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中国古代都在玩些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夏天的谚语都有哪些 炎热的夏季,中国古代都在玩些什么?

炎热的夏季,中国古代都在玩些什么?

2023-12-07 2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可除了学生和老师有暑假,大多数人在夏季连法定节假日都没有。那该怎么让这漫长的夏季有意思起来呢?

别着急,来看看古人是怎么让炎热夏日变得多姿多彩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

有过很多节日

在炎热的夏季

古人有哪些节日和习俗呢?

游老板带你们走进古人的夏日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贶(kuàng),意同赐,此节起源于宋代。当时的皇帝宋真宗赵恒,十分信奉道教,一心想成仙得道,有一年的六月初六,赵恒突然宣称,上天保佑他,赐给了他一部天书。随后他就把这天定为“天贶节”,并且还在泰山山顶建筑了一座“天贶殿”以示纪念,在他的努力下,天贶节硬生生地建立起来了。

△宋天贶殿

在安徽六安天堂寨地区,每年六月初六仍有接姑娘回门省亲的习俗,当地人民以亲情为纽带,祈愿上天赐福、风调雨顺、天顺人意。2010年,天堂寨景区开启了天贶民俗文化旅游节,今年第九届刚刚结束。

△安徽天堂寨天贶文化旅游节 来源:中国网

而在民间,六月初六更常见的是晒书、晒衣服、接姑姑等传统习俗,所以也称翻经节、晒衣节、姑姑节。

△晒经现场

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都在六月初六这一天翻检曝晒。

至今全国大部分寺庙仍有六月六晒经书的习俗。

△广西龙脊红瑶传统“晒衣节”

晒衣节,“六月六,晒红绿”,“红绿”指的就是五颜六色的各类衣服。每逢这天农民都要拿出自己家的花衣、花裙和装饰用具出来晒晒,每家每户的晒排和晾衣架上都是红红绿绿的衣服。

在广西桂林龙脊红瑶,至今为止除春节外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就是晒衣节。这一天,红瑶群众除了晒衣还会举行长发梳妆的原生态民俗展示活动,还有瑶族传统的体育竞技顶竹杠比赛和河中摸鱼送祝福等。

△回娘家 来源:互动百科

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开始进入夏闲时期,夫家农活不忙,女儿有时间回娘家,所以妇女回娘家成了天贶节重要的习俗。此时,小孩也要跟随母亲去姥姥家,归来时,在前额上印有红记,作为避邪求福的标记。

姑姑节现在仍是不少农村和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在这天准备最好的饭菜等待着姑娘回到娘家。

观莲节

传说在唐朝大历年间江南吴郡有个才女晁采,在六月二十四这天,与她的丈夫,各以莲子互相馈赠。有人问此举为何由?她引诗以答:“闲说芙蕖初度日,不知降种在何年?”

之后每逢这一天,男女老少都纷纷到荷塘划船、观莲。凡池塘有种荷花的人,会用纸作灯,内放蜡烛,点亮后放在水面,任其飘去,表示庆祝。所以又把这一天称为“观莲节”,也称“观荷节”。

△莲花品种:西子梦瑶 来源:杭州西湖景区

古代中国人民不但在观莲节观赏荷花,还有在这一天品尝莲馔的习俗。莲荷浑身是宝,藕芽、鲜藕、荷叶、莲子等皆可人馔,且味道清香别致。在唐朝时,人们就有在观莲节吃“绿荷包饭”的习俗。

在当代,观莲节很少为人所知,只是部分国学馆会在这一天组织学生学习汉代礼仪,了解汉服知识,制作佩戴荷花香囊。

七夕节

七夕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七姐(织女星)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古时候人们拜祭“七姐”的活动在七月初七晩上举行,所以叫“七夕节”。

在古代,人们对“七夕”的重视程度远胜于今天。每逢七夕,旧时代女性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男性是不能参与的。

无论皇宫还是民间,乞巧活动都很隆重,不同地区也各有趣味。五彩丝穿九尾针、向织女星默念心事、染指甲、接露水……

这些传统习俗,你们了解多少呢?

2018年大火的电视连续剧《延禧攻略》中,也出现过针行水面乞巧过七月七女儿节的一幕。

而经过历史的发展,七夕又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节日由来介绍 来源:百度百科

中元节人们所表达的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所以中元节可谓是因传统美德孝心而起的节日。

中元节除了祭拜祖先,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民俗活动

放河灯是中元节的传统习俗,河灯又称荷花灯。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起先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放河灯既可以寄托人们对先人的思念,还意味着将厄运随着逝水东流,一去不返。

中元节放天灯的习俗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的小鬼用天灯放出去,把霉运带走;其二是说,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放天灯是为在阴间准备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当下,少数地方城市仍在过中元节。而闽南地区的中元节除了祭祖还有“抢孤”这一特别仪式,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西方文化的进入,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之类的西方节日受到了很多年轻一代的追捧。有些老祖宗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文化却在被慢慢淡忘,就算是大众关注度高的七夕节,也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味道。

掐指算算,观莲节和七夕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让我们效仿古人,试试他们的过节习俗,把这些古老的中华传统文明传承下去!

文中部分图片和文字来自网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