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写出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夏衍个人简介 【夏衍】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写出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夏衍】日本纱厂的“包身工”,写出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

2024-05-21 1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夏衍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端先,笔名蔡叔声等,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出生于浙江仁和县(后属杭县)彭埠镇严家弄27号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

其祖父沈文远,曾为太平军将领陈玉成的记室(秘书);祖母张氏,乃章太炎的堂房姐妹。父沈学诗,字雅言,未中举,为乡医。

1911年,沈端先成为严家弄第一个减掉辫子的人。进入少年时期,他开始接受新思潮的影响;青年时,考取了公费留学日本。在日期间,接触到日本共产党,因参与日本工人运动,被日本驱逐回国。

1924年1月,当时还在日本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这是夏衍发表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未婚妻的思念。

1928年,他第一次把无产阶级文学奠基人M.高尔基的《母亲》等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

夏衍和夏梦、陈复礼(香港摄影家)、罗孚

1929年秋,他与郑伯奇、钱杏邨等发起和领导了上海艺术剧社,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剧社,也是夏衍踏进戏剧下领域的开始。

1930年,他和鲁迅等人筹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出任执行委员。

1932年6月,夏衍、 郑伯奇、阿英等进入明星影片公司,任“编剧顾问”。1933年3月,党的“电影小组” 成立,夏衍任组长,从此他退出了“左联”的工作,成为30年代左翼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编剧和影评家,写了大量电影剧本,并把具有进步思想的剧人输送进电影界。

1936年2月,写短篇小说《泡》,发表于郑振铎主编的《文学》6卷2号;这部小说,是他第一次署用“夏衍”笔名。夏衍三岁丧父,“夏衍”笔名乃其父字“雅言”之谐音。

同年6月,夏衍发表了中国报告文学的开山之作《包身工》;为写好这部作品,夏衍曾亲自“潜入”日本纱厂,当了两个月的包身工。

1937年,夏衍创作《上海屋檐下》,1939年1月由怒吼剧社在重庆首演。这是他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剧作。从此开始,他确立了自己深沉、凝重、清馨、淡远的艺术风格。

1937年8月,他做为郭沫若的助手,出任上海文化界救国会的机关报《救亡日报》的总编辑,直到1941年2月被反动派查封为止。

1941年2月初,夏衍到达香港,在廖承志领导下,与邹韬奋、范长江等人筹办《华商报》,具体负责文艺副刊。

吴祖光、新凤霞、夏衍

《华商报》停刊后,夏衍抵重庆后做文艺界和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其间,写了大量的政论、杂文、文艺评论文章,剧本《法西斯细菌》是40年代写现实题材最成功的剧作之一,也是夏衍在《上海屋檐下》之后的一个新的高峰。

解放后,夏衍任文化部副部长,分管电影与外事工作;工作之余,他根据鲁迅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祝福》(1956);根据茅盾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林家铺子》(1958);根据陶承小说《我的一家》改编了电影剧本《革命家庭》(1961);根据巴金原著改编了电影剧本《憩园》(1962,影片名为《故园春梦》);与水华合作,根据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改编了电影剧本《烈火中永生》(1964)……

夏衍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戏剧的表现内容,还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都进行了许多开艺术先河的创造性探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去世。值其忌辰,愿先生安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