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网络素养调查报告论文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2023-09-06 0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许庆斌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摘要:网络新媒体环境有利于创新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有利于拓展学生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同时也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主要表现为冲击传统学生思政工作模式,加剧师生之间的话语鸿沟,导致主观意识的激烈碰撞。新时代,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要增强教育内容实质,在课堂内外融入中华文化本真和家国情怀,真正实现线上和线下教育的融合衔接。切实转变思政教育工作模式,实现师生间真正平等的交流,促进思政教育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研究

网络新媒体作为时代感最强的社交方式,具有时效性、隐匿性、多元性的特点,加速思政内容的传播速度,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高校正视自身在思政教育方面的问题,创新学生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转变学生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为高校的学生思政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和持久活力。

一、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机遇

(一)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载体和途径

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一方面,网络空间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社交、娱乐、信息交流都依附于网络,学生通过网络对实现世界和社会形成多角度感知。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给学生带来了话题参与的多样性、意见表达的快捷性,使其迅速成为传递和表达公共意志和利益的载体。思政教育如何利用好网络新媒体这把双刃剑,是高校思政教育者需斟酌解决的关键问题。依托网络的便捷触达和广泛交互,丰富思政教育的载体,拓宽教育内容的空间,从“面对面”的灌输变为“键对键”的传递,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丰富的内容传达给大学生,增强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网络新媒体作为思政教育新的载体和途径,能够随时随地、广泛快速地向学生传播正确信息和多元资源,以此获得思政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二)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是选择、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过程,及时获取最新信息,是开展教育的关键。而多元性内容在各大新闻和视频平台传播,极大地拓展了教育资源,把一批富有感召力、正能量和时代性的内容选出来,做为思政教育的生动素材。在网络新媒体的辅助下,思政教育跨越时空限制,化静为动,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将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通过图文、视频等元素演绎出来,由感性到理性,由抽象到具体,打破以往闭塞的内容空间,增强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学生了解巨擘的璀璨思想提供便捷空间。同时,在教育时间上实现值得突破,不在拘泥于课上和固定时间,能够充分利用学生课余闲暇时间。

(三)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新媒体多元互动的信息交流模式,无限制的资源存储量,均为思政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即时性、海量性、多元性的特点,加剧内容更新的频率,丰富理论交融的模式。师生线上线下双向交流和互动,实现思政内容的实时传播,通过算法分析,以最快的速度判断学生的兴趣取向,融合先进理论知识,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渗透性教育。实效性是开展思政教育的目标和落脚点,要形成高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有机联系和融合,建设环环相扣的虚拟时空关系。通过新媒体的情景设置,以声音、图片、视频等形象化元素,提高文字内容的吸收效率,加强教育的可听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针对性是衡量学生思政教育落实程度的关键指标,多数学生对思政教育具有抵触性,但他们并不是认为此类内容毫无意义,而是反感思政教育本身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随着网络新媒体平台的普及,学生的见识得到拓展,平等意识开始觉醒,认为学习进度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浏览最新的资讯联合理论形成观点框架,进而纯洁心灵升华思想。网络新媒体的针对性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消解权威,教与学双方的界限被模糊,学生既可以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也可以是主动的信息传播者。同时,依据人工智能的细分算法能力,思政教育者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分析其现有的思想规律,做到因人而异,鼓励他们吐露心声,切实具体地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中引导舆论话题走向,帮助具有自恋、抑郁和焦躁倾向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

二、网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加剧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间的鸿沟

网络新媒体日趋成熟且形成自己的网络话语体系,虚拟传播的流行用词是在网络间活跃的通行证,语言更新换代快,且以形式意义为主,充斥着散慢性和无序性,与流行文化相融,这与传统话语中的严肃性、庄重性、稳定性完全不同,例如“yyds”、“喜大普奔”等词。思政工作者不会想到“yyds”是“永远的神”的简称,更不会想到“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四个成语的首字缩写,听到这种怪异说法的时候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会进行斥责,这样就会让学生觉得和思政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有话语鸿沟,不把真实的思想动态倾心说出来,因而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二)催化多种思想意识的激荡碰撞

网络内容自发性、用户隐匿性、观点多元性等特点,基本摆脱“把关人”的守门和控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利用自己的绝对网络资源,使中国的网络空间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打击的重点。在技术层面上,西方国家牢牢控制着全球信息网络,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内容层面,英语是互联网的主导语言,约90%的国际新闻来自西方媒体。西方借助网络技术的中立性,推广和普及西方价值观和文化,侵蚀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独立性和安全性。西方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量巨大,而思想未发展成熟的大学生易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蚕食,影响青年学生身心健康。针对这些错误舆论和思潮,做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者,应该从各种渠道和方向积极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积极与错误的意识形态作斗争。但必须看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灌输痕迹明显的问题。

(三)冲击传统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

网络新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致使学生的认知思维出现变化,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传统教育中,思政教育者掌握绝对主动地位,将精彩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集中分享给学生。但新媒体网络时代信息无处不在,零门槛随意传播自由评论和转载,学生在接收现代化信息的同时对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的要求。如果思政教育者依旧循规蹈矩,难免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学生自由表达意愿和以往单向传播和灌输的教育方式不相符,这也对思政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思政教育者要改变工作方式,力求让学生形成知识崇拜,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粉丝,从而跟上节奏应对时代的变化,不至于在理论、宣传、教育等方面丧失话语权。

三、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

(一)坚持党性原则,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宣传和价值引领

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坚持向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主流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风向标,始终坚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宣传信息统一基调。不断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古今融合创新发展,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网络时代的有机结合。

(二)坚持传递正能量,注重给学生讲述生动好故事

以真善美的内容充实和主导网络新媒体,加强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建设。宣传以常识、常理、常情为原则,内容处理要生活化、生动化,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说服和舆论引导更接地气,更有生命力。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滋养人心和社会。二是要创新充满时代气息、富有感染力、贴近人心的网络文化传播形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理论、正确观点和价值取向、党的大政方针和改革开放显著成就等正能量好故事,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三是加强网络空间“道德法律”文化的培育。网络空间不仅需要营造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还需要强化法律精神和法治观念,从而促进网络德治与网络法治文化的结合。

(三)坚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注重培养一批优质网络创作者

运用新媒体网络思维,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释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需要基于新媒体网络规律进行“供给侧改革”,输出优质精品,追求精准传播,既要全覆盖全天候,更要定制服务。要全方位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做当代大学生精神成长优质营养的供给者。创作一批大学生耳熟能详,深入生活、现实,直击人心的网络原创文章;做出一批符合网络特点、制作精良、寓教于乐的新媒体作品;打造有一定影响力、善于引导大学生思想的网络作家。思政教育者要透彻研究零零后学生的心理特征,多去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其思想动态,针对性分析和帮助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白教育内容至上的关键原则,理论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理论晦涩艰深,不是二十岁的青年所能全部理解的,这就要求思政教育者要事先提炼思想精髓,对优秀理论进行总结和阐述,促使理论可视化、立体化。其次,要采用虚实结合的教育形式,理论和实例结合讲解,实现教育内容上的新旧结合,将巨擘的思想精髓以新时代的语言进行阐述,在不影响理念内核的情况下,增强内容的可接受性;同时还要实现形式上的虚实结合,线上资源和线下课堂无缝衔接,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和学生交流,还可以就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交换想法,亦师亦友,真正实现平等交流。

(四)坚持尊重学生表达,注重从学生网络表达中找到工作重点

网络空间不仅是公众宣泄情绪的聚集地,也是学生表达价值观的场所。其认知态度、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往往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特征。学生对传统思政教育的冷漠、回避甚至冲突,恰恰反映了他们积极参与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愿望。相信学生、依靠学生,从学生的网络表达中梳理反思自身工作的缺失,从学生的网络表达中找到思政教育的重点和方向,是我们做好学生思政工作的制胜法宝。尊重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网络空间中多元主体的相互对话、理解、协商,实现网络空间的共享共治。让学生在实践中教育自己,提高自己,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网络社会体系的中坚力量。 

 (五)坚持回归教育本质,注重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新媒体网络空间时代推动教育模式变革,但绝对不会仅仅是传统教育的信息化,而是教育目标、内容、模式、手段的全面变革,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彻底颠覆。新媒体网络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学习能力,促使教育回归本质,使教育的重心回归人格塑造、知识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正如时代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带来教育内容的发展一样,新媒体网络时代的教育内容也会发生质的变化,数据量大、生成快、数据多样的特点,恰好适应了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变化,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动变革。

(六)坚持搭建新媒体矩阵,注重打通学生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

网络新媒体与思政教育的结合需要一定的“润滑剂”,通过搭建集易网站、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新媒体育人阵地,以“互联网+教育”形式传播喜闻乐见的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完善学习、生活、服务功能。多元化、便捷化的新媒体平台,既满足了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又提高了教育的粘度和活跃度。把教育渠道延伸到网络空间,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思政教育者工作,解决了其工作量过大的问题,也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网络中最为流行的是以直播、短视频、微电影等为首的新型传播方式,这对学生群体有极强的吸引力。对此,要在思政教育中加入此类“动态”元素,如拍摄公益短片、制作关于校园宣传片,还可以将直播元素同各个环节联系起来,通过“点赞”数量来调查学生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意见,以一种更便捷、更有效、更直观的途径分享思政教育的主旨,解决好学生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达到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七)整合多方力量,优化思政教育的网络环境

学生思政教育高校要负主责,政府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网络有害传播的行为,监控并追踪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加以过滤,对于情节严重者可实施行政处罚,保障网络环境的绿色和谐。此外,要以社会为辅助,推动各网络公司建立敏感词汇库,针对发布有害信息的用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追踪IP地址,并屏蔽和封锁账号,从根本上优化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络新媒体环境。

参考文献:

[1]焦建桥,李玉丹.新媒体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8):20-23.

[2]张益森. 政治劝服视角下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效果路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3]刘洋.基于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4}(03):70-72.

[4]严玉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场景的设计研究[D].喀什大学,2021.

[5]朱倩.“立德树人”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研究[D].喀什大学,2021.

[6]姚茜.利用红色场馆开展党史教育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1.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