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研究中心顺利完成教育部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前沿课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青年研究中心顺利完成教育部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前沿课题

青年研究中心顺利完成教育部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前沿课题

2024-07-10 22: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青年研究中心顺利完成教育部关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前沿课题

2015/08/03 信息来源: 青年研究中心

如何通过对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及特点的科学认识和系统研究,从而实现教育目标、手段、方法、对象和效果的统一,这是高校加强和改进网络育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和学科发展的基础问题。2014年2月,北京大学以“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组由校党委书记朱善璐担任组长,校党委副书记叶静漪担任副组长,青年研究中心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推进。2015年7月,在相关校领导的关怀指导和青年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形成了4万余字的研究报告,并正式启动结项工作。

  课题封面

在该课题的研究推进中,课题团队在综合参考国内外既有学术研究成果和高校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采用现象分析法与抽样分析法开展研究。现象分析部分主要关注了当下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本反映与表现,报告通过对校园网民的政治参与及其意识形态分析、校园网络舆论空间中的群体心理与民意聚集、校园网络中的青年普遍焦虑、社会网络及社交媒体中的青年现状与教育缺失四个角度入手,详细分析了当下青年网络行为、心理模式与相关网络素养教育缺失带来的挑战。

抽样分析则针对在北大校内发放的800份问卷开展定量研究,力图全面揭示样本学生的网络素养状况,扩展原有的解释模型。课题研究小组借助“数字鸿沟”的概念,分析了北大学生在网络设备接入、网络工具使用和网络社会融入方面的差异,并在“数字鸿沟”原有的第一级鸿沟——“接入沟”、第二级鸿沟——“使用沟”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道鸿沟——“融入沟”的概念。据统计分析表明,当下网络素养教育对象群体的网络接入水平和融入程度基本处于同一层次,而家庭背景、社会阶层等影响因素的作用并不显著;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学生骨干在网络传播中的特殊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网络素养教育工作中抓关键节点的重要性。

借助现象分析和抽样分析的研究成果,课题研究小组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网络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认识辨析能力不足、现实转化能力不强、主题建构能力欠缺和价值塑造能力薄弱四个方面。与此同时,研究小组提出当下我国网络素养教育存在着若干现实困境,其中既有教育者观念滞后、技巧不足的问题,也有学校层面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研究小组提出了做好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四点基本思路:以制度建设推进网络育人、以平台建设促进实践育人、以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育人、以文化建设落实环境育人,并以此为基础尝试对建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开展了探索。

进入新世纪以来,网络对于青年大学生成长发展和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3年,教育部、国信办就针对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联合发文,提出了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北京大学也于2014年底成立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支持、指导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的发展建设。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工作的具体落实单位,青年研究中心将以此次结题为契机,系统梳理过往研究成果,积极策划以“全环境育人”理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路径为主轴的专著,作为已经出版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与大学使命的传承》一书的姊妹篇,向教育系统内外全面展示北京大学在网络育人领域方面先行先试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白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