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和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复旦大学新闻系丁江简历 丁和根

丁和根

2024-04-22 16: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个人简历:

丁和根,男,江苏东台人。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以“优秀”成绩出站。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与传播符号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通讯评审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新闻学卷)“新闻体制”分卷副主编等。曾任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大学报主编。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媒介经济与管理、传播符号学等方面的研究。 

新闻传播理论、媒介经济与管理、传播符号学。 

开设主要课程:

博士生课程:《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 

硕士生课程:《传播符号学》、《媒介经济学》 

本科生课程:《新闻学概论》、《媒介经营管理》等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2014-2017年,主持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中国语言生活的海外传播、影响力与评价研究”(YB125-125); 

2.2012-2015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传媒产业投入产出关联分析研究”,(12BXW020); 

3.2011-2014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传媒产业关联:理论与实证分析”(11YJA860007); 

4.2006-2009年,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配套项目“中国信息传播的国家竞争力研究”(NCET-06-0455); 

5.2007-2010年,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新形势下江苏传媒竞争现状与趋势研究”(07XWB004); 

6.2003-2006年,参与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规划项目“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新闻思想研究”; 

7.2001-2004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规划项目“加入WTO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联系方式: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通讯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邮编:210023

E-mail:dinghegen # nju.edu.cn

所在系:新闻与新媒体系

出版著作:

专著:  

1.《中国信息传播国家竞争力研究》,丁和根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国传媒制度绩效研究》,丁和根著,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研究》,丁柏铨、丁和根、董秦著,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 

4.《传媒竞争力——中国媒体发展核心方略》,丁和根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中国新闻理论体系研究》,丁柏铨、丁和根等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教材:  

主编《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新闻学类,共6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具体包括:《新闻理论研究导引》(丁和根编著)、《新闻采访研究导引》(陈相雨编著)、《新闻写作研究导引》(丁柏铨编著)、《新闻编辑研究导引》(邓利平编著)、《新闻评论研究导引》(王蕾编著)、《中国新闻史研究导引》(陈玉申编著)。 

发表论文(部分):

“大众传播时代的科技神话:建构、表征及反思”,载《中外文化与文论》2017年第30辑。 

“京沪粤苏浙互联网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基于五省市2012年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丁和根、丁汀,载《当代传播》2017年第1期。 

“建设科学的中国当代舆论学”,载《学术界》2016年第11期。 

“做好舆论学研究的‘三个面向’”,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20日第3版。 

“中国三网融合政策演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载《中国出版》2016年第5期。 

“新闻本体观念再检视”,载《江淮论坛》2015年第6期。 

“‘媒介经济学’还是‘传媒经济学’”,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3期。 

“中国主流新闻媒体的社会绩效观——基于11家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文本分析”,载《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2013-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新世纪以来我国新闻传播制度的演进”,载《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报告(2012-201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9月版。 

“强化传媒产业竞争力   提升江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载《唯实》2013年第5期。 

“信息传播国际竞争中政府行为的角色与功能”,载《中国出版》2012年第23期。 

“传媒上市公司经营业务与绩效关联性实证分析”,丁和根、陶大坤,载《东岳论丛》2012年第12期。 

“在深化制度变革中推进文化传媒产业集群化发展”,载《中国出版》2012年第9期。 

“中西传媒业政府规制行为比较研究”,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6期。 

“全球化与传播内容生产:国际竞争的视角”,载《中国出版》2011年第21期。 

“报纸市场营销的受众感知与评价——以南京三家都市报及其读者的实证调查为例”,载《新闻记者》2011年第8期。 

“中国传媒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再审思”,丁和根、郑青华,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试论中国传媒业国际竞争的大公司战略”,丁和根、林吟昕,载《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1期。 

“中国信息传播竞争力的国内需求条件研究”,邵晓、丁和根,载《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信息传播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载《新闻大学》2010年冬季号。 

“中国大陆的传播符号学研究:理论渊源与现实关切”,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6期。 

“全球传媒品牌的构建——国际经验对中国传媒的启示”,丁和根、郑青华,载《全球传媒评论》2010年第5期。 

“中国对外传播渠道建设之路径选择”,陶大坤、丁和根,载《当代传播》2010年第5期。 

“对舆论引导主体引导能力的多维观照”,载《当代传播》2009年第3期。 

“党报会议报道创新的空间在哪里——《新华日报》二○○九年全国两会报道特色分析”,丁和根、王日霞,载《传媒观察》2009年第4期。 

“传媒制度绩效评价:思路、框架及方法”,丁和根、耿修林,载《新闻界》2007年第3期。 

“我国传媒业经济成分与产权制度改革取向分析”,载《新闻大学》2007年夏季号。 

“试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丁和根、蒋璐,载《网络信息安全》2006年第4期。 

“新中国的报业结构变迁及其阶段性特征”,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如何塑造中国传媒的国际竞争力”,载《传媒观察》2005年第4期。 

“传媒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载《新闻界》2005年第2期。 

“论中国传媒生态的三大向度”,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传媒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功能”,载《新闻大学》2004年冬季号。 

“新闻线人的社会角色分析”,载《传媒观察》2004年第7期。 

“基于核心能力的传媒竞争力战略”,载《新闻界》2004年第4期。 

“文化体制改革: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载《新闻界》2004年第2期。 

“大众传媒话语分析的理论、对象与方法”,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1期。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的纵向整合战略”,载《新闻界》2004年第1期。 

“用现代传媒理念引导媒介实践”,载《传媒观察》2003年第6期。 

“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中共新闻舆论监督观的历史生成与现实取向”,载《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话语分析视域的新闻格局论”,载《新闻传播论坛》(第8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42~148页。 

“结构调整:一个媒介亟待正视的课题”,李良荣、丁和根,载《传媒观察》2002年第12期。 

“辩证看待舆论引导中的目的与手段”,载《新闻知识》2002年第11期。 

“党报竞争力的多元审视”,载《新闻界》2002年第6期。 

“论大众传播研究的符号学方法”,载《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3期。 

“论新闻舆论监督保障机制的建立”,载《新闻知识》2002年第3期。 

“增强忧患意识   积极寻求对策”,载《新闻通讯》2002年第2期。 

“网络传播:应对入世路迢迢”,载《新闻通讯》2002年第3期。 

“入世后中国电视业的定数与变数”,载《新闻通讯》2002年第4期。 

“论新闻舆论引导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载《新闻传播论坛》(第6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党报舆论引导中目的与手段的对立统一”,载《采编生活》2001年第4期。 

“后现代与大众传媒的话语霸权”,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走向科学的中国当代舆论学”,载《书与人》2000年第4期。 

所获奖励荣誉: 

1.2016年,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2011年,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3.2008年,获第六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2007年,获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5.2006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6.2006年,获第五届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7.2006年,获第五届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