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英语教材有哪几种教材图片 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

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

2024-07-03 1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提 要:本研究分析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发现:1)大学英语教材呈现的中华文化内容主要涵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2)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的呈现方式以翻译和选词填空隐性呈现为主。基于对大学英语教材的分析,本研究围绕大学英语教材应呈现的中华文化的内容比例和形式等展开讨论。

 

关键词:教材;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

 

1.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9年12月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指出:“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达成此目标,外语课程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载体(Tomlinson 2012),是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什么”和“如何教”起着决定性作用(Cunningsworth 1995)。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材亟须加强中华文化呈现,兼顾母语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学习,向学生提供使用外语表达中华文化的材料和理解、分析、评价世界多元文化的空间,使学生兼备国际视野和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亟须的具有国际胜任力的时代新人。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重视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和英美文化学习(张蓓、马兰 2004),未能将中华文化知识有机融入教材课文和任务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表达中华文化的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丛 2000)。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四套大学英语教材的第一册进行文本内容分析,以揭示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的内容和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的建议,促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国家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

 

 

2. 文献综述

下文首先对本研究涉及的关键术语进行定义,然后围绕教材中中华文化呈现的内容和方式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梳理研究空缺。

 

2.1 关键术语定义

中华文化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本文采用的“中华文化”概念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 2017)。中华传统文化指在五四运动以前的几千年,中国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传承下来,并至今仍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中国古代文化(李荣启 2014)。革命文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朱喜坤 2019)。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 2010)。本研究考虑到实际编码情况,即教材中呈现的少数文化内容并不是先进的,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调整为现代文化。现代文化指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在现今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下形成的新型思想理念、道德标准、行为准则等的集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等(李建军、陈彤 2015;牛新生 2002)。

 

“呈现”即显现、展示,翻译自英文representation。本研究中的“中华文化呈现”指教材通过各种形式显现、展示中华文化内容。

 

2.2 外语教材的(中华)文化呈现内容和方式

本部分首先梳理(中华)文化呈现内容和方式,然后综述关于外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的实证研究。

 

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核心,几乎所有语言教材都包含文化信息(Kramsch 1993)。教材不仅是课程产品,也是文化产品(Graves 2019)。早期针对教材文化内容的分析角度较为单一,且多停留在国别文化所占的比例上,最常见的是“英语国家文化—本土文化—其他国家文化”三分法。整体而言,英语教材仍以内圈,即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呈现为主(Tomlinson & Masuhara 2017)。后来,学者根据文化类型进行划分。Nostrand(1974)是语言教学领域最早系统地讨论文化内容的学者,他将文化的30多个项目分别归入文化、社会、生态和技术、个人4个门类。Byram(1993)提出了跨文化外语教材的文化内容分析项目,共包括8个方面:1)书中人物的身份;2)社会交往互动;3)信仰和行为;4)社会和政治制度;5)社会交往和生命周期;6)民族/国家历史;7)民族/国家地理;8)刻板印象和国家身份。近年来,Risager(2018)以国家研究、公民教育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研究和跨国研究为理论框架,对6个语种(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丹麦语和世界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进行研究,并关注教材如何影响学习者对自我的理解及其跨文化能力。也有学者指出,高校英语教材除了介绍和传播英语文化,还须加强母语文化的目的语表述,将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内容分层次、系统地纳入外语教材,以避免本土文化缺失(张雪梅 2019)。

 

外语教材分析不应仅重视平衡选择文化内容,更应重视如何将文化内容融入教材。例如,文秋芳(2018)提出,教材编写者需要根据价值观内涵选择教材内容(如主题和语篇等),将其作为统领整个教材内容和练习设计的“纲”,并力图从每个单元的选篇到课文练习都将“育人”蕴含其中。周小兵等(2019)指出,文化呈现方式主要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其中显性呈现方式包括教材中的文化知识介绍板块或明显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课文或阅读材料,隐性呈现方式主要指通过练习来呈现文化内容。

 

当前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的相关研究缺乏对中华文化呈现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针对国内不同版本英语教材的对比分析也较少见。鉴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内容和方式,并对不同版本的英语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尝试发现问题并对此展开深入讨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研究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

1)大学英语教材呈现了什么样的中华文化?

2)大学英语教材如何呈现中华文化?

 

3.2 教材选择

本研究采用典型个案抽样方法(陈向明 2000),选择在国内大学英语教材中有一定“代表性”,分别由两大外语教材出版社出版,并在市场上得到广泛使用的四套大学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由于每套教材各册的编写理念与单元结构一致,故本研究只选取各套教材的第一册为代表(见表1),旨在揭示这四套教材在呈现中华文化内容和方式上的具体表现。教材和出版社在本文中均匿名呈现,四套教材分别为A、B、C、D,出版社为X、Y。

3.3 教材分析方法

为了提升分析的准确性,在教材分析之前,本文的两位作者就文化内容编码分类和编码方式进行了充分讨论。在开始编码时,先由两位作者分别编码,如果未出现意见分歧,则编码确定;如果意见不统一,则及时交流,若没有达成一致,再邀请第三人进行讨论,最终由三人协商后确定,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1)筛选信息,初步编码

本研究以语篇为文化内容的编码单位,包括阅读或听力文章、图片、练习、引言等,分别从四套教材的第一册中找出所有涉及中华文化的内容,自下而上进行初步编码。例如,一个语篇或练习中的一个句子翻译均是一个编码单位。

 

2)归纳二级编码,调整一级编码

以Byram(1993)提出的跨文化外语教材中文化内容分析的8个项目为框架,笔者自上而下将一级编码及其对应的详细内容归类到这8个项目下。当内容超出这8个项目时(如语言文化、国防教育等),便归纳为新的编码,同时对一级编码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共整理出24个二级编码(见表2)。

 

3)三级编码

根据上文对中华文化的分类,将二级编码归入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3个三级编码中。

 

4)计算比例

分别计算三类文化在整个教材所有中华文化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然后在这三个分类下分别汇总呈现方式的数量,以及每种呈现方式在该大类下出现次数的比例。需要说明的是,部分中华文化以两种以上的方式呈现,如教材D的翻译练习基本同时以文字和图片两种形式呈现中华文化,在本研究中统计为两种呈现方式。

 

4. 研究发现

通过对所选教材中华文化内容的分析,笔者聚焦两个研究问题,得出以下主要发现。

 

4.1 教材呈现的中华文化内容主要涵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

四套大学英语教材的第一册共呈现118条有关中华文化的内容,其中,涉及现代文化的内容共72条,占比为61%;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共40条,占比为33.9%;涉及革命文化的内容共6条,占比为5.1%(见表2)。

由此可见,四册英语教材呈现的中华文化内容侧重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关注度较低,尤其是革命文化,在全国用量大的教材B和D中均缺失。

 

在118条中华文化内容中,有31条(26.3%)出现在教材A中,5条(4.2%)出现在教材B中,66条(55.9%)出现在教材C中,16条(13.6%)出现在教材D中。可见,虽然四册教材对中华文化都有所关注,但两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A和C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度更高,涵盖的内容较广、较全。这表明新近出版的教材更重视中华文化的呈现。

 

4.2 教材呈现中华文化的方式以翻译和选词填空隐性呈现为主

呈现方式分为显性和隐性。文本输入(视听读文本)是显性呈现;课后练习是隐性呈现,主要包括选词填空、翻译、讨论题和写作等。两者相比而言,四册教材主要通过练习这种隐性方式呈现中华文化。在四册教材中,教材B和D均隐性呈现中华文化;教材A和C在输入材料中显性呈现中华文化,但数量远少于隐性呈现方式。比如,教材A在编写前言中提到,该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教材中中国元素的体现……每册书均有一个单元专门谈及中国话题,每册书的每个单元均有一篇与主题相关的有关中国的文章”。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可以看出,该教材重视中华文化的呈现,将中华文化放在和外国文化至少同等的地位。在教材A第一册的24篇输入材料(视听读)中,有6篇材料与中华文化相关。全书共有31条中华文化内容,除了6条在课文中呈现,其余25条均为隐性呈现。教材C明确指出文章阅读选篇“注重中国文化,通过比较分析中外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该教材第一册的32篇输入材料(视听读)中,有8篇材料与中华文化有关。然而,教材C第一册的66条中华文化内容中,除了8条显性呈现,其余58条均通过各种练习、单元或课文导语等隐性方式呈现。在四册教材的练习中,翻译和选词填空这两种隐性呈现方式最常见,两者在中华文化三种类型呈现中所占的比例加起来均不低于50%。例如,现代文化内容最常通过翻译练习方式呈现,共24条(33.3%),其次是选词填空方式,共20条(27.8%)。传统文化内容以选词填空方式呈现的共11条(27.5%),以翻译练习方式呈现的共10条(25%)。革命文化内容最常通过选词填空方式呈现,共3条(50%)。

 

值得指出的是,有的教材中有少量文化活动设计具有中外对比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情境设计也比较自然。在有关中华文化的练习中,题目要求学生不仅要说明中外在相关文化上的差异,还要尽可能说明出现差异的原因。例如,在教材C第一册中,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的题目为“The English language is crazy”,其中一道课后讨论题是:Do you think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crazy” in some ways? Can you give some examples? 这道讨论题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英语学习的反思引申到对汉语的深层思考中,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再比如,教材C在每个单元的导入环节都会创设一个情境,在这种恰当的情境中,中华文化的呈现会显得更加真实自然。

5. 讨论

近年来英语教材的中华文化呈现内容和方式得到较大改善。A、B、C、D四套教材分别出版于2017年、2014年、2018年和2015年。经过比较和分析,我们发现新近出版的教材A和C更加重视中华文化的呈现,这主要源于国家导向和教育政策的引导。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此外,《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当今大学生学习外语,除了要了解世界优秀文化和文明,还要学会使用外语传播中国思想、学术研究成果和中华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王守仁 2016)。教材A和C在近两三年出版,编者受到这些政策方针的影响,有意识地在教材中融入中华文化。

 

然而,教材编写理念与教材中华文化实际呈现还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涉及的四套教材的编者都重视对中华文化的呈现,也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平衡,但在实际编写过程中未必都能很好地落实理念。例如,在这四套教材中,教材B第一册呈现的中华文化内容最少(5条),且全部隐性呈现在练习部分,而教材中显性呈现的基本是英美文化,不符合该教材“充分考虑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的编写原则。再如,教材D在编写原则中提到“选择富有时代气息、思想深意和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增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但纵观教材D第一册,全书16条中华文化内容均出现在课后的翻译练习和选词填空等部分,并没有在主要的教学内容(如文本)中显性呈现。选词填空的主要目的是巩固本课生词,在这种练习中隐含的中华文化不易引起教师的关注。例如,在教材D第一册第四单元的选词填空练习中,有一道题目为: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started in the Sui Dynasty, was abolished in 1905。这道题目考查的重点是abolish这个动词的变形,而中国古代考试制度这一文化信息仅为呈现该知识点的“背景”。

 

6. 问题反思与结语

本研究选取四套大学英语教材的第一册进行分析,发现四册教材均不同程度地呈现了中华文化,且越新近出版的教材越注重融入中华文化。教材呈现的中华文化内容主要涵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的呈现方式以翻译和选词填空隐性呈现为主。基于本研究的发现,我们提出以下问题与读者商讨。

 

第一,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化内容的呈现比例如何在中华文化、目的语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在新时代加强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各类教材均应适当地呈现中华文化,但什么比例是“适当”的尚需研究。英语教材主要承担两种功能:向内要进一步强调外语教材和外语教学对于国家和民族认同培养的重要性;向外要培养全球公民,让学习者能够向世界介绍母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英语课程是学生直接接触最多西方文化的课程。为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同时能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华文化,坚定中国立场和文化自信,我们需要制订长远规划,确立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材的总目标和子目标,并分阶段实施。此外,在内容选择上,应呈现正面、优秀的文化。目前教材存在少数文化内容选择不当,以及相应的活动设计思辨性不够的现象,有损中国(人)形象。例如,教材A第一册第6单元Integrated Skills Practicing板块里的音频材料讲述中国年轻人上网成瘾,有两千多万年轻人染上了“电子海洛因”。在练习中提到中国政府认为网络上瘾是对中国青年人最大的危害(China has many teenagers who have grown so dependent on the Internet that the country feels that Internet addiction〈上瘾〉is the biggest threat to its teenagers)。该段音频及其练习内容夸大其词,暗示中国前途无望,有损中国青年及国家形象。教材中没有设计相应的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的可靠性与事物发展的变化性,如果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针对相关内容进行批判性讨论,那么这段音频与练习会给学生留下一种中国年轻人都很颓废的消极印象。

 

第二,大学英语教材的哪一种中华文化呈现方式(显性和隐性)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通过对四册教材的分析,发现教材通过两种方式来呈现中华文化,即通过文本进行显性呈现和通过练习进行隐性呈现,而这两种方式还包括若干具体形式。例如,显性形式包括整篇课文聚焦中华文化内容,或者通过一个文化知识板块呈现中华文化内容,或者只是在课文中简单提及中华文化内容等;隐性形式包括练习中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张图片或一个词语填空的句子,或考察翻译能力的内容有关中华文化等。这些多样化的呈现形式增加了文化呈现方式的复杂性,显性和隐性及其各种呈现形式的效果哪个更好尚不明确,亟须通过课堂观摩、教师和学生访谈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新华网 2014)。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材应承担新的使命,要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和“运用英语阐释中国文化、描述中国形象、说明中国制度特点的初步能力”(文秋芳 2014:5)。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有机地融入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方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将中华文化、目的语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有机融入英语教材和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本研究尝试对当前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内容和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跨教材对比,以期为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融入的编写与研究提供参考。由于本研究仅选取各套教材的第一册为研究对象,分析结果未能展现各套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的全貌,未来研究可以选取全套教材进行全面研究。

注: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年第3期42—48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