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巴黎:摄影师、文学家与城市的奇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夜巴黎伴奏夜巴黎 夜巴黎:摄影师、文学家与城市的奇遇

夜巴黎:摄影师、文学家与城市的奇遇

2024-07-11 02:1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有些人不是为了必须而生活在夜晚中的,而是为了夜而活着的。”70年前的夜巴黎,让初到此处的摄影师布拉塞(Brassai)的职业生涯由此焕发光彩。小酒馆里浑身缀满了假珠宝的胖女人,成排供嫖客挑选的裸女,分着同一套西服的同性恋者,立于街头拉客的下等流莺,流氓互殴的某个街角……目睹那些在欲望挣扎中的芸芸众生,夜巴黎的颓废、纵欲、暴力在布拉塞的镜头下一览无余。

  昨天下午,“夜幕下的巴黎———布拉塞,1933———蓬皮杜艺术中心馆藏摄影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共展出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的97件布拉塞摄影作品。之前,这些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和广东美术馆展出时也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瞩目。早报记者专访了携作品而来的蓬皮杜艺术中心摄影收藏部主任阿兰·萨雅克。

  生活方式———波希米亚

  1932年,26岁的布拉塞从家乡匈牙利来到巴黎,当上了一名记者,兼职写作与摄影。布拉塞与毕加索、达利等一众后来也成为大师的艺术青年混得极好,过着波希米亚式的生活。阿兰告诉记者,布拉塞和作家亨利·米勒同住一处,后者的小说《北回归线》以大胆而露骨的性描写为主流社会所不齿,但这部小说却生动再现了当时布拉塞的基本生活方式。1933年,摄影集《夜之巴黎》诞生,震惊全法国,因为他几乎拍尽了巴黎夜生活的所有面貌,初版6000部一销而空。从此,布拉塞这个名字成为夜巴黎的代名词。

  “布拉塞镜头下的巴黎有很多文学色彩,是摄影师想象和创造出的巴黎,这是一场摄影家+文学家+城市的奇遇,镜头中曾经存在过的巴黎场景现在已无法复制。就像那个经常成为同性恋聚集地的街头公共厕所在夜色中闪着耀目的光芒,如今早已消失。”阿兰·萨雅克如此评价,据他介绍,这次来沪展出的只是蓬皮杜所藏的布拉塞拍摄的45000胶片中极小的一部分。

  因为不添加人工照明,布拉塞坚持以现场光线为光源,用长时间曝光来逼真地传达现场气氛,其酝酿出的夜间气氛的特点之一是高光部分与暗部之间的强烈反差,这使得布拉塞照片上的夜更富于戏剧性,具有一种超现实意味,“但布拉塞始终坚持与超现实主义划清界限,他认为自己营造出的是怀旧的、略带伤感的气氛,在影像中试图留住稍纵即逝的瞬间。”阿兰·萨雅克说。

  “我所追求的是以平凡和常规的方式来作一些朴实而惊人的事实,从稍纵即逝中展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画面。”布拉塞写道。

  曝光时间———燃尽一支烟

  布拉塞著名的作品《宝贝姑娘》中那位手指戴满戒指,头顶奢华礼帽的发胖的老妇人形象深入到了文学戏剧领域,在很多文学和戏剧作品中都能觅到她的影子,此类边缘人物正是布拉塞的一大拍摄主题,但当时的摄影技术所限,摄于黑夜的曝光时间更长,根据阿兰的介绍,当时夜间摄影的曝光时间分两种,“一种是抽完一支烟的时间,另一种需要抽完一支更粗的烟”。因此对人物和场景摄影来说,这些看似自然发生般流畅的一幕,其实都是布拉塞请人摆姿势创造出的影像,且场景里的男人基本都由布拉塞的助手担纲出演,但是,布拉塞生前从不愿意承认“摆拍”的实际行为,“他强调,自己是从窗户口拍到的那些女人和男人。”阿兰指着一幅作品说。

  巴黎因为夜而改头换面,“布拉塞选择黑夜是因为在夜的遮掩下一切都显得神秘,不为人知。但现在的巴黎之夜因为光线太多而不再宁静,一切没有了遮掩便丧失了意义。今天的白炽光太丑陋,所以目前的巴黎城区改造也在尝试重新使用煤气灯。”阿兰说。

  蓬皮杜看好中国当代艺术摄影

  阿兰·萨雅克自1972年法国蓬皮杜国家文化艺术中心创立伊始就着手组建蓬皮杜摄影收藏部,着重收藏20世纪的摄影作品。阿兰强调,蓬皮杜摄影收藏对中国的当代艺术摄影非常感兴趣,自1989年开始收藏中国摄影家的作品,慕辰成为首位进入蓬皮杜摄影收藏的中国摄影家。但对于目前究竟有哪些中国摄影家已经进入了蓬皮杜的收藏,或者进入了其收藏计划,阿兰表示不便透露,“因为收藏的艺术家都健在,所以我们一般选择摄影作品通常是与艺术家直接接触或者与其代理画廊接洽。现在蓬皮杜进行的长期展览中,总会出现一到两位中国艺术家的身影。”阿兰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