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啥意思?为啥“就怕处暑不出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处暑是啥意思六月的天的次数了 “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啥意思?为啥“就怕处暑不出伏”?

“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啥意思?为啥“就怕处暑不出伏”?

2023-11-15 07: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导语:“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啥意思?为啥“就怕处暑不出伏”?

今年的阳历8月20日,就是“出伏”了。意思是过了伏天,伏天结束。2023年的伏天算是一个加长版,时光如梭,转眼间也要真正感受秋天的凉意了。在农耕生产中,人们往往把“出伏”和“处暑”节气联系在一起,并且还留下了一句俗语:“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村里的老人都说“就怕处暑不出伏”?这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智慧呢?带着这些疑问,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踏寻着老祖宗的生活足迹,来探寻俗语中深藏着的生活智慧。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深刻认识。俗语"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经验和气候观察,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对自然规律的敏感。

一、24节气与农事安排中国的24节气,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了24个等分。这些节气不仅在农事活动上有所体现,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刻认识。其中,"出伏"和"处暑"是夏季的两个重要节气。出伏指的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此后阳光逐渐减少,气温开始回升。而处暑是夏季的第14个节气,通常出现在公历8月23日前后,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结束。这两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转折点,也是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

二、古代农民智慧的结晶"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这句俗语实际上是通过对夏季气候的观察,总结出不同的农事策略。在夏至后,气温逐渐回升,但在出伏前后,天气会出现反复,时而酷热,时而阴雨连绵,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造成了一定影响。据古代农民的经验,如果出伏前后出现持续的降雨和降温,会对庄稼的成熟产生不利影响。庄稼在这个时期正是生长关键时期,颗粒是否饱满、质量是否好,与气温、降水密切相关。如果庄稼在此时受到冷雨的影响,容易引发颗粒不饱满、发霉变质等问题,从而影响秋收的产量和质量。

三、俗语背后的深刻道理"处暑不出伏,必定遇灾年",这句俗语实际上并不是说出伏和处暑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是通过气候观察和农事经验,总结出一种不出伏的农事策略。按照老祖宗的经验总结来看,今年的出伏是在阳历的8月20日,而处暑的时间是在阳历的8月23日,也就不存在“灾年”的说法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今年多地都发生了洪涝灾害,导致庄稼被淹没,颗粒无收。

所以,老祖宗的真实用意是:提醒大家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加紧时间进行秋收,以免因为雨季来临而导致粮食浪费。结语:保护农作物,丰收之道这句俗语代表了古代农耕社会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出伏和处暑时节,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对于农民来说,这段时间的农事管理尤为重要。尽管如今气象科学已经能够预测气候变化,但保护农作物、实现丰收的原则依然值得我们珍视。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以更加科学的方法,保护农作物,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是对古人智慧的传承和发展。#二十四个好时节#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