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授衔,上将人选经历了八次变化,最后一位入选上将名单的是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将和上将谁的军衔高一点 首次授衔,上将人选经历了八次变化,最后一位入选上将名单的是谁

首次授衔,上将人选经历了八次变化,最后一位入选上将名单的是谁

2024-06-01 04: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55年1月12日,总干部部发布《评定军衔的工作计划》,该文件提出,中将以上军衔,由中央军委于1955年1、2月间先行确定。由此,因高饶漱案停滞了近一年的军衔评定工作重启。

1955年1月14日至15日,彭德怀主持召开军委座谈会,讨论初评元帅、大将、上将人选。经过两天的认真研究,形成了统一意见。关于元帅,与会的军委委员意见一致:军委毛主席评大元帅,重心转入党和地方工作的两位军委副主席刘少奇、周恩来不参加评衔,其余十位党内任职军委副主席评元帅。关于大将人选,军委上报中央供研究评审的有15人和22人两个方案,而上将的初评人选,也相应地有51人和58人两个方案。

1月16日,彭德怀、罗荣桓联合署名将军委座谈会通过的初评元帅、大将与上将名单上报毛主席和党中央。

58人--51人上将初评方案

1、入选初评大将22人名单中的7位:许世友、刘亚楼、邓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1952年军队评级,7人均被评为正兵团级。

上述7人与另外51人组成58人上将初评方案一。以下51人为上将初评方案二。

2、李克农,陈伯钧

二人(正兵团级)入选总干部部部长罗荣恒上报军委的大将人选讨论名单,经军委座谈会讨论被否决。

3、1952年军队评级为正兵团级将领

李 达、杨成武、李 涛、傅 钟、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周士第、王新亭、谢富治、叶飞、黄永胜、 朱良才、杨 勇、王建安、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

4、转地方工作但兼任军职的正兵团干部(未参加52年军队评级):陶 铸、李井泉,二人分别兼任华南和西南军区副政委。

5、1952年军队评级为副兵团级将领

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 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 莫文骅,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 平,钟期光,郭化若,程世才,郭天民,李天焕,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

6、1952年军队评级为准兵团级将领:贺炳炎。

7、地方干部:阎红彦,曾希圣

无论是51人还是58人大名单,这里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任四野七纵政委、野战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陶 铸,解放后长期在两广工作。因能力出众,1966年调中央工作,党内排名高过了绝大多数元帅(仅低于东北的101),也高于刘邓(第八和第六)。但第二年突遭风吹雨打,由红桃四变成了黑桃三,两年后含冤去世,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平反。

中央书记处对军委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了讨论与研究,中央研究确定,元帅与大将人选同为11人,上将人选51人。毛主席专门提出,重心已到地方工作在军队仅为兼职的暂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官评衔,待第一期现役军官评定工作结束后再评。会议上,周恩来提议,增加吕正操入选上将名单,作为原东北军代表,以利于统战工作。该提议获得书记处通过。

关于元帅和大将的人选确定,可以参看我的前两篇文章。

第二个51名初评上将名单

中央书记处修改后的上将名单发回军委后,彭德怀与罗荣桓根据中央确定上将名额51名的决定,马上召开军委会议,对初评名单进行了综合评定,经多次磋商,最终拟出一个新的51名上将名单。

1、拟评大将改评上将11人(均为正兵团级)

入选大将15人名单:宋任穷,肖克,王震,周纯全

入选大将22人名单:许世友,刘亚楼,邓 华,陈再道,杨得志,彭绍辉,王宏坤

2、正兵团级22人

李克农、陈伯钧;李 达、杨成武、李 涛、肖 华、甘泗淇、赖传珠、徐立清、陈奇涵,宋时轮、苏振华、陈锡联、陈士榘、王新亭、黄永胜、朱良才、杨 勇、王建安、陶峙岳、陈明仁、董其武

3、副兵团级18人

张爱萍、傅秋涛、韩先楚、唐 亮、洪学智、李志民、周 桓、李天佑、刘震、杨至诚、王 平、钟期光、郭天民、李天焕、韦国清、李聚奎、廖汉生,吕正操

落选的12人为:

1、地方干部(都为各地的省委书记)兼军职6人

未参加52年军队评级:陶铸、李井泉、阎红彦、曾希圣

52年评为正兵团级:谢富治、叶飞

2、军队审干还未下结论2人

傅 钟:长征草地会师时对待中央的表现待查实,未下结论。

周士第:南昌起义后部队转战潮汕,在三河坝阻击战后脱党至1933年参加红军时期的表现待下结论。

3、副兵团级干部转评中将3人

郭化若:红军时期受"托派"影响而脱党八年,从拟评上将改评为中将。

莫文骅、程世才:因上将名额限制,改评中将。

4、准兵团级1人

贺炳炎

坊间流传甚广的一个版本是,皮定钧在评定军衔时的“皮有功,少晋中”,其实更早的一个版本是“韩有功,中晋上”。还有一个说法,在中央书记处第一次讨论上将人选的会议上,毛主席提出韦国清作为百色起义、红七军和少数民族代表应授上将,获得了书记处的一致赞同。

程世才资历很老,西路军时任主力红30军军长,但是在徐陈二人离开前召开的会议上,确定的军政委员会负责人是30军政委李先念,这说明程的能力和威望还是有所欠缺。抗战时程世才表现中规中矩,去东北后林彪本来很重用他,任三纵司令员。但是他没能很快从游击战转变到运动战、正规战,表现不好,最后林彪被迫命令由四纵副司令韩先楚指挥三纵作战。韩先楚由此尽情施展军事才华,率领三纵打出了旋风纵队的威名。因而,程世才落选上将也属正常。

莫文骅也参加了百色起义,要战功有战功(塔山阻击战了解一下),亦可作为百色起义和红七军的代表,但是他的落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西剿匪不力。

广西解放后,第十三兵团兼广西军区,张云逸任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但他还是广西省委书记,更多的精力放在地方工作上。军事上主要是副司令员李天佑、副政委莫文骅、参谋长钟伟等人负责。广西的匪患严重,有其特殊的原因,但也与一开始的过于宽大的政策有很大关系,结果导致土匪越剿越多,我军和地方工作队及广大人民群众损失惨重。为此,毛主席连发四电提出了批评,最后派叶剑英和陶铸去了广西,留陶铸坐镇。张云逸病休后,陶铸任省委代书记。

陶铸到广西后,先听取各地汇报,摸清情况,然后做了一个长达万字的发言,对有关人员提出了严厉批评。以前听人言,陶铸很有才,有次大会讲话两个小时,讲的明明白白条理清晰,而发言稿上只有6个字。此事不知真假,另一位很有才的是没有参加评衔的原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胡耀邦。

此后,之前缴枪不杀、胁从不问的过于宽大的政策被改变,中央又调派积极要求入朝参战的陈明仁21兵团由湘入桂,共计两个兵团17个师二十万人的兵力剿匪,很快彻底剿灭了广西46万土匪。

张云逸1951年后因伤病休养,另一位资历很深的三十八军首任军长李天佑虽也因剿匪问题受到了批评,但因战争时期战功赫赫获上将。军区副政委莫文骅落选上将。东野最后成立的第十二纵队(49军)司令员钟伟(正军级),因红军和抗战时期所任职务偏低,表现平平,更主要的是因为广西剿匪之事,与中将无缘。至于网上有人说是因青树坪之战,其实该战只是因冒进被围,我军一个师抗击了桂系六个师的围攻,并未失利,此战成功地抑留了桂军主力,为衡宝战役歼灭桂系集团立了首功。网上那些说法是人云亦云,甚至把青树坪之战夸张为我军一大败仗,只能说那是不学无术。

上将名单最后确定的一波三折

由于高饶案,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高岗自然从元帅初选名单中排除;根据毛主席提出的工作重心已转到政府工作未再担负军队实质性工作的领导人暂不参加第一期现役军人评衔的指示,1953年调中央工作的四位军委委员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饶漱石也未参加评衔;徐海东作为红二十五军、红十五军团的代表入选大将,勉强也可代表陕北红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贺晋年(副兵团级)由于高饶案的牵连,失去入选上将资格,最后仅授少将。

自从李象九、谢子长、刘志丹先后牺牲后,陕北红军军事领袖的代表主要是阎红彦和贺晋年。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推荐阎红彦作为陕北红军的代表授上将,获得书记处和军委的通过。为此,特任命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的阎红彦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

此时,上将的初选名单为52人。

1964年,阎红彦、秦基伟给胡志明祝寿

1955年3月,随着全军政治审干工作的结束,傅钟、周士第二人顺利通过了红军时期的政审,中央军委决定二人重新入选上将名单。由于中央先前已决定上将名额为52人,原名单中需削减2人:

鉴于韦国清作为公安部队的代表拟授上将,经军委评议,资历稍有欠缺的公安军副政委李天焕遗憾的无缘上将,改评中将。

1954年6月,王建安因高血压从朝鲜回国治疗,旋因被批居功自傲,也有一说是受高饶事件影响,还有一说是受黎玉事件的影响(抗战时期山东的事),降为副兵团级。军委讨论后决定王建安暂不参加第一期评衔,待其改正错误后再评衔。

5月初,总干部部将修正后的少将、中将与上将名单上报中央军委。1955年5月6日,中央军委会议通过了上将、中将、少将名单。

5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对11位拟评大将人选进行讨论。因元帅为十人,决定缩减大将名额。张宗逊由于在高饶事件中明哲保身,态度不积极,再者鉴于秋收起义大将代表已有谭政,红二方面军大将代表有许光达,中央政治局决定张宗逊由原拟评的大将改评为上将。

同时,原上将名单中的李聚奎因转任石油工业部部长,退出了现役军官上将评衔工作,拟评上将名单在一增一减后依旧为52人。

1955年7月6日,彭德怀主持审阅总干部部上报的现役军官拟授将官名单。7月11日,中央军委召开会议,对授衔将官名单进行审查确定。

现役军官的评衔工作结束后,地方干部兼任军队职务,特别是一些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革命斗争史有联系的地方领导干部的评衔又马上提上日程。

1955年7月14日,罗荣桓将22位省委书记以及21位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革命斗争史有联系的地方领导干部共计43人列出,上报中央军委。建议其中的8人须评定军衔又授予,其他35人的军衔评而不授或授予预备役军衔。

中央在讨论后做出决定,凡是1952年没有参加军队评级,又转到地方任职的领导干部,包括驻外使节,一般都不参加评定军衔工作。为照顾起见,地方干部中担任军队实际性职务者可授予现役军衔。

中央军委经过讨论与研究,决定乌兰夫、赵尔陆、叶飞、谢富治和王恩茂等5人授予现役军衔,其中乌兰夫、赵尔陆、叶飞、谢富治四人授予上将军衔(后3人52年军队评级正兵团级),王恩茂授中将军衔(准兵团级)。随着乌兰夫、赵尔陆、叶飞、谢富治四位地方干部被评定为上将,上将名单确定为56人。

著名的叶王陶居首位者,华野第一主力第一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十兵团司令员叶飞,授予上将绝对应当。

乌兰夫(最后任国家副主席)虽然未参加1952年的军队评级,但是他对国家的贡献极大,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构想就是他在离开延安回内蒙工作前与主席的谈话时提出,并得到了毛主席的赞同。回到内蒙后,他解散了以蒙奸博英达赉为首的“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联合内蒙东、西部进步力量,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任主席,决定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统一的国家下参加建设。部队整编为内蒙古人民自卫军(1948年1月改称内蒙古人民解放军),任司令员兼政委,后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955年8月2日,彭德怀主持召开军委会议,通过了少将以上授衔名单。第二天,彭德怀向毛主席上报《关于少将以上军衔评定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到:“......大将名单(十名)已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作了定案;上将名单(五十三名),除三名起义军官须请中央确定外,其余人选已取得一致意见;唯有中将(一百七十七名)、少将(八百零八名)名单,又作了大的缩减,这个名单已经八月二日军委会议同意,现呈上请审核。......”

1955年8月1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彭德怀上报的关于现役军官授予少将以上名单。

1955年9月3日下午,中央军委召开授衔工作总结会议。罗荣桓宣读了少将以上人员名单,其中上将授衔名单为56人。

军委授衔工作总结会议结束后,预授名单上报毛主席。毛主席指示上将名额需再减少2个。徐立清(正兵团级)与廖汉生(副兵团级)主动申请降为中将,上将名单由56人减少为54人。

梁家辉在《太行山上》饰演独臂将军贺炳炎,演得很传神。

1955年9月16日,国务院举行第18次全体会议,在审议国防部上报的上将名单时决定贺炳炎作为红二军团的代表,由中将提升为上将。授衔上将名单最终确定为55人。

贺炳炎成为了1955年首次授衔时最后一名入选上将名单者,他也是我军唯一一名准兵团级上将。贺炳炎与彭绍辉一起成为我军唯二的两位独臂上将,巧的是,在红军时期,他们一人失去了左臂,一人失去了右臂。

1955年9月23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001号将军授衔令,决定授予张宗逊、宋任穷等55人为上将军衔。

1956年,经过深刻的检查,在首次授衔时被确定缓授的王建安被授予上将军衔。同期,1955年被缓授军衔的聂鹤亭(准兵团级),通过了认真检讨,被补授中将。

1958年,余秋里(中将)与李聚奎对调,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李聚奎重新回到军队任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授衔令,授予李聚奎为上将军衔。同年,我军卫生工作的创建者和领导者贺诚(副兵团级),被补授中将。

至此,57名开国上将(及177名开国中将)最终确定。

多有疏漏,敬请斧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