇残破,令人不胜苍凉之感”。

洞玄观考古遗址

2012、2013年,文物部门两次对洞玄观遗址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南朝时期土石墙遗迹、唐代建筑和砖井遗迹、宋元时期石墙遗迹,以及明清时期建筑和砖井遗迹,出土遗物多以建筑构件为主,包括脊兽、板瓦、筒瓦、瓦当等残件,以及少量瓷器和神像残件。但并未发现孙吴时期遗迹留存,也客观印证了洞玄观始建于南朝。

鎏金铜玄武

相传,明永乐年间张三丰创立武当时,曾从洞玄观借走鎏金铜玄武,供奉在武当山金顶,现由湖北省博物馆收藏,六百年再没回祖地洞玄观。鎏金铜玄武采用分块模铸,通高47厘米,长63厘米,宽44.5厘米,造型为一条蛇紧缠一只乌龟,蛇头耸立向下俯视,乌龟扬头与蛇呈对视之势,龟甲蛇鳞纹理规整清晰,十分逼真。

复建开工典礼

2008年洞玄观恢复筹建,2014年底动工,整体建筑布局为子午线两侧对称的仿古宫殿建筑群。

复建中的洞玄观

2019年南京市道教协会成立,会址设在洞玄观内。2021年6月,洞玄观一期工程竣工,住持升座,殿堂崔巍,建筑雄伟,庄严古朴而又充满灵气。

远眺洞玄观

山门殿红墙青瓦,单层歇山檐,门口悬挂南京市道教协会门牌,殿内供奉着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王灵官,赤面髯须,金甲红袍,三目怒视,脚踏风火轮,左执金印,右举金鞭,形象威武勇猛,令人畏惧。王灵官面对山门,额上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察看善恶,因此道教徒到宫观,进山门后首先朝拜王灵官。

山门之后为葛仙殿,殿前广场上铺有硕大的太极八卦图,阴阳鱼白色在上、黑色在下,代表天地之理。

与张三丰借鎏金铜玄武故事相映,广场上新造了一座玄武铜像,高3米有余,造型与湖北博物馆的铜像略有不同,蟒蛇张嘴吐舌,显得更加凶险。

龟蛇玄武坛

葛仙殿内供奉道家鼻祖葛玄,门上手写的对联很值得玩味:福自己求,享受的方能享受;财为人聚,宽容了要会宽容。

葛仙殿之后为太元宝殿,大殿正中供奉的是茅山道教的三茅祖师,中间是老大茅盈,怀抱如意;老二茅盈、老三茅衷手执玉圭分坐两侧。两旁四大元帅手持法器而立,分别是华光大帝马灵耀、财神赵公明、温元帅温琼、关圣帝君关羽。

道观最后一座为三清殿,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尊神,故而每个道观都必须供奉。

三清殿重檐歇山顶,共上下三层,由69级台阶拾阶而上,石阶中间设有雕龙斜坡,内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洞玄观东北方向近千米另有一处古迹,历史上曾是洞玄观的一部分,取名为方山大庙。

顺着石子路上山,大约四百米,就到了大庙。山路弯弯,隐藏在山林中,不远的路,也有了意境。上山来到大庙,怎样看都不像是一座庙。

山门

应是古物。

山门前台阶上的石将军

方山大庙相传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原有山门殿、祠山殿、玉皇殿、三清殿及道士寮房等建筑,号称“99间半”,主要供奉的是安徽广德籍神灵张渤,属于地方民间信仰庙宇,史书中未见提及。

山门外的香炉旁设有一玻璃罩台,供奉张渤金身立像,披发长髯,高约1米,阴雨天气罩内雾气氤氲,雾霭朦胧。

有关张渤的事迹多于道教神仙传记,具有相当的传奇性,古籍中有多种不同记载,其中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远古时代夏禹时期人,是荆蛮地区远古氏族部落统帅,《留青日札》及《祠山志》载:张渤与其父张秉是大禹治水的助手,曾在苏、闵、浙、赣一带带领百姓治理水患,引水入海,被称祠山神;《万历绍兴志》载:祠山大帝佐禹治水有功,后礼斗横山,其赛祷盛于广德州。

另一说是西汉年间人,《广德州志》记载:张渤生于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武陵龙阳人,娶柳氏、李氏,生五子、一女、八孙。张渤精通道业,统领阴间兵马协助凿通河道,自浙江长兴开挖运河,贯通安徽广德直达长江。张渤因驱使阴兵开河,不予夫人见,事先密议送饭时以鼓响三声为约。厥后,因遗食于鼓,鸟啄鼓响,王至鼓坛,乃知鸟为所误。逡巡,夫人至,鸣其鼓,王以为前所误而不至,夫人遂至兴工之所,见王为大猪,驱役阴兵,开凿河渎。王见夫人,变形未及,从此耻之,遂不与夫人相见,隐居广德横山之巅。广德百姓感激张渤治水之功,于横山建造祠山庙,塑像供奉。这个故事里,是将《淮南子》中大禹变熊通辍辕山的故事移植到张渤的身上,不同的是大禹完成了治水任务,而张渤“河渎之功遂息”而已。

到了道教极盛的唐代,张渤神威更加高升。《历代神仙通鉴》载:唐天宝七年,全国大旱,玄宗李隆基立坛祭雨而应,惊服神威,敕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封横山为祠山,尊称祠山大帝。唐代以降,历朝历代将张渤列为三公,世代祭祀,并不断加封,如广德王、灵济王、忠佑、昭烈、正顺,至清时,封号累至“正佑圣烈昭德昌福崇仁辅顺灵佑普济真君”。可见,张渤既是一位道教神谱中的神仙,又是民间所祭祀的一位治水英雄,类似于福建地区的妈祖信仰。以横山为名的祠山庙,或以张渤为名的张王庙,遍及大江南北,数以千记,与关公庙、观音庙、岳飞庙齐名。

山门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一座,大殿屋梁均为木质结构,由四根并不很粗的木柱支撑,显得颇为简陋。

院内共有庑殿数十间,分别供奉地藏王菩萨、关公、土地公、龙王等佛教道教神仙,有雕像也有画像,有着浓厚的地方民间宗教气息,与近年来修建成金碧辉煌的宏伟庙宇相比,方山大庙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土地庙系2004年由方山脚下的陶家庄迁移而来。

财神殿内供奉财神爷赵公明塑像,双手抱持元宝,作开口大笑状,喜意盎然。

其他各殿供奉的画像多而杂,如龙王、土地公、土地婆、关公、关平、葛仙公、沙娘娘、豆娘娘、送子娘娘、神农、财神、观音菩萨等。

殿旁十八罗汉石雕为近年香客所捐,已涂为金身。

殿前摆放的石将军、瓦当、莲瓣纹香炉等石构件大多是在附近地里出土,应为历代方山大庙遗存。

院内有嘉庆七年重修方山大庙石碑一座,长1.5米,宽1米,字迹勉强可辨,谓宋淳熙五年,始建于山麓,乾隆年移建于山腰。

碑记名《方山崇祀》,正文曰:南宮祠山廣惠大帝崇仁昌福辅順真君,功在社稷,泽被生民,自汉时庙食桐州,历膺褒封,千秋祀典,前人有《祠山志钞》、《显应集》、《指掌集》诸书,载之甚详,兹庙于宋淳熙五年始建于山麓,为崇礼乡众社祈报之所,后因香火繁盛,规模窄狭,复于本朝乾隆八年移建于山腰,自兹庙貌巍峨,神灵赫濯,祷应占孚捷于影响,缘庙基夹涧,易致崩残,六十年来间有修葺,究难免于颓卸,故复集众议,按亩按粮,捐输功德,举庙重修,今将各村已输寔数,并外募之项,及瓦木工计,俻勒于后,已志不朽。

院内另有铜钟一座,高1米有余,系2017年由方山大庙信众集资筹建。铜钟之下摆放瓷菩萨一座,形态可掬。一旁挂有硕大的招财进宝铜钱,寓意可嘉。

传言方山大庙系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俘前藏身处,实为误传,李秀成被俘处已考证为方山西北坡宝积庵,清末已毁,仅剩遗址。

岁月悠悠,方山巍巍,有帝王将相的遗迹,有墨客骚人的诗词,更有“方山四十八座寺,深锁淡烟乔木中”佛道两教的兴盛与共容。洞中却爱栖真者,不信人间有市朝,洞玄观和方山大庙作为冷门的宗教场所,隐没在秦淮河畔、方山之间,孤寂、冷漠,却又丰富、多彩。

洞玄观全景

方山大庙全景

人文 历史 旅行

© 本文版权归 ston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