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瑞典公社有历史原型(仲夏夜惊魂)影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夜惊魂mp3 里面的瑞典公社有历史原型(仲夏夜惊魂)影评

里面的瑞典公社有历史原型(仲夏夜惊魂)影评

2023-07-21 20: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仲夏夜惊魂]是部恐怖片,总体上这是一个关于邪教群落的故事。

哈嘎镇(Hårga),一个身处瑞典北部的公社群落,隐于山林之后、与世隔绝,宁静神秘。

男女主角们一路七拐八拐汇聚于此,本意是要参加一个为期9天的宴会,却陷入有着怪异而惊魂走向的后续。

©️[仲夏夜惊魂]哈嘎镇入口

这里的人们统一穿着白色长褂,女人长裙,男人长裤;大家同餐同宿,一同劳动,一同祭祀,一同分享情绪;生活被古老的符文所覆盖,人们亦遵循着数百年来的古老仪式。

这是一个community,一个几乎封闭的社群。通过电影里所展现和人物介绍的部分,可以总结这个公社的部分运行逻辑,比如:

1、这里的经济来源:伐木、纺亚麻、顺势疗法、水电厂;

2、36岁之前,所有人都睡在同一个公共空间;36岁后之后,会被转移到劳动房内(原因是他们有自己的“生命四季哲学”:18岁之前的孩童期是春季,18-36岁之间是夏季,主要朝拜;36-54岁是秋季,负责劳作;54-72岁冬季,成为导师);

3、婴儿由所有人共同养育;4、工作或角色分配,取决于童年时所展现出的特质;5、为了保持好的血统,伴侣必须由长辈认可才行。表亲间有时也能成为伴侣,但是忌讳乱伦,所以会邀请外界的人来联姻。

©️[仲夏夜惊魂]里的哈嘎镇同餐共宿

电影里哈嘎镇的公社虽然是虚构的,然实则有一定的历史原型。

刨除邪教的部分,它让人联想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世界流行一时的嬉皮公社(Hippie Commune),它们也被叫做群居村。

01

60年代留给我们的,不仅有很多现代文化的原型,还有那曾经意图回归自然和共享融合的嬉皮士感性。

“在一起”(Be together),是当时一个可以反映嬉皮士们主要生活方式的著名口号。

如果你看过[逍遥骑士](1969)。

©️[逍遥骑士]途经公社

彼得·方达和丹尼斯·霍珀两个男人留着长发,穿着异服,骑着哈雷机车,流浪在路上。

他们经过离群索居的嬉皮士群落,年轻人们离开大城市自发聚集到乡间,过上了一种远离工业文明的生活。

©️[逍遥骑士]

那些年轻人光着脚丫在田间自己播种,头上发间戴着花,四、五十个男男女女混居在一个大的木屋房间,同餐共宿,共同养育小孩。

他们会在饭前一起祈祷,“感谢食物,让我们能共同分享”。会在饭后,将自己扮成埃及艳后,扮成耶稣,扮成凯撒,在舞台作哑剧表演。

公社生活自然清贫,但也简单,自由而纯粹,有一种满心赤忱和心无芥蒂单纯的快乐在。

©️[逍遥骑士]

一如里面有段对话,看到嬉皮士们在荒地上播种,一个人说“这里只有沙子,他们什么也种不出来”,丹尼斯·霍珀四处看了看,坚定地说“他们会成功的”。

你相信,他们就会成功,会种出粮食,会种出快乐。

小说家劳伦·格罗夫有一本书,叫做《世外桃源》,同样以此时期的嬉皮公社为原型,讲述了一场横跨数十年的乌托邦社会实验。

“永恒之光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在每一寸土地上。这块石,这方冰,这棵树,这只鸟,一切都值得我们善意相待。”

书里这样写道。

70年代初的纽约州西部,一群身份各异的嬉皮士们(摇滚乐手、流浪汉、裸体主义者等等)风尘仆仆地奔赴至此,汇聚在乡间一座废弃了的大宅子里。

©️60年代的公社生活

这片土地、这些建筑,从此被视为来自宇宙的爱的礼物,这里成了桃源屋。

他们给自己的公社取名叫做“阿卡迪亚”,意为“亦有我在”。公社里有着明确的加入和生活准则:平等、爱与劳作。

所有承诺劳作的人都被欢迎加入,所有的规矩都由大家共同商议定下,财产共有,集体劳作,田园牧歌,素食主义,开放式性关系......

嬉皮们在乡间建立起了独属于自己的一隅“世外桃源”,他们过上了一种纯粹而诚信的集体生活。

©️美丽的公社生活

到1960年代末,公社生活已经成为嬉皮士文化当中最为盛行的新潮流。 《数字乌托邦》里记载,在1965年以前的两个世纪里,美国社会一共只建立了500到700个公社,而在1965年到1972年的短短7年时间里,数千个、数万个公社就此建立起来。

每个嬉皮公社也都不尽相同,它们有的包含一些虔诚的宗教社团元素,有的只是单纯的世俗社团;

有些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社团,有的则并不排斥资本主义运作,他们会开办自己的企业,或出售一些诸如摇滚专辑之类的商品。

这里没有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模式,每个嬉皮公社,几乎都随着时间和人群的不同,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文化、规则和个性。

02

美国最早的嬉皮公社可能要追溯到1965年的落城群居村(Drop City)。

落城一直运营到了70年代初,几年前,来自堪萨斯大学的四位年轻艺术家为了创作现场艺术和社会实验,在科罗拉多州东南部迅速建立起了第一个嬉皮公社。

不过,它要到1967年之后,才真正为人所知。

©️“爱之夏”聚会

1967年发生了什么呢?在旧金山海特-阿什伯利社区(Haight-Ashbury)的“爱之夏”(Summer of Love)。 60年代初,这里被称作“嬉皮士的首都”。

那年1月份,嬉皮士们集聚旧金山,举行了他们的第一次集会,这就是著名的“人类大聚会”(Human Be-In),后来也被认为是“爱之夏”的序幕。

就是在这次活动,LSD的著名推广者、前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蒂莫西·莱利提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

“Turn on, tune in, drop out! ” 所谓“审视内心,关注社会,退出世俗。”

©️“人类大聚会”

这句口号也成为整个嬉皮士运动的注脚。

Hippie,Hip本义是说人的髋部,后来被指代瘾君子,在“垮掉派”的语境里,Hip常常说那些走在流行风潮最前端的人,师从“垮掉派”的嬉皮们,在整个60年代,成为“反叛一代”的代名词。

他们反对越南战争,反对消费主义,反对性保守,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他们反抗资本主义,批评政府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反抗守旧的生活方式,支持女权和环保主义,反抗旧的习俗和政治。

这一代年轻人,用逃离城市和自我放逐的姿态和方式,将追求“自我”和“自由”深深铭刻,掀起了一场“生活革命”。

有趣的是,马尔库塞曾在《单向度的人》里预言过,会发给革命的人应该是那些流浪者和社会边缘人。

而事实上,嬉皮这一代的中坚反而是那些来自中产的孩子们,他们经受过良好的教育,亦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却选择从稳妥的家庭、学校,稳妥的人生中悉数逃离。

©️“爱之夏”聚会

1967年的夏天,大家不辞而别,离开家乡,搭上一辆辆大巴旅游车来到旧金山,头戴鲜花,作为暗号,在海特-阿什伯利社区迎接属于他们的“爱之夏”。

海特区的中心是一个名叫“挖掘者”(The Diggers)的组织团体,名字来源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那群英国佬或许是最早过上按需分配公社生活的人群之一。

“挖掘者”们继承了这种乌托邦理想,他们会在海特区的草坪上为嬉皮们免费分发食物,提供生活必需品,不求物质回报,只重精神提升。

©️“爱之夏”聚会

但过于理想主义的“爱之夏”很快就夭折了。

随着运动的壮大,特别是毒品、性自由等一些元素的吸引,各类怀着复杂理念的人们迅速涌入海特区,这里开始变得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类冲突事件频发。

而又随着后续经济问题的爆发,商店关门大吉,大街上堆满了垃圾没人清理,旧金山迅速变成了一个贫民窟。

“爱之夏”失败了。但嬉皮们并没放弃希望。

海特区并不是结束,反而成为一个开始,落城这样的嬉皮公社被人发现,数目庞大的群居村落开始出现,从旧金山一路到洛杉矶、纽约东村,再到遍及全国。

©️美国第一个嬉皮公社落城群居村

吸取了海特区的教训,后续的群居村在组织过程大多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彼此认同,共同劳作、人人平等、关怀友爱成为共识。

“生活在美国,但我们不属于美国”。美国的群居村活动一直持续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才逐渐衰落。

©️哥本哈根的“自由村”,被称作最后一个乌托邦

而这场嬉皮公社热潮也迅速蔓延到了欧洲,欧洲青年们对此极富热情,群居村很快建立起来。

在德国,这样的群居村达到了11万个,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市郊,存在着一个北欧最大的“自由村”,直到现在都还在运营。

03

一群彼此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像一家人一样共同居住,相亲相爱,彼此支持和分享。

这种类似大同世界的构想,自从1516年英国社会思想家托马斯·莫尔写出《乌托邦》以后,就是人类不断探索的一种美好愿景。

公社,恰如一种微缩型的公有制社会理想。

有人说,60年代的嬉皮公社,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等人的公社实践其实并无本质不同。

其实早在19世纪,北美地区就有了诸多公社实验。

©️当年的欧奈达公社

存活不到3年就失败了的新和谐公社、布鲁克农庄,埃丁·巴卢的希望谷,以及摩门教、震颤派公社等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要属至善派的欧奈达公社。

欧奈达(Oneida)来自印第安部落名,可能有取其共同生活之意。由约翰·诺伊斯一手创建,存续了33年之久(1848-1881)。

诺伊斯是欧文思想的推崇者,早年就致力于宣扬他的“圣经共产主义”,后来建立起欧奈达公社,这里更成为他思想的实践圣地。

©️公社虽然失败了,但欧奈达后来作为银器制作公司一直存续到现在

在欧奈达,财产共有,人人平等,共同劳动。业务范围包括做水果、蔬菜罐头,银器制作等等,几年之后,便很快实现收支平衡,30年间,成员最多时达到306人。

19世纪中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伴随着当时不平等、贫富分化等严重社会问题而出现的。公社,成了当时人们给出的一种理想解决方案。

这一层理想愿景,在60年代的嬉皮公社那里,同样如此。

当然,大部分的公社实践,可能都会在后期因为经济状况、分工问题等等而日益分化,最终无奈走向失败。

更糟的情况,是公社有可能孕育出新的恶行。比如60年代著名的邪教头子和连环杀手查尔斯·曼森,就很擅长利用公社形式的“爱与毒品”给手下成员洗脑。

©️[仲夏夜惊魂]

或是就像[仲夏夜惊魂]里,群居公社的单纯美好愿景褪去,背后却是有着奇怪逻辑与诡异信仰的邪教群体。

乌托邦之所以为乌托邦,便注定了理想与实践之间永远隔着山海。

但无论怎样,这种颇有些异类的“反主流家庭”式探索,永远值得人欣喜与赞美。

[仲夏夜惊魂]自然也有一个“反家庭”的主题在,从女主角一开场即宣告传统家庭形式的瓦解,到最后结尾在公社里收获认同和另一种人生。

公社掀起的生活革命是从心灵到身体的,你可以讲,它是一种对生活的私密反抗。

©️国内也有相类似尝试,比如北京的706青年空间

无需血缘纽带的人与人联结,身份共享与融合,反工业而回归自然,在被消费主义浪潮和资本主义陷阱包围的当下,公社形式更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对于那些租住在大城市,为了工资每日在市区和郊区间奔波的当代年轻人来说,公社可以是怀抱的理想主义。

它也可以是一种有可能的可选择未来。

-

作者/卷卷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