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磨一剑:“马工程”新编《中国美术史》编写者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外国美术史电子版教材 九年磨一剑:“马工程”新编《中国美术史》编写者说

九年磨一剑:“马工程”新编《中国美术史》编写者说

2024-01-26 0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项目课题是中央美院申报的,我提供了总的目录,并用这个框架来申报的项目。评审组听取了答辩,参考了申报材料、团队配置和调研结果,最终我们胜出了。申报时有要求,课题组的成员要吸纳全国美术史学科领域的高手加入,虽然在后来的写作过程中,有一些老师退出,也有一些老师加入,最终形成了现在写作组的阵容,但退出的老师曾为这本教材贡献了一个最初的详细提纲。

决定做这件事,有几方面力量推动了我们。一是当时科研处处长宋晓霞老师,从重视科研的角度动员我。二是当时教务处处长王晓琳老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表示学校对教材建设工作非常重视。三是李军和郑岩老师,说这可能将是未来几十年面向大学生使用的中国美术史教材,央美有中国美术史领域公认最好的团队,使用我们自己编写的教材,这样更有底气。他们的话触动了我,也最终推动了这件事的开始。

新知识谱系

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对新教材的编写进行调整,第一是调整知识谱系,兼顾好继承与创新的编写要求。过去的教材基本在讲一个鉴赏的系统,过滤掉了社会史、精神史、经济史、国际关系史等等,这样的美术史是一个关于好作品的历史,而不是关于这些作品的问题的历史。比如关于中国美术最大的特色,中国为什么有文人画?西方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大都迷恋文人画,并用大量研究和多种可能性来解释这个现象,但都没有解释透彻。我认为这和框架有关系,框架不对,解释就没有力度。因此首先要改变知识谱系,把美术史变成美术作品问题的历史,这就需要在框架上做一个大的革新。

我们探讨了三个历史发展时期:贵族政治时代、士大夫文官(即中小地主)政治时代、平民政治时代。这是从历史观和历史框架上做调整,把问题更清晰化。实际上,我们不仅修改了美术史的谱系,也修改了大的中国通史的谱系。我很早就有这个历史分期的雏形,建立在中外通史的基本谱系之上,思考全球共通的现象是什么,不同的现象是什么。

比如中国和欧洲一样,也有贵族时代,贵族到晚唐开始衰落,五代时在战乱中逐渐淹没。北宋进入科举社会,很多中小地主进入到政治精英阶层,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大变革和媒介有关,贵族时代基本是手抄本时代,在欧洲中产阶级逐步崛起的过程中,印刷术起到了作用。中国的印刷术发明于晚唐,到北宋基本普及,并与科举制紧密结合,使中小地主得到受教育权。中小地主崛起后,他们的价值观开始发挥作用。盛行于贵族时代的写实绘画传统,到了宋代基本在宫廷内发展壮大,宫廷以外则以山水、花鸟为主,这是中小地主的自然。因为贵族住在大城市里,中小地主住在乡野,山水和花鸟是他们在乡野看到的景象。从写实到写意的这种转变就是源于价值观的不同。

从小美术到大美术

新编《中国美术史》是一个问题史,是关于美术的创作者、欣赏者、经营者、批评者、收藏者,一系列各种问题的历史,还写明了民族美术互动,和域外互动方面的历史,涉猎面非常广泛。

新教材在视野上比较开阔,弥补了历代教材中一些缺失的部分,也发挥了自王逊先生到薛永年先生以来一直在突破“小美术”概念的传统。过去美术的概念,基本只有绘画、雕塑、建筑三位一体,是“小美术”的概念。我们所讲的“大美术”概念,是能够被欣赏的,具有一些美术价值的,都应纳入到美术史的范围中来,包括园林、家具、工艺等等方面。

叙事写作

新教材编写第二个方面是调整写作方式。以往的鉴赏史比较重视评价,不太重视叙述,但教材不应低估学习者的判断力,不要将全部的答案都说出来,学习是有自主性的,应该通过阅读去激发一种互动式的思考。因此在新教材中,我们尽量降低品评式的语言量,加入更多客观叙述,比如画了什么,画的内容与哪些思想、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有关系,尽可能打开思维链接。同时,叙事越强,内容就越通俗易懂,这是在叙述上的新风格变化。

由于各部分由不同的老师负责,写作风格也不一样,但每个章节包含很多小节,每小节相当于一节课,无论小节长短,知识总量都是一样的。我希望在写作上简明扼要,但是知识点一定包含在内,比如大百科全书当中最重要的知识点应该在教材里,同时我们可能还要建立新的知识点,以后新编的大百科全书可能会将这些新知识点吸纳进去,形成新的常识。

编写组成员:郑 岩

从20世纪走向21世纪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在结构上有了较大改进,形成了新的框架。比如“内向外”与“外向观”的有机结合、中国美术“多元一体”的观念、更为国际性视角等等,都比以往的教材更为清晰。过去的教材分为绘画史、雕塑史、建筑史、工艺美术史及书法史,结构基本上是五四以后从西方和日本传来,代表了西方19世纪对于艺术概念的理解。现在,艺术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建立,也使得美术史的观念有了新的发展,比如从人民的、大众的视角出发,对艺术现象的观察和理解等等。

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站在新世纪,对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总结和反思的成果之一。中国美术史有两部分材料是增加最快的,一部分是唐代之前的部分,考古学材料大量涌现;另一部分是新作频出的现代艺术。20世纪的考古学材料使我们对中国美术的历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大量研究成果应该在这本新教材里体现出来,因此不同以往,新教材中写到唐代结束,就占了字数的一半。直到最后修订的阶段,我们还在添加新材料,比如新发现的距今4000多年的陕西神木石峁城址、浙江良渚文化的新发现,在教材中都提到了。

构建下一代人关于中国美术史的常识

我们在准备阶段就做了很多功课,一方面考虑编写人员,另一方面收集中国美术史各种版本教材,研究比较国内外学者的写作方法。我们发现,一般教材的写作是“材料+结论”的二元结构,学生往往不知道材料的获得过程,也不知道由材料如何得出结论,因此我们在编写时特别注意补充介绍学术史,对于学术界尚有争论的问题也会提及,这样,学生们就会知道这些问题还可以继续思考,学术会不断发展下去。参与编写的各位老师都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将美术史学科整体的发展历程在教材中体现出来。

编写组成员:贺西林

新视阈下的秦汉美术史写作

在编写第二章秦汉时期的美术时,我们以原有材料和知识为基础,增补、融入了近年来的秦汉考古新材料和研究新成果。其次是把秦汉美术置于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格局中审视与考量,注重内向分析与外向阐释的结合,于本体叙述外,加大了对美术遗存礼仪功能及思想性的揭示。在叙事框架上打破传统美术史写作的体例,不再以绘画、雕塑、工艺、书法、建筑作为大的分类原则,而是把不同材质、不同类别的美术遗存置于城市与物质文化、墓葬美术、美术交流三个板块中综合叙述。充实了对城市、建筑、景观以及器物、纺织品等物质文化的阐述,加强了对秦汉时期东西方美术交流及区域美术互动的表述。

编写组成员:邵 彦

与新教材一同成长

在编写第五章五代宋辽金元时期的美术时,我们重视对历史背景、经济基础,美术现象、思潮、流派,重要艺术家与作品的基础性、逻辑性交代。在讲述五代宋元时期的美术时,我们尝试跳出以宫廷艺术、文人书画为主轴的叙述模式,以新思维和新视角组织广为人知的“旧材料”,既推进学科更新,也启迪学生思考。

近些年我不停地往返国内外各地博物馆看展,接触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新材料不断生发出新问题,自己的学术研究伴随着教材写作共同成长。在新教材写作中,我们就运用了大量国内外新材料、新成果,丰富了这一历史时期关于墓葬美术、宗教美术、多民族美术、美术品流播等方面的探讨。比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元代大威德金刚曼陀罗,是国内未介绍的一件宫廷艺术重器,吸纳了我的最新论文成果,另外还吸收了水下考古(海上丝路沉船)的新成果等等。

新教材不仅全面介绍了辽、西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特点、政治制度和美术成就,还注意介绍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互动交融,充分体现这一阶段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以及在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历史当中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关注今天中国与外国疆域空间内在历史上产生的丰富交流活动,以及留下的物质、美术遗存,以实例显示“一带一路”在辽宋夏金元时段的活跃程度和历史贡献。

编写组成员:黄小峰

从详细的写作提纲开始

我是2011年教材正式开始编写的时候加入项目组的,按照尹吉男老师的思路,编写的第一步工作,是从一个详细的写作提纲开始。写作提纲不仅要有章节目录,还要细化到各章各节的主要内容,包括要讲到哪些作品等。我协助尹老师进行第五章和第六章,也就是宋元部分和明清部分的提纲编写。教材正式写作时,负责宋元部分的李清泉老师和邵彦老师,在基本提纲的基础上,调整、增添了许多内容。尹老师和我主要负责第六章明清部分的写作,详细的写作提纲也让写作更加顺畅,思路清晰。

在编订写作提纲的时候,我们就注意到,书里每个部分之间体例的统一,有利于使多人合作的教材成为一个整体。编写的老师们各有写作风格,但尽量围绕着一个相对统一又彼此呼应的提纲走。打开教材的目录就会看到,每一章的细目都体现出不同时代美术发展的不同特色,但整体上又有许多呼应之处。比如宫廷美术、文人文化、民间文化的部分,许多章里都有涉及;还有跨地域、跨文化交流的部分,几乎每一章都涉及到了。这就是一个既统一,又有个性的写作思路。

在明清这部分,我们总体上秉持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注重描述美术史发展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力求把明清时代的美术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来看待,比如我们用了像“视觉文化”这样的概念作为节的标题,相比以前的教材有所创新。

拓展教材之外

新教材还做了许多新的探索,比如配合教材专门做了一套课件,供教师免费下载使用。此外,每章节还附有一个专题研究的讲座视频,可以扫描二维码观看,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既可以看基本的常识论述,又可以看一个学者怎样具体做研究,将来在修订的过程中还可以考虑这种新形式的增加,如果感觉插图量少,就可以用占空间小的二维码拓展插图,给未来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中国美术史》编写组

本教材由尹吉男主持编写。绪论,第六章概述、结语,尹吉男撰写;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第二节、结语,第三章,第四章概述、结语,郑岩撰写;第一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张翀撰写;第二章,贺西林撰写;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郑以墨、郑岩撰写;第五章概述、结语,李清泉撰写;第五章第一节,邵彦、李清泉撰写;第五章第二节、第四节、第七节,邵彦撰写;第五章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邹清泉、李清泉撰写;第六章第一节、第四节、第七节,黄小峰撰写;第六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尹吉男、黄小峰撰写;第六章第六节,吴雪杉撰写;第七章概述、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结语,曹庆晖撰写;第七章第一节、第二节,于洋撰写;第七章第六节,周爱民撰写。

宣传部 赵晶 宋曼青 学生 宋寒儿 廖宇/采访整理

宣传部 宋曼青 何逸凡/摄影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 中国美术史 》

《中国美术史》编写组 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年8月

购买链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