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评论、研究之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学出版社属于几级学科类别 我的文学评论、研究之路

我的文学评论、研究之路

2023-06-07 14: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炯:前面说过,我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作《新时期文学格局》。这本书里专门有一章写新时期文学的理论批评。当时,我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初步概括。我认为,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批评形成一个开放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多种类的、多方法的、立体性的格局。这跟过去是不一样的,因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主要是把解放前多元的批评进行了一个朝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转变。后来,还出现了极“左”思潮,包括“文革”中的大量“棍子式”批评。改革开放之后,按照周扬的说法,我们迎来了第三次思想解放。他认为,第一次是五四运动,第二次是延安整风,第三次是新时期改革开放,迎来了中西文化的又一次大规模碰撞。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才可能形成一个新的格局,既有微观的批评,也有宏观的批评。我后来在《文艺研究》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回顾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方面的宏观性文章,在《文学评论》发表过几篇年度性的关于理论批评发展的概评。1981年,我在文学所曾经组织过当代研究室编了一套丛书,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电影、儿童文学等,分别精选当年各种体裁的新作,各出版一本选集。在这个基础上,我曾经写过一篇《1981年的中国文学》,在《作品与争鸣》上发表,作为年度全国文学发展的宏观批评。我还写过《百年中国文学的深刻嬗变》《正确认识我国的新文化和新文学》《人文精神与二十世纪文学》《中国共产党与百年新文学》《哲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等宏观性评论,体现视角多样的跨学科的批评。现在宏观性批评和年度批评以及多视角多方法多层次的批评,《文艺报》和其他报刊经常在做,这是一个显著进展。

 

第二个进展是自主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品格在我们文艺理论批评界重新确立了。因为科学研究必须独立自主,尤其需要真知灼见。真理的探讨如果缺乏自主的精神,变成盲从了,那绝对不行。即使是集体项目,也建立在自主研究的基础上。所以,教条主义不可取。有了自主,创造思维才可能展开。这四十多年出版的理论批评著作跟过去不一样,逐步地形成一种创新的格局。如文艺学先后出版的多种版本,如象征论文艺学、主体论文艺学、生态论文艺学、系统论文艺学,等等,就可以看到这种新的气象。文艺批评中既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也有印象主义、形式主义、纯美主义的批评。

 

第三个进展,我们形成一个老中青同台、比较迅速成长壮大的队伍。当年像周扬、林默涵、陈荒煤、张光年、冯牧、黄秋耘、秦兆阳、王朝闻、陈涌、陆梅林,这些老同志在改革开放后仍然健在,不断有新作发表。中年的评论工作者,包括唐因、唐大成、谢永旺、陈丹晨、阎纲、顾骧、缪俊杰、谢冕、刘锡诚、陈辽、钱中文、何西来、程代熙、郑伯农、李准、丁振海、王愚、肖云儒、潘旭澜、韩瑞亭、雷达,等等。还出现了很多更年轻的,像仲呈祥、白烨、曾镇南、张志忠、陈晓明、孟繁华、程光炜、朱向前、吴义勤、谢友顺、梁鸿鹰、何向阳、李建军、张清华、陈思和、王尧、丁帆,等等。现在年轻的更多了,因为一批批博士和博士后纷纷登上评坛,队伍空前壮大。

 

这不是说当代文艺理论批评没有问题。对于加强文学理论批评,在2006年的时候,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换届,当时中央主持意识形态工作的是李长春和刘云山同志,他们在人民大会堂宴请我们这些换届的老同志。在吃饭期间,他们两位领导来敬酒,刘云山同志就向李长春介绍,说我是搞文学评论的。当时,他们就叫我搞个关于理论批评方面的调查报告。那时候,社会上对文艺批评有些意见,如商品化和人情批评等,要我就如何加强文艺理论批评提些建议。后来,我给他们写过一份报告。中宣部还指示《光明日报》《文艺报》对加强文艺理论批评展开讨论,我也应约给他们写过文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