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乡僻壤到金山银山,江西丫山到底是怎么做成标杆样板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大余丫山旅行攻略 从穷乡僻壤到金山银山,江西丫山到底是怎么做成标杆样板的?

从穷乡僻壤到金山银山,江西丫山到底是怎么做成标杆样板的?

2024-06-20 16: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疫情让多行业进入“寒冬”,同时国际大形势导致的经济环境变得脆弱,在此复杂背景下,以满足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便成了一种必然。

而对于国内文旅行业来说,除了市内或城市近郊为主的短距离外,未来同样需要大量优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旅游体验的差异化,满足暂时远离喧嚣、寻找亲近自然的客群消费需求。

近些年,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我国已经出现了不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在这其中丫山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绿色生态与共享发展、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脱贫致富与文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即“丫山模式”。

01

印象——自然与文化孕育出的“心灵原乡”

丫山,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城东10公里处,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形而得名,地处北纬25度世界公认的黄金生态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2.6%,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丫山秀美景色

与赣北的葛仙山类似,丫山古时也以宗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

宗教方面,南唐始建的江南名刹灵岩古寺坐落山中,千年香火鼎盛,“灵感三千界,岩藏五百僧”是它的真实写照;许真君在此修行悟道,斩蛟擒妖,留下真君降龙的道家典故盛传民间,“真君洞”与“布道台”历经风霜仍深藏山中,也蕴涵了翔实的道教文化。

南唐始建的灵岩古寺

人文方面,文化名人、官府政要的活动踪迹遍布丫山。理学宗师周敦颐在这里感悟了“无极而太极”的理学至理,书就《太极图说》和《通书》,为理学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丫山追梦,于千年古寺中探寻府衙小姐杜丽娘焚香求神的传说,缔造了“人为情死、人为情生”的忠贞爱情故事原型,成就传世名剧《牡丹亭》;还有张九龄、苏东坡、程颢、程颐、张九成、朱熹、王明阳等大家都在此流连忘返,创出佳作,镌于此山。

道源书院,宋理宗赵昀为颂扬周敦颐、程颐、程颢在大余形成周程理学而亲赐御匾

但与我国大多数乡村一样,在农业文明逐渐转向工业文明的道路上,人们逐渐走出大山,建设平原上的大都市,而“大山里”就成了人们文化原点与心灵原乡。

02

转型——“旅游+体育”的产业新结构

现在的丫山不仅是江西省首个5A级乡村旅游点,而且已是中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它以旅游搭台,体育唱戏,综合各种业态,包括度假、康养、乡村休闲,形成围绕着运动休闲大主题布局开展,一个产业链非常完善的小镇。

丫山现在的特色

旅游产业主要依托丫山自然风光,主要以生态度假为主题,也有运动康养相关的一些越野、徒步等设施分布其间。

体育产业则是丫山现在的亮点产业、重点产业。它可以举办很多的赛事以及活动,分布着体育馆和一些全民健身的设施。

2018年的江西日报对丫山以体育带动旅游模式的报道

还囊括农业产业。主要是围绕小镇的生活,配套了农业种植、养殖,包括农产品加工等业态。

同时还有现代服务业的分布,包括八个主题酒店,多家生态餐厅、会务场所,以及全域运动休闲康养服务体系。

另外,此地也具备生态加工业的布局,主要以农产品加工、特色木塑环保建材加工与食品加工为主。

丫山产品分布图

再来看一下直观的数字成绩。疫情之前的2019年旅游接待人次达220万,全年综合收益达到2.1亿左右;疫情常态期间,2020年107.84万人次;2021年上半年根据新华网的报道,旅游接待人次约70万,综合收益为8千万元,并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但在2007年以前,这里是一个贫困村,户籍人口1000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孩子教育、务工、婚姻等,常住人口不到300人。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整体产业非常单一,经济来源就是村里的竹木林业等,以及一些简单的经济作物种植,每年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块钱。

“万亩竹海”现在已是景点之一

丫山转型的最初设计就进行了一个非常精准、科学的定位——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和市场化运作,以本土的大余章源生态旅游有限公司为开发主体,通过政府+企业+农户、体育+旅游为切入点,采取共建、共赢、共享的形式持续性开发,从传统旅游景区向运动休闲小镇升级。整体占地规模约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约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4500多人,目前员工将近600多人。

丫山现在的规模

原来它只有一些破败的房屋,一些荒芜的农田及闲置的山林,如今一片心旷神怡:

第一,改变了乡村的样子。整个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乡村干干净净;

第二,美化了农家的房子。原来乡村的那些土坯房、危旧房改造成了民宿,荒地中新建了酒店。

第三,村民经济收入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现在整个乡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5000元以上。

第四,人才得到了培养。目前,整个小镇里面有95%的员工都是本乡本土的村民。“扶贫先扶智”,丫山项目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对这群人进行了培养。村民整体的思维模式,包括素质、水平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第五,吸纳了远方的才子。有很多投资者和项目合作者来到小镇。目前,已有17家企业参与了小镇的投资和建设。同时,也有一部分员工与高精尖管理人才从外地慕名而来,加入地方建设当中。

如今丫山已经“五子登科”

从穷乡僻壤到人人向往,这其中有哪些值得学习与借鉴呢?

03

原则——“融入自然与本地居民的可持续发展”

丫山转型升级过程中,秉承自然景区以“江南最宜健身养心生态休闲”为理念,而改造与新建的部分则定下了“保护性创意开发、融合式共享发展”的原则。

1. 保护。利用原有的山水来打造一种环境,让这种环境成为景区生活最大的亮点,首先定下了“四不”原则,不移山、不砍伐、不填塘、不倒房。所有的山坡、林地、水塘、农房,都充分的利用它,把它变成相关的项目设施。所以是充分保留了它原汁原味乡村特色,同时又让它变成一个非常好的体验项目。

2. 创意。一个好的项目一定具备创意的亮点。景区发起工全员参与,通过各种小组、部门等形式集思广益。在全员参与大原则基础之上,所有的项目都有员工的身影,所有的项目都是员工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创意的成果。

一方面,大量应用原来乡村的一些旧物、废物,比如说很多农具、轮胎、废弃的木料与一些蓑衣等等。改造的特色农房,都充分体现了废物旧物的重新利用。员工通过创意,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让它又好看、又好用,还能传播本地文化。

蓑衣长廊与轮胎乐园

另一方面,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景区定下标准,必须精细化管理、精细化开发,精细化运营。所有项目建设出来的东西都必须经得住考验,景观也好,服务设施也好,每一样东西都非常注重细节。细微到门把手、文化标识等都要强调它的精细化。

进行二次利用的旧物件,应用到景区各个角落

3. 融合发展。政府、企业、农户三级融合、多层受益。既保持了乡村特色,又铺平了发展道路,以体育产业为核心,真正实现了景区主题鲜明的华丽转身。

引进各类高水准的体育赛事活动,自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承办国际半程马拉松、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房车露营大会、登山健身大会等300余场体育赛事。让体育在丫山成为了旅游竞争力与卖点。

单人机车在越野基地驰骋

如果说前面几点是景区自身产品打造的标准模式的话,那么丫山还将“以人为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以旅游扶贫、产业富民为目标,积极促进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机融合,探索出了“3456”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径,鼓励、引导、扶持当地居民参与景区的各项建设与运营,充分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景区与农户的互利共赢。

确立三级受益模式。

一是“景区(公司)+土地+房屋”。景区租用农户的房子、土地、林地,农户仍可在原地居住,产权依旧归农户所有;在合同期内,景区无偿给租赁的房子进行改造或装饰装修,房产权仍归农户所有;对于公共面积的征用,景区给予高额补偿。

二是“景区(公司)+岗位+补贴”。无论景区盈亏,出租房、田、林的农户都能获得无风险固定租金,本村老人还可享受300元/人/月的赡养补贴;有劳动能力的本村农户则优先录用进景区工作,获得稳定工资收入。

三是“景区(公司)+产业+项目”。围绕丫山旅游产业链,景区打造了旅游商品、农家乐、特产小吃等系列扶贫富农项目,帮助本村农户实现在家创业、就业的梦想。

在经营前期,景区免收一切费用,全力负责项目的创意、包装、宣传以及培训如何经营、解决销路等问题,让农户无投资风险,免除后顾之忧,后期又有实力按企业生态标准实现自主经营。

“千里走单骑”创意自行车酒吧。每个农户都成为景区的一分子

搭建四个扶贫平台。

一是生态农产品基地。公司提供种苗、农户负责种植,坚持餐饮等经营场所的食材自给自足。

二是旅游合作社。租赁农户的房屋、土地,无偿对房屋、土地予以升级改造或装饰、装修。

三是乡村旅游协会。通过租用、共建、贷款投资入股等形式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将周边乡村闲置的农田、荒山、农舍等资源全面盘活。

四是农户自主创业平台。通过引导和扶持农户参与龙山圩、九回头、乡村酒吧等自主创业平台,并提供岗位技能与职位素养方面的培训。

四季花海,已成为核心景观之一

实施五种扶贫捆绑。

一是“景区(公司)+旅游合作社(协会)+贫困户”。帮助贫困户获得自主经营、土地流转、资产入股、资金入股、特产销售等方面的收入。

二是“旅游公司+贫困户”。通过扶贫补贴资金或“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入股旅游公司获得分红。

三是“旅游协会+贫困户”。景区景点门票收入的10%补助给土地流转户。

四是“景区(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优先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五是“基地+贫困户”。通过创意引导、包装设计、宣传扶持,引导贫困户发展不同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居民生活已经融入景区运营之中

实现六大扶贫渠道。

一是土地流转收入。景区建设共流转周边土地、林地达2万多亩,每亩年收益500-1000元。

二是务工就业收入。景区规划建设以来,累计提供了500多个施工岗位,吸纳当地贫困户200多人参与建设,每人每天收入不低于100元;景区吸纳贫困户成为景区的服务员、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月工资收入2500元左右;成立丫山民俗演艺团,为近40名原住村民员工提供了月均300元以上演出或场务费。

三是入股分红收入。通过扶贫补贴资金或“产业扶贫信贷通”贴息贷款,入股旅游公司获得分红;采用众筹的方式引导村民入股餐饮店、小吃坊等,如“哆淇乐饮品吧”,由村民和景区员工54人采取每股不低于1000元的方式众筹而成的,共筹集72万元,目前一个月的营业额达6万元,利润25%左右。

四是产业发展收入。大力支持当地村民发展小规模产业,如生态养殖业,种植业、竹木器加工业等,丫山景区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让当地农户免除了投资风险的后顾之忧。

五是农产品销售收入。打造美食街、龙山圩、糖坊、油坊等富农平台,给农户提供精准的销售渠道,农户可通过售卖农特产、小吃、传统手艺及旅游小商品等多种途径获得收入。

六是房屋改造收入。民宿的改造是丫山旅游扶贫中的一大亮点,采用全租式、半租式、自主经营等方式引导老百姓对土坯房进行升级,改造成农家旅馆、农家乐、乡村酒吧等。其中全租模式,750元/月,每年递增,年底分红2,000元/户;半租模式,150元/间/月,公司对房屋全改造,村民仍然居住在里面,承担看护、保洁等工作,得到工资900元/月;自主经营式,公司对房屋进行部分改造,指导村民自己经营。

(不知道有没有哪位快手算一下一个月收入能达到多少?)

04

运营——持续组织活动与赛事,不断提升名气与人气

1.活动方面。一年四季从春夏到秋冬,每个月都有一个主题活动。从春天的春笋节、醒牛节,到夏天的泼水节、啤酒节,到秋天的美食节,再到冬天的年货节等等。这些活动成为了一种营销手段,产品也通过这些方式吸引着赣南周边,乃至粤港澳地区的客人来休闲度假。

另外,多数量的赛事举办也可以不断提升丫山的名气。全年大型赛事有登山赛事、山地马拉松赛事、自行车赛事,还有徒步赛事等等,这些赛事活动很容易成为乡镇、城市、乃至全省和某个特色运动爱好圈子的焦点新闻,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达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2021年森林马拉松系列赛

2. 景区运营方面充分体现了鲜明的主题。围绕着吃住行、游娱购、研学养等研发设计了将近60多项各种各样的运动休闲设施。这些运动设施既可以全民参与,又能够举办一些中小型规模的赛事,而利用山地的自然条件也可以举办大型的山地赛事。

丫山主题非常明了,以体育休闲为主辐射全产业链

主题之一山地越野。作为山地为主的景区,丫山有很多森林防火带,利用这些防火带和水系开发出了非常多的越野体验项目和线路,有涉水、探险等山地场地体验越野形式。在疫情之前基本上每星期都有两到三个汽车俱乐部、越野俱乐部在景区开展各类主题的越野活动,形成了一个全域越野度假生活圈。

山地越野的圈中,丫山已小有名气

主题之二研学与团建。自然风光也会吸引非常多的学校来到丫山开展各种主题的夏令营、冬令营活动。同时,有大量企事业单位的团建活动在这里进行。与之匹配的还有大量户外生态拓展项目,为此丫山还打造了专业的团建服务队伍,有专业的教练与服务人员,以及专门的课程,和自然教育手册。

一些企业、学校在此进行文化活动

主题之三森林康养。景区打造了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康养基地,配套全域森林康养服务设施,设有峡谷药泉、顶尖医械健康体测中心、水疗馆等特色康养疗愈平台,传承发扬中医传统理疗、茶道、花道、香道、康养食疗等近50项康体休闲项目,形成了“防未病,疗已病,养病后”的大健康服务体系, 自然疗愈身心,增进全民健康。

丫山康养中心已是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

主题之四养老养寿。丫山还被评为国家居家养老示范基地,景区投资5亿多元,落户了丫山健康养老项目,并配套包括瑜珈广场、太极广场、书院,还有很多健身设施、生态保健设施等等。

主题之五生态度假主题。围绕运动休闲主题,根据山地特色、水上特色、乡村特色打造了三大主题游乐园——A哆乡村、A哆水寨、A哆森林。用农具、木头、轮胎,包括农村腌菜用的水缸等来开发创意的游乐项目。还有卧龙谷景点与13公里环山天行健栈道等很多的景点及休闲设施。

A哆乡村,“A哆”是当地的一个方言,表示惊讶、惊叹和刺激的一种语气词

A哆水寨

A哆森林

用水缸营造的儿童乐园

主题之六文化休闲。丫山是一个“儒释道”文化聚集交汇的地方,也是阳明心学升华的地方。王阳明在他生命最后时刻来到过丫山,最后在丫山脚下的青龙铺码头离世,他留下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所以丫山转型升级过程中将这个传统文化进行了复兴、弘扬和传承,里面有非常多的文化设施,有书院、画院,包括私塾设施。通过这些文化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全年有非常多的文化亮点和文化符号对外输出,也有很多的游客到这里了解并参与这些活动。

道源书院,除了具备传统书院的基本设施外,还设有24间住宿兼修行及休闲功能的客房

丫山以非常丰富的文体赛事和活动,促进了整个营销工作的开展,不断提升名气与人气,不仅让自身完成脱胎换骨的提升,也带动周边居民收入增长。还得到发改委的点名表扬,并在近些年不断向外输出其发展经验与模式。

2021年,丫山模式频繁吸引全国各界考察调研团

05

小结

整个丫山景区的发展,通过开发和运营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景区≈企业”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如此。

在人们争相涌入都市的时候,乡村空心化日趋严重,而几乎所有当地居民,都在为一个项目服务与努力,或许就是共同富裕的概念之一吧。

丫山的模式可以归类为九个“一”的做法(整理自丫山项目总经理的采访):

1.天人合一。个人与自然在丫山和谐发展。通过保护与创意开发,将景区重新激活;

2.共筑一梦。通过政府和企业、当地居民上下同心,把文化与产业植入到景区,做好山水、人文、乡愁、养生等文章;

3.利益一体。通过居民、政府、企业共同受益的形式,让整个景区产业链条完整;

4.工巧一致。为丫山当地居民量身定制服务业态内容,让他们人尽其材,为丫山当地的资源合理打造服务产品项目,做到物尽其用;

5.家店一体。盘活资源,将民房变成了特色店铺、特色民宿,将丫山居民集聚区变成特色的商业街区;

6.商道一脉。商是整个营商环境、投资环境,道是整个景区以运动休闲为中心的一个发展之道;

7.田园一体。将丫山乡村特色与运动休闲、生态度假的亮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丫山一体多能,并且能够多样体验的设施群;

8.文武一道。文武一道是景区旅居产业与文化培训相融共生。向外输出对丫山整体模式、操作方式,以及经营理念;

9.四海一家。指丫山景区已经探索出共建、共赢、共享的方法。当地居民不仅是丫山项目股东,项目也鼓励居民自主创业,做到自行成立公司、组团成立公司,通过项目承包,参与租赁等形式,让大家多方面受益。

参考资料:

1.《开创“3456”模式 打造旅游扶贫样板——江西大余丫山景区扶贫案例》,人民网

2.《丫山小镇的创意开发与精准运营分享》,资本市场50人论坛

3.《江西大余大龙村:荒山变成“聚宝盆”》 ,江西文旅发布

更多内容,请参考领易咨询深度观察系列文章:

领易咨询

助力中国大消费产业升级

专注于文化、旅游、商业和房地产

文旅小镇策划咨询、旅游目的地战略咨询

文旅商业资产管理

产业小镇咨询、城市更新咨询、产业新城战略咨询

微博:邹毅_Brian

微信:brianzouyi

公司网站:www.linkeasechina.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