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外国翻译家及其简介 许钧

许钧

#许钧|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许钧

基本简介

1954年生,浙江龙游人, 现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上海大学顾问教授,曾任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法语组副组长,国际翻译家联盟科学文献委员会委员,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江苏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并担任 META、BABEL、 《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译林》、《南京大学学报》等国内外10余种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或通讯编委,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优秀专家特殊津贴,已发表法语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160余篇,著作7部,翻译出版法国文学与社科名著30 余部,主编和合作主编《法国中篇名作精品丛书》(漓江出版社)、《现代性研究译丛》(商务印书馆)、《夏多布里盎作品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丛书》、《巴别塔文丛》(湖北教育出版社)、《杜拉斯文集》(春风文艺出版社)和《法兰西书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大型丛书或文集,1993年1998年两度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奖译金”,1999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其译著《追忆似水年华》(卷四)、《名士风流》、《邦斯舅舅》、《中国之欧洲》(上、下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及著作《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翻译论》》、《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等作品,先后十余次获国家或省级优秀成果奖。1999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金质教育勋章”(Officier dans l’ordre fran?ais des Palmes accadémiques), 2008年和2010年两度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研究方向:法国文学;翻译研究

出版著作

专著与编著 1、《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译林出版社1992年12月 2、《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月 3、《译学论集》(与张柏然主编)译林出版社1997年6月 4、《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研究》(与袁筱一合著)南京大学出版1998年5月 5、《翻译思考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6、《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谈录》译林出版社2001年 7、《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与张柏然主编)商务印书馆,2001年 8、《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9、《翻译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 10、《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与王克非主编)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出版社 1999年3月 11、《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教育部推荐研究生教学用书)许钧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12.《译道寻踪》 文心出版社  2005年12月 译丛与文丛主编 1、《法国中篇名作精品丛书》(主编,共20种,已出6种)漓江出版社1996年4月 2、《杜拉斯文集》(十六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 3、《现代性研究译丛》(与周宪合作,30种,)商务印书馆,2000年 4、《文化与传播译丛》(与周宪合作,20种,)商务印书馆,2000年 5、《夏多布里昂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 6、《知识分子译丛》(与与周宪合作,8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003年 7、〈终结者译丛〉(与周宪合作,8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003年 8、《法兰西书库》(60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04年 9、《日常生活译丛》(30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共四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11、《巴别塔文丛》(12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法语阅读理解书系》(8卷,与刘成富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004年 13、《雅卡尔科学人文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14.《西方文明进程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 译著 1.《永别了,病妈妈》 (主译) [法] 古隆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 2.《沙漠的女儿》 (主译) [法] 勒克莱齐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版 3.《秘密军谋杀戴高乐》(主译)[法] 德拉儒,北京群众出版社1984年9月版 4.《安娜·玛丽》(主译)[法] 博达尔,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 5.《最后的季节》(合译)[法] 克朗西耶,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6版 6.《潜影》[法] 夏布莱,军事译文出版社1986年1月版 7.《拿破仑外传》(合译)[法] 奥布里,军事译文出版社1987年3月版 8.《法律社会学》[法] 布莱尔,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版 9.《莫斯科人》(主译)[法] 特鲁瓦亚,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11月版 10.《月神园》[法] 特丽奥莱,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3月版 11.《反间谋战》(合译)[法] 诺尔,北京群众出版社1988年5月版 12.《追忆似水年华》(卷四)(合译)[法] 普鲁斯特,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版 13.《名士风流》[法] 波伏瓦,漓江出版社1991年11月版(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之一) 14.《白杨谷》法国52集电视连续剧,1990年江苏电视台 15.《翻译的理论问题》(选译)[法] 乔治·穆南,载《语言与翻译》1991年第1、2、3期 16.《诉讼笔录》[法]勒克莱齐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4月(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之一) 17.《荒唐的游戏》(主译)[法] 罗杰·瓦扬,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4月(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之一) 18.《中国之欧洲》(上卷)(主译)[法] 艾田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19.《约翰·地狱》[法] 德古安,漓江出版社1992年10月(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之一) 20.《中国之欧洲》(下卷)(主译)[法] 艾田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法国外交部资助项目) 21.《桤木王》[法] 米歇尔·图尔尼埃,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2.《战争》(校)[法] 勒克莱齐奥,译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3.《邦斯舅舅》 [法] 巴尔扎克,译林出版社1995年4 月 24.《安娜·玛丽》(修订版)[法]博达尔,译林出版社1998年8月 25.《海上劳工》[法]雨果,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26.《诉讼笔录》(修订版)[法]勒克莱齐奥,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11月 27.《贝姨》[法]巴尔扎克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2月 28.《名士风流》(修订版)中国书籍出版社2000年5月 29.《桤木王》(修订版)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年4月 30.《关于电视》[法] 布尔迪厄 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31.《心心相诉》[法] 波尔·贡丝坦 周小珊译 许钧校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 32.《第一个人》[法] 加缪 袁莉 周小珊译 许钧校 译林出版社1999年 33.《左手的记忆》[法] 米歇尔·图尔尼埃 许钧译 台湾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3年6月 34.《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米兰·昆德拉 许钧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7月 35.《被遗忘的性》[法] 托尼·阿纳特勒拉刘伟 许钧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6月 36.《世界化的民主化进程》 [埃及] 布托-加利张晓明 许钧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 37.《失却家园的人》[法]托多洛夫(许钧 侯永胜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4年4月 38.《无知》[捷]米兰·昆德拉 许钧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8月 39.《现代性的五个悖论》[法] 安托瓦纳·贡巴尼翁  许钧 译  2005年11月

发表论文

代表性论文 1.对《法语中近年常见的新语法现象》一文的意见 《外语教学与研究》1979年4 期 2.词义理解与运用 《教学研究》1982年4期 3.法语动词虚拟式现状及用途缩小原因分析 《教学研究》1983年第1期 4.略论当代法语发展趋势 《外国语》1984年5期 5.法语民俗语的创新与理解 《外国语文》1985年3期 6.论法语名词结构的语法特征与功能 《法国研究》1985年3期 7.论基础法语教学 《南外学报》1985年第1期 8.论风格再现 《南外学报》1986年2期 9.法语偏离手段的运用原则与文体价值 《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版1986年4期                   10.蕴涵义的理解与翻译 《外国语文》1987年1期 11.简论不同语言符号系统的转换基础 《南京大学研究生学报》1987年第2期 12.试论诗歌翻译的层次 《南外学报》1987年第3期 13.论翻译的层次 《中国翻译》1987年第5期 14.论乔治·穆南的翻译观 《语言与翻译》1988年第1期 15.论文学形象与形式审美价值的再创造  法国《翻译论坛》1988年第4期 16.《红与黑》汉译谩评 《外国语文》1988年第4期 17.翻译层次论 《现代外语》1989年第3期 18.论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 《中国翻译》1989年第6期 19.自然传神 刻意求工——《追忆似水年华》卷一汉译本简评 《外国语文》1990年第1期                 20.普鲁斯特在中国  法国《世界报》1990年1月20日二版 21.神秘的普鲁斯特与好奇的中国人  法国《文学半月刊》1990年2月16-28日 23.《追忆似水年华》卷四翻译札记 《外语研究》1991年第1期 24.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歌德对翻译的思考及论述 《中国翻译》1991年第4期 25.法国文学在中国的又一座丰碑 《北京周报》1991年12 月16日 26.论普鲁斯特隐喻的再现 《国际译联通讯》1992年第4期 27.关于文学翻译批评的思考 《中国翻译》1992年第4期 28.句子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长句的处理 《外语研究》1993年第1 期 29.形象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隐喻的再现 《外国语文》1993年第1 期 30.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原则与方法 《语言与翻译》1993年第1期 31.风格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风格的传达 《中国翻译》1993年第3 期 32.一曲“幸福”的哀歌——评鲁瓦的《转手的幸福》 《加拿大文学论文集》译林出版社1993年5月 33.论文学翻译的审美层次  国际译协第13届代表大会暨国际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伦敦,尚佩龙出版社,1993年8月 34.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研究现状浅析  《中国翻译》1994年第3 期 35.重复·超越——文学名著复译现象剖析 《中国翻译》1994年第3期 36.思维·语言·翻译》《语言与翻译》1994年第3期 37.《战争》译序  译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38.《法国之欧洲》译后记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39.《邦斯舅舅》译序  译林出版社1995年4月 40.是复译还是抄译——评海南版《红与黑》 《出版广角》1995年第3期 41.关于《红与黑》中译本的对话  许钧 赵瑞蕻,《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4月1 日   42.《红与黑》汉译读者意见征询  许钧设计,《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4月29日 43.就《红与黑》汉译致许渊冲信 《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5月6日 44.给文学翻译一个方向  许钧 袁筱一,《文艺报》1995年5月20日 45.为了共同的事业——《红与黑》汉译读者意见综述  许钧 袁筱一,《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7月1日 46.重在交流 旨在沟通——“文化交流中的文学翻译”研讨会观点综述  《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6月24日 47.是否还有个度的问题——评罗新璋《红与黑》 《中国翻译》1995年第4 期 48.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思考 《中国翻译》1995年第5期 49.文学翻译应该追求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 《出版广角》1995年第5期 50.翻译诗学 辨(上、下) 袁筱一 许钧,《外语研究》1995年第3、4期 51.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红与黑》人地名的翻译 《外语与翻译》1995年第3期 52.章法研究与法语教学及其它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4期 53.社会,语言及其它 《读书》1995年第12期 54.文字·文学·文化——关于“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 《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55.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与R.阿埃瑟朗教授谈翻译研究 《中国翻译》1996年1期 56.《红与黑》风格的鉴识与再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57.“借尸还魂”与形象变异——《红与黑》两中译本中德·瑞那夫人形象比较 《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1期 58.译者、读者与阅读空间 《外国语》1996年第1期 59.从翻译的层次看词的翻译——还是译为“小城”为宜 《外语研究》1996年第2期 60.“化”与“讹”——读许渊冲译《红与黑》有感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年第2期 61.中港台译名混乱 “信、达、雅”是否过时——刘靖之三十年经验谈翻译 《香港星岛日报》1996年7月6日 62.译事、译技、译德——读郁达夫谈翻译的文字有感 《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7月6日 63.翻译不可能有定本 《博览群书》1996年第8期 64.余光中的“ 的 的不休”说 《博览群书》1996年第9期 65.翻译的哲学与宗教观 《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10月5日 66.切磋译技 交流译论——1996香港“翻译学术会议”观点综述 《中国翻译》1996年第4期 67.译者的追求与读者的审美期待及其它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 68.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1 期 69.怎一个“信”字了得 《译林》1997年第1期 70.社会、语言及其它——读海峡彼岸的《红与黑》 《现代外语》1997年第1 期 71.近年国内立项的翻译研究课题评述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72.译者的“客观性” 《出版广角》1997年第1期 73.中国翻译研究 《出版广角》1997年第2 期 74.关于翻译理论研究的几点看法 《中国翻译》1997年第3 期 75.“不忠的美人”辨析 《译林》1997年第4 期 76.当代法国翻译理论评介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 期 77.溶生命之美于再创作之中 《出版广角》1997年第4期 78.译普鲁斯特难,译蒙田更难 《书与人》1997年第4期 79.法国的文学翻译面面观 《文艺报》1997年5月20日 80.翻译是有限度的 《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3月8日 81.文学翻译的“束缚”和“自由” 《光明日报》1997年11月11日 82.一项真正的基础工程 《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2月14日 83.历史会给予肯定 《出版广角》1998年第2期 84.谈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许钧等)《译林》1998年第1期 85.翻译的得与失(方平  许钧)《译林》1998年第2期 86.翻译:“美化之艺术”(许渊冲  许钧)《译林》1998年第3期 87.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  许钧) 《译林》1998年第4期 88.翻译也要出精品(叶君健  许钧) 《译林》1998年第5期 89.形神皆备:诗歌翻译的一种追求(江枫  许钧) 1998年第6期 90.语言学与翻译——乔治·穆南论翻译的理论问题(上) 《 外语研究》1998年第1期 91.语言学与翻译——乔治·穆南论翻译的理论问题(下) 《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 92.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翻译》1998年第2期 93.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中国翻译》1998年第1期 94.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95.评《翻译、改编与多语种出版物》 《国际翻译家联盟通讯》1996年第2期 96.翻译这门学问或艺术创造是没有止境的(萧乾 文洁若 许钧)《译林》1999年第1 期 97.翻译与创作(赵瑞蕻  杨苡 许钧)《译林》1999年第2期 98.自设藩蓠,循迹而行(郭宏安 许钧)《译林》1999年第3期 99.“信达雅”与“真善美”(屠岸 许钧)《译林》1999年第4期 100.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翻译(草婴 许钧)《译林》1999年第5期 101.尽可能多地保持原作艺术风貌(吕同六 许钧)《译林》1999年第6期 102.对翻译的历史思考《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第3期 103.关于加强翻译学科建设的几点看法《上海科技翻译》1999年第4期 104.文学翻译基本问题思考《Meta》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1999年第1期 105.《红与黑》汉译与文学翻译批评《香港语言学人》1999年第4期 106.思考应该是自由、闪光、多彩的——《翻译思考录》代前言《中国翻译》1999年第2期 107.关于文学翻译基本问题研究的设想《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第5期 108.要把翻译当作基础文化工程来抓《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8月7日    《新华文摘》1999年11月全文摘登 109.外国传记文学的翻译与出版面临“死胡同”(许钧 宋学智)《中国翻译》2000年第1期 110.翻译,再现原作的再创造(李芒 许钧)《译林》2000年第1期 111.译者应该有多种“套路”(李文俊 许钧)《译林》2000年第2期 112.漫谈文学翻译主体(杨武能 许钧)《译林》2000年第3期 113.语言与翻译(陈原 许钧)《译林》2000年第4期 114.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许钧)《外语研究》2000年第2期 115.拉美文学的介绍与翻译(林一安 许钧)《译林》2000年第5期 116.20世纪法国文学的翻译与出版(上)(许钧)《出版广角》2000年第9期 117.20世纪法国文学的翻译与出版(下)(许钧)《出版广角》2000年第10期 118.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许钧)《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9月30日 119.对神话的批判(许钧)《中华读书报》2000年10月11日 120.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 (许钧)《译林》2000年第6期 121.《翻译学》序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122.《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序  译林出版社2000年11月 123.“橙红色的梦魂啊,会年年放歌!”——读赵瑞蕻《离乱弦歌旧游》  雨花2000年第11期 124.从高校外语专业博士点建设看翻译学科的发展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3期 125.切实加强译学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 《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126.译学探索的忠实记录和理性总结 《中国翻译》2001年第2期 127.文学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  《中国翻译》2001年第6期 128.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  《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3期 129.再现原作的风格应成为翻译家的自觉追求 《文艺报》2001年7月24日 130.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特点  《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第2期 131.《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序 《上海科技翻译》2001年第1期                 132.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133.论翻译之选择 《外国语》2002年第1期 134.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 《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35.拓展国际学校交流途径,促进研究生培养工作  《中国翻译》2002年第1期 136.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  《中国翻译》2002年第3期 137.翻译的挑战  《光明日报》2002年1月10日 138.世界心灵交流 《光明日报》2002年3月28日 139.从全译到变译——“变译理论”与翻译观念的革新  《光明日报》2002年7月18日 140.“遭遇”莎士比亚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0日3 141.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4期 142.“形”与“神”辨 《外国语》2003年第2期 143.“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 《中国翻译》2003年第1期 144.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14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翻译谈 《译林》2003年第3期 146.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 《外语界》2003年第4期 147.简论杜拉斯作品在中国的译介、研究与接受  《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 148.从文化观看文学翻译的指导原则   《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49.复译是一种文化积累 《文汇报》2003年7月9日 150.不再背叛昆德拉 《新闻晨报》2003年7月6日 151.简论理解和阐释的空间与限度 《外国语》2004年第1期 152.翻译价值简论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1期 153.“异”与“同”辨——翻译的文化观照 (许钧 高方)《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154. 翻译的文化社会学观(俞佳乐 许钧)《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 155.翻译动机、翻译观念与翻译活动  《外语研究》2004年第1期 156.翻译学科建设任重道远《中国翻译》2004年第3期 157.法国荒诞派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研究(宋学智 许钧)《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58.魂归布拉格——读昆德拉的《无知》《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7月16日 159.法国荒诞派戏剧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宋学智 许钧)《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60.法国存在主义在我国新时期之前的存在轨迹(宋学智 许钧)《外语教学》2004年第5期 161.流亡之魂与知识分子的良知——读《失却家园的人》《跨文化对话》2004年总15期 162.中国文化:不可抵挡的力量——毕基埃先生谈中国文学在法国的评介《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27日 163.音意兼译——外来词汉译的最佳途径(胡清平 许钧) BABEL 2003年49卷第4期 164.一部具有探索精神的译学新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评析(刘云虹 许钧)《中国翻译》2004年第6期 165.流亡之梦与回归之幻——论昆德拉的新作《无知》  许钧  《外国文学评论》 2004年第4期 166.解读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读郁白著《悲秋:古诗论情》许钧《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2月3日 167.《文化多样性与翻译的使命》  许钧  《中国翻译》 2005年第1期 168.法国“新小说”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宋学智 许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169.关键在于为翻译正确定位  许钧  《光明日报》2005年3月21日 170.观察历史真实的“碎片”——“西方文明进程”译丛序  许钧《大公报》 2005年4月16日;《文汇读书周报》4月22日 171.“译”与“作”交融的翻译家  许钧  《中华读书报》2005年5月11日 172.揭开“公共舞台”后的真实世界  许钧 《中华读书报》2005年5月11日 173.关注公共舞台后的私人空间——简说两套丛书中的“新历史观” 许钧  《文汇报》2005年6月4日 174.《粗糙、失误还是缺乏警觉》许钧《文汇报》2005年6月11日 175.《恶之间:人性与魔性的交织与倒错——〈桤木王〉评析》 许钧  《外国文学评论》 2005年第3期 176.《翻译的批评的缺席》 许钧 《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9期 177.《品味文学翻译——读〈昂代斯玛先生的午后〉有感》  许 钧《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9月30日 178.《语言总在找寻唯一》 许钧 罗望子《青春》2005年第4期 179.促进大众对翻译的关注、思考与理解——《翻译》简介  许钧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180.《文学翻译的经验与理论升华 》  许 钧 刘和平  META   Volume 49 No 4

获奖情况

获奖情况: 1.参加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卷四)获中国首届外国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1992年) 2.参加翻译的《追忆似水年华》获江苏省第二届文学艺术大奖(1992年7月) 3.《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获江苏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 4.《文学翻译批评研究》获江苏省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年) 5.《普鲁斯特隐喻的再现》获江苏省首届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4年) 6.《中国之欧洲》(上、下卷)获中南五省(区)第十七次优秀社科读物优秀图书奖(1995年) 7.《中国之欧洲》获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1995年) 8.《论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度》获全国首届青年翻译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1989年) 9.获南京大学第四届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1996年) 10、获“樱松奖”特别奖(1995年) 11、获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尊师重教联合会1996年度优秀研究生导师奖 12、获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江隆奖管金一等奖(1995年) 13、获南京大学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奖(1995、1996、1997年) 14、获南京大学奖教金二等奖(1998年) 15、先后二次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奖译金”(1993、1998年) 16、参加编撰的《中国翻译辞典》获中国图书奖(1998年) 17、获南京大学校长特别奖(1999年) 18、获法国教育、科学、技术部部长签发的“法兰西金棕榈教育勋章”(1999年) 19.《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研究》获江苏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 20.参加翻译的《雨果文集》获中国第五届外国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2000年)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0) 21.主编的《杜拉斯文集》获中国第五届外国文学优秀图书一等奖(2000年) 22.《要把翻译事业当作一项文化基础工程来抓》获江苏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 22.《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许钧等著  获江苏省第六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获第六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三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办2003年9月) 23.《巴别塔文丛》许钧 唐瑾主编 第六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主办2003年9月) 24.《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共鸣与视界融合》许钧 获“宋淇翻译研究论文纪念奖”(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2003年5月) 25..《当代法国翻译理论》入选教育部2002——2003年度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 26.获“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2001年) 27.《翻译的挑战》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01—2003年国家、省社科基金优秀研究成果奖励。(2004) 2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第五届南京市文学艺术奖金奖(2005年)和第五届金陵文学奖荣誉奖(2004年) 29.《文化多样性与翻译》一文获中共中央编译局和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等单位联合颁发的“第四届全国中译外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2004年) 30.被香港翻译学会授予荣誉会士衔(2005年9月3日) 31.获“南京大学优秀工作者”称号(2005) 31.《翻译论》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 32.被授予南京大学校级“教学名师”(2006)

科研项目

1.《文学翻译基本问题研究》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博士点重点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96JBZ750、47—99008  批准经费3万元 2.《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  项目批准号教人司[1999]5号  批准经费3万元 3.《法国文化研究》法国外交部  经费2万法郎 (25675元)  校财务项目代号0106H022 4.《20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研究》横向项目  经费3万元    校财务项目代号0106H021 5.《浪漫主义与夏多布里布盎研究》横向项目  经费3万元  2000年6月完成  校财务项目代号013H013 6.《翻译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重点项目(K2—004;2001-2003; 2万元) 7.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与接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博士点基(项目批准号01JB750.47-99006  4.40万元) 8.《建设新世纪外语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 万元) 9.《法兰西书库》中法合作项目(出版补贴 15 万法郎) 10.《傅雷翻译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批号06byy008, 批准经费7万元)

任职情况

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的。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其影响也日渐扩大。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要走的路程还很远,而且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外国主要语种的翻译分布不平衡,英文翻译明显偏少;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有限,翻译质量尚需提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与加快,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国人的认同。近年来,中国文学界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走出去”的相关课题,并采取积极的姿态,设法助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翻译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文学的译介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因此,与中国文学译介相关的议题被一再提起。中国文学在国外的译介状况如何?译介中存在什么问题?遇到了何种障碍?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      应该说,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翻译研究界在译介研究领域不断开拓探索之路,从早期对中国文化经典和文学经典在国外的译介和传播的研究,慢慢地把投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以法译为例,据统计,截止2006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法译本包括复译本在内约145部,其中有短篇小说集、诗歌选集、散文集等,但占绝大多数的是长篇小说,得到译介的作家包括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茅盾、丁玲、张爱玲、林语堂等人。这样的译介规模可以说在西方国家中是不多见的,不过和中国现代文学自身的丰富性相比,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译介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比较有限的。而在中国当代文学方面,据杭零博士统计,1980年至2009年期间,法国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译本有三百部左右,其中包括复译本多种,体裁以小说为主,同时也涉及诗歌、戏剧、散文;从地域上看以大陆作家为主,也涉及港台作家和海外华人作家。      除了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的研究之外,我们了解到,近年来,有关中国文学在国外的译介的总体研究、国别研究和作家研究开始逐渐列入各级的社科基金项目。据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理论处李朝全统计,中国当代文学迄今有1000余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外国。对外译介的作品当中有一部分是由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譬如,国家外文局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社等组织实施多年的“熊猫丛书”,陆续翻译出版了一大批当代文学作品。“新时期以来,外国有一批翻译家、汉学家、评论家、学者等对中国当代文学——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文作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陆续翻译介绍了大量的作品。仅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英、法、德、荷、意、西等欧洲语种和日语的中国当代文学外译图书即在870种以上,作品被译介成西方文字的中国当代作家在230位以上。”在过去一个时期,国内有关机构对中国文学在国外的译介情况缺乏全面跟踪,应该说搜集的资料并不全,比如俄语译介中国文学的情况有疏忽。但李朝全的统计大致能反映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基本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一千多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本中,有不小的一部分属于复译本,有同一部作品在同一个语种中的复译,也有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语种的翻译。 中国文学走出去存在哪些障碍?      如果仅仅从数量上看,近千种的译作也许不算多,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最为重要的一点: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紧密相连的。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步伐明显加快,其影响也日渐扩大。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译介要走的路程还很远,而且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是文学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中外文学互动不足。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国文学的译介特别重视,大量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译介成中文。从数量上看,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译出虽也呈增长趋势,尤其是最近几年,数量增长加快,但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文学在中国译介的数量相比,明显不平衡。就法国当代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而言,根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十年来译介的作品达千种之多,是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译介作品数量的近四倍。在中国图书出版界,多年来为改变中外图书译入与译出的失衡问题,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1999年,中国图书的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5:1,到了2009年,这种失衡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比例为4:1。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实施,通过资助翻译费用鼓励外国出版结构翻译出版中国图书。该计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至2009年底,共与46个国家、246家出版机构签订了350项资助协议,涉及1910种图书。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资助项目中,文化类图书居多,文学类作品比例很少,文学类作品译入与译出失衡的状况一时还难以扭转。      二是外国主要语种的翻译分布不平衡。据李朝全所搜集到的870余种译作中,语种分布比较详细的情况如下:日文262种,法文244种,英文166种,德文56种,荷兰文30种,罗马尼亚文13种,瑞典文和意大利文各12种,西班牙文、丹麦文、韩文各11种,波兰文和匈牙利文各9种,葡萄牙文和捷克文各4种,俄文、挪威文和阿尔巴尼亚文各3种,克罗地亚文、斯拉夫文和马来文各2种,斯洛文尼亚文、土耳其文、乌克兰文和世界语各1种。以上统计并不完全,如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副教授、汉学家罗季奥诺夫介绍,1992-2009年间中国新时期小说散文在俄罗斯出版的单行本共20部。从语种分布看,中国当代文学有25种语言的翻译,应该说分布还是比较广的。但各语种之间明显不平衡,英文翻译明显偏少。译介品种前三位的语种为日文、法文和英文。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的译介占首位,这主要得益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而法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较多,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与法国的文化关系比较紧密,另一方面法国政府主张文化多样性,积极推动法兰西文学作品的外译,也鼓励外国文学作品在法国的翻译与出版。英语译介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之少,值得我们深思。英语世界范围广,人数多,而且有美国和英国这样的在当今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可数十年来,译成英语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却只有166种。即使在近年,中国文学在美国受忽视的状况也没有得到大的改善。美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不重视翻译,不重视外域的文化,影响了普通民众对翻译作品的接受。此外,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重扩张轻接受,也是美国很少输入外国图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中国当代文学译介和传播的渠道不畅,外国主流出版机构的参与度不高。近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译介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但如果我们仔细了解一下被翻译过去的图书的发行量及其产生的影响,我们不得不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国外主流出版机构少有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与推广。在不久前举行的“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上,许多汉学家都谈到了这一问题。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教授、汉学家蓝诗玲指出:“中国小说欲在英语出版中取得一席之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文学翻译很难引起广告资金充裕的大商业出版社的兴趣,中国文学作品往往由学术出版机构出版,这更加使得中国文学始终被归在学术化专业化的角落。当商业出版社最终出版翻译作品时,相对于英语原版以及其它语言翻译过来的作品来说,出版商用在监控文体质量的编辑力量是少之又少。”除了主流出版机构参与度不高之外,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市场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如在美国,中国文学的译本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能找到,但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也就是说主流的连锁书店,基本上不会出现。在美国,相当大部分美国大学出版社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也是这个情况,在商业市场是没有销路的。至于主流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和小说集,如莫言、苏童、王安忆、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虽然在主流的书店出售,但是它们与其他的所有的小说都放在一起,读者不知道要找莫言的作品,也不一定能注意到,因为经常没有东亚或中国文学的专柜。我们应该承认,在目前阶段,中国图书的对外推广,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市场因素考虑不多。就我们所了解,国外有一些小的出版机构,确实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与出版感兴趣,但由于资金有限,很难有大的或系统的翻译出版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出版资助,在发行渠道方面也很少开拓,长此以往,有可能会形成恶性循环:有资助就出版,出版了也少有市场,无法真正达到文学作品译介对中外文化交流应该起到的促进作用。就长远的发展和影响而言,市场因素是我国对外译介所必须考虑的。      四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有限,翻译质量尚需提高。从总体上来看,随着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崛起,中国文学受到了外国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促进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传播,但就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就中国文学而言,要想在国际文坛真正有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力,必须要有好的作品展现给世界。俄罗斯翻译家罗季奥诺夫认为,中国当代文学要在西方产生重要影响,必须注重两个因素,“即历史性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在俄罗斯成功传播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那种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当代中国文学对俄罗斯读者难以有大的吸引力,或者说它们要想在俄罗斯受欢迎,就必须在某些方面超越西方的文学传统。”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以下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中国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是国外主流社会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中,作品的非文学价值因素要大于其文学价值,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目前很难产生文学意义上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也损害了中国文学在国外的形象。二是翻译的质量还有待于提高。就我们了解,目前在对中国文学的译介中,转译比较普遍,对原著的精神与意蕴的忠实传达难以保证。三是在欧美一些国家,在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时,以适应读者为由,为商业利益所驱使,对原著不够尊重,删节和删改的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原著的完整性。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若干建议      那么,中国文学如何才能走向世界?我们认为,一是我们的文学界、翻译界和翻译研究界需要关注与文学交流和翻译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关注翻译活动在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应该探讨在新的历史时期内,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样性的大语境时,翻译活动在其中到底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采取何种策略?      二是向世界展示文学的中国,需要重视海外汉语的教育和发展。鉴于此,建议国内有关文学和图书推广机构与我国在国外大学设立的孔子学院加强合作,将汉语的教育与文学及文化的传播结合起来。同时,我国驻外的外交机构也要重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对外译介和传播工作。      三是文学走向世界,推广固然重要,但应加强对传播途径和方式的研究。学者夏仲翼认为:“不同体制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传播途径,既然是面对国外,就必须要非常清楚国外出版发行体制的惯行方法,要融入对方的社会,习惯他们的操作流程,例如经纪人、代理机构与出版系统之类。”      四是要采取切实的措施,建立作家与译者、经纪人或出版家之间稳定的关系,进行深入的交流,对翻译图书的选题、翻译策略和推广方式等各个环节加强沟通与研究。在目前阶段,要特别重视选择什么样的作品介绍给国外读者的问题。      五是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与文学研究和评论是分不开的。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国外著名大学的汉学系组织作家的作品研讨会,展开作家与评论家面对面的交流,深化对作品的认识与批评。对于国外汉学家们的一些观点,应该特别重视。对一些批评意见,要抱着积极的态度。      六是将文学翻译与政治、社会和经济各个方面紧密相连,而不仅仅看作是一项孤立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类活动,特别是文学与文化交流活动,加强作家与读者的接触,促进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和认识。      七是发挥外国翻译家的作用。我国的图书对外出版部门和作家,要注意与翻译家建立密切的联系,在关注译者的翻译动机、译者的文化立场和翻译水平的同时,也要重视他们在翻译中遇到的各个层面的困难,积极帮助解决。建议学习法国政府为推广法国文学与文化的做法,在国家有关管理部门或业务机构设立奖译金,帮助优秀的翻译家专心从事中国文学的翻译。同时不定期地组织不同语种翻译家之间的交流,交流翻译经验,相互学习与借鉴。      八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不仅仅是文本的翻译与出版的问题,还要关注新技术对于文学传播所起的特别作用,调动各种媒介手段,形成各种媒介的互动。如小说改编的电影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进程中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小说在域外的翻译、出版和传播。 (高方:南京大学副教授   许钧:南京大学教授)

学术经历

(1)1996.4.1--1996.4.5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国际翻译研讨会” (2)1996.8.25--1996.9.1赴日本庆应大学参加“国际法语教师代表大会” (3)1998.6.4--1998.6.9赴法国参加“翻译及其影响”研讨会 (4)1998.10.25--1998.12.25赴法国讲学访问 (5)1999.4.26--1999.5.5赴香港岭南学院访问 (6)2000.7.6--2000.7.26赴法国巴黎参加第十届“国际法语教师代表大会” (7)2002.12.3-2002.12.18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8)2002.11.3-2002.11.18赴法国访问巴黎第八大学和国际法语国家组织 (9)2003.12.3-2003.12.8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10)2004.5.8-2004.5.19 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法国巴黎第十二大学访问

业绩评价

国内外专家主要评价: 1.穆雷《理论与实践结合 忠实与创造并重——青年翻译家许钧给我们的启示》《中国翻译》1992年第五期 2.王克非《关于翻译批评的思考——兼谈〈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四期 3.晓风《文学翻译批评:对理论建构的期待——评许钧著〈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4年第二期 4.穆雷《让更多的人来关心文学翻译批评事业——评介〈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中国翻译》1994年第四期 5.王殿忠《翻译理论研究中创造性的拓展——评许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外语研究》1993年第四期 6.勿罔《如何评价文学翻译作品——读〈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外语与翻译》1994年第二期;《文学翻译批评学的雏形——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6月4日 7.李焰明《评许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法国研究》1993年第二期 8.刘锋《评许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国际翻译家联盟《巴比塔》1997年第一期 9.刘阳《中西文化交流的又一座桥梁——艾田蒲的〈中国之欧洲〉》〈当代外国文学〉1995年第四期 10.钱林森《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南京大学学报》1993第二期 11.袁明《答谢中国的一份厚礼——读艾田蒲著〈中国之欧洲〉》《光明日报》1995年8月24日 12.言聪《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读艾田蒲的〈中国之欧洲〉》《文汇读书周报》1995          年9月30 日 13.韩震《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读艾田蒲〈中国之欧洲〉》《博览群书》1995年第十二期 14.张国擎《流水不腐——读〈中国之欧洲〉》《随笔》1996年第一期 15.赵武平《走出象牙塔的评论》《中华读书报》1996年2月7日 16.袁筱一《给文学翻译一个方向——许钧教授访谈录》,《文艺报》1995年5月20日 17.文汇读书周报记者《来自文学翻译日的消息》《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10月19日 18、张小明《通天塔的建设者——记南京大学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许钧教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5年第五期 19.佘协斌《法国小说翻译在中国》《中国翻译》1996年第一期 20.李焰明《从再创造的度看许钧的翻译观》《中国翻译》1996年第三期 21.方平《历史将给予充分的肯定——评〈文字·文学·文化—《红与黑》汉译研究〉》《博览群书》1997年第七期 22.勿罔《文学翻译批评的一次成功尝试》《书与人》1998年第五期 23.周宪《翻译的“技”与“道”》《东方文化周刊》1999年第十六期 24.张国擎《不再时髦的舞步——评〈翻译思考录〉》《出版广角》1999年第五期 25.王东风《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中国翻译》1999年第三期 26.诗怡《作为一项文化系统工程的译学理论建构——评许钧教授主编的〈翻译思考录〉》《中国比较文学》2000年第1期 27.林煌天《为出版〈巴别塔文丛〉叫好》   《中华读书报》2003年5月21日 28.蔚蓝《文学翻译家的创作空间与经验境界——评中国文学翻译家丛书〈巴别塔文丛〉》《中国翻译》2003年第3期 29.丁欣《展示巴别塔建造者的风采——评〈巴别塔丛书〉》《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 30.徐鲁《倾听人类灵魂的声音》《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8日 31.湘一《专家学者评说〈巴别塔文丛〉》  湖北教育出版社 32.蔚蓝《跨越中的译者的美学感受与经验境界》《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4 33.唐瑾《解说巴别塔文丛》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9月18日 34.中央电视一台2002年9月9日—9月12日  16 :50—16 :55《天天书苑》节目介绍《巴别塔文丛》 35.唐瑾《认识翻译 读懂译家——“巴别塔文丛”呈现译著背后的人与世界》《文汇报》2002年11月8日 36.北塔《在巴别塔上眺望》 37.许钧 唐瑾《翻译:崇高的事业——〈巴别塔文丛〉代前言》《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10日 38.穆雷《走上前台的翻译家——〈巴别塔文丛〉读后》《文艺报》2002年10月1日 39.谢天振 穆雷 郭建中 申丹 谭载喜《〈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五人谈》《中国翻译》2001年第4期 40.刘成富《对话、交流与建设——评〈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41.王理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一次梳理与总结》《文汇读书周报》2001年6月23日 42.王理行《为文学翻译提供经验》《文学报》2001年11月1日 43.郭宏安《迈向翻译学的重要一步》《中华读书报》 44.许钧《再现原作的风格应成为翻译家的自觉追求——文学翻译的传统经验与理论创新》 45.刘成富《译界确实需要对话——评〈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12期 45(2)杨武能《智者与智者的对话——许钧著〈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漫评》《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 46.朱晓华《南大许钧教授重译昆德拉名著》《人民日报》2003年5月5日 47.伊明《特别需要知道昆德拉》《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2日 48.杨莹《韩少功VS许钧“生命之轻”的对话》《郑州晚报》2003年8月28日 49.李凌俊《“无限接近原著”》《文学报》2003年7月24日 50.高方《文学生命的继承与拓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汉译简评》 《中国翻译》2004年第2期 51.吕俊《一部值得认真研读的译学力作——读许钧教授新作《翻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第四期 52.伍小龙 王东风《破解译学七大难题——评许钧教授新作《翻译论》》《中国翻译》2004年第四期 53.程章灿《翻译时代与翻译精神——读许钧〈翻译论〉》《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6月18日 54.王理行 《中西译学理论的集大成者——许钧新著〈翻译论〉的诞生》《中华读书报》2004年7月7日 55.姚小平《源于实,而反诸实——许钧〈翻译论〉读后》《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56.解华《翻译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翻译论〉简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57.刘成富《深刻的思考 系统的探索——〈翻译论〉评介》《外国语》2004年第5期 58.田志凌《专家访谈  许钧:名翻译家是需要时间筛选的》《南方都市报》2004年8月24日63版 59.鲁刚 《翻译家是孤独的人——〈无知〉译者许钧访谈》 《外滩画报》20049月30日第32版 60.秦文华《全方位的译学思考——许钧教授〈翻译论〉读后感言》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61.倪梁康《译者的尴尬》 《读书》2004年第11期 62.刘华文《翻译研究的立体透视——试评〈翻译论〉》《外语研究》2005年第5期 63.朱竞 《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 ——许钧教授访谈录》《文艺研究》2006年第3期 64. 穆雷 许钧 《关于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的互动关系——许钧教授访谈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期

新闻报导

许钧:翻译人的文化担当

分享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