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声乐演唱及教学方面论文名字怎么写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2024-07-09 19: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45页珍藏版)》请在维思文库上搜索。

1、河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姓名:畅东云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邱雅洲 2011-05 IV 摘 要 武秀之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是中国声乐学派“民族化”的探索先锋。她 独创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被时称为“武秀之唱法” ,该唱法是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 有机组成部分,是民族声乐多元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武秀之教授的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因 融合了“茶花女” 、 “白毛女”和“七仙女”的演唱特点和优点,被称为“三结合”唱法, 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假声位置真声唱法” 。作为武秀之教授的再传弟子,笔者深切感受 到这一声乐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实用性

2、以及可操作性。 在结束三年的研究学生学习之际, 笔者通过自己学习和实践的切身体会,以及和其他同学的经验交流,有志于将这一宝贵 财富继承、发展、挖掘和整理,介绍给更多的同行学习、切磋和交流。 文章从“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 、 “武秀之教授的法宝和硕果”和“新时期和新 视野下的三结合”等方面详细阐释了武秀之教授个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奉献,条 分缕析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技术内涵,整合性地论述了武秀之教授的“三结合” 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并且提出了自己对于民族声乐教育的认知和思考。 本着学习和提高的原则,笔者深切地希望该文能够没有遗漏地收集和展示出“三结 合”声乐教学方法的任何细枝末节,能为民族

3、声乐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希望能够 在老一辈声乐教育家和年轻一代声乐教育工作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使得这珍贵 的教学经验能够与科学同步,与时代结合,以期为民族声乐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 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武秀之,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 V ABSTRACT The professor-Wu Xiuzhi, the famous vocal educationist in our country, is a vanguard pioneer of the chinese nationality music school.The singing styles “ False aco

4、ustic position really sound styles” created by her is usually called Wu Xiuzhi singing style by people.This singing style is part of chinese nationalmusic education and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the diversitified explor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Besides,the music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

5、d instructed by her is always called three-in-one combination singing style, for it is intergr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irtues of the three singing styles-The Camile,The white Hair Girl and Seven Female Celestial.Its essence is still to produce a real sound in a false acoustic position. As

6、the disciple of professor Wu Xiuzhi,the author really finds this method scintific,practicle and manipuility. Owing to the expierence in the study and in practice in person along with the expeirence exchangment with others, the author aspire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is valuable method as well as gru

7、b it further and systemize it at the end of the three yearsstudy as a graduate student in order to introduce it to more people in this field to learn , compare note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s. This thesis mainly represents her persistent persuit for art and devotion to art as well as analizes

8、 the skill essence of the method “False acoustic position really sound styles” in detail, From the professor Wu Xiuzhis idea about and persuit for art, her key specific in teaching and her three-in-one combination under the new vision in the new period. whats more,the thesis also expounds the three-

9、in-one method comformably in musical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e authors own cogniz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VI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tudy and improvation,the author aspires that this thesis has collected and showed all the details of the three-in-one met

10、hod in vocal music teaching so as to devote her little effo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Moreover,the author also hopes that this thesis can help bridge between the old generation and the young generation who works in this field so that these valuable teachi

11、ng expierence can develops with science and the times.Thus, the author can offer the deserved contribution to the inheri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teaching. KEY WORDS:Wu Xiuzhi, three-in-one,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 of vocal music III 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 本人向

12、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 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 大学

13、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 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 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201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201 年 月 日 绪 论 1 绪 论 武秀之,河南省西平县人,1932 年 4 月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50 年 2 月 1 日由河南大学毕业分配到河南省人

14、民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3 月 1 日又调到河南省立 开封艺术学校研究室工作,于 195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是中国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 原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曾任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作为第一位担任 CCTV 全 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河南评委参加了第八届(1998 年)青歌赛。武秀之教授是河 南大学艺术学院民族歌剧班的创始人和音乐二系系主任, 河南大学民族声乐研究所首任 所长,及至耄耋之年的老教授至今仍担任着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歌剧系的系主任。 2010 年 2 月 2 日,河南省文联为武秀之教授颁发了河南省从事文艺工作 60 年荣誉证书 和奖杯。笔者的恩师邱雅洲教授是武秀之教授的

15、得意弟子,邱老师在声乐教育与演唱方 面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追求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我从她那里得到了关于武秀之 教授的声乐教育教学理念,深入了解了武秀之教授的声乐教育教学方法,也从长期的声 乐演唱实践中感受到和领悟出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核心技术之关键所在。采访武秀 之先生让我足足忐忑了整个晚上,待至第二天,坐在这个精神矍铄、声如乳莺、面色红 润、气宇轩昂的老人面前,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强者的气息、是一种奋斗的精神、是一种 不息的执着、是一种永远的前进,让人不由自主地被感染、被熏陶、被同化,愿意跟随 她的步伐,接受她的指引。但这位学者于学术之外的人生和历程却极少被人关注,武秀 之教授是一个低调做

16、人、高调做事的学者,她拒绝一切为她歌功颂德的文章与采访,笔 者只能尊重老人的意见, 从她提供的有限线索中凸显出一个倔强老人苦涩人生中的春华 秋实。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声乐界关于“土” “洋”之争的论战“硝烟”弥漫至 今。在针对是走以民族为本,采西洋唱法之长为我所用的“民族化”之路,还是立足西 洋唱法,兼以发展民族唱法的问题之争上,武秀之教授早在 1959 年就充分认识到了该 问题的实质所在,并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同志交流了相关看法,从而坚定地走上了声乐 教育民族化的坎坷之路。 武秀之教授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科学研究、教学实践,通过对数百位戏曲、说唱名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

17、法研究 2 家的案例分析,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个案,提出了一套“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声乐教 育理论。理论形成之后需要实践的检验来证明,武秀之教授于 1982 年毅然成立了“三 女合一”民族声乐实验室,率先开始了对民族声乐发展的研究。通过对各种不同音质、 不同声音条件、不同角色行当、不同身体状况学生的科学培养和训练,一个日臻完美的 声乐教育体系“三结合”呈现在众人的视野之中。她培养的学生陈淑敏、小香玉、孙伟 国、陈贞、盛红林、黄春华等正活跃在我国民族声乐的舞台阵地之上,李广达、邱雅洲、 郭克俭等人在各音乐院校的教育平台上开辟出了一块块崭新的、 实践的、 理论的试验田。 1985 年, “假声位置真

18、声唱法” 的科研成果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门的鉴定和认可。 1991 年, 由武秀之教授亲自担任主编的中国民族声乐教程的出版发行,将“三结合”这一声 乐教育教学方法上升到了新的、理论的高度。 从“土” “洋”之争到“千人一腔”到“中国唱法”到“原生态唱法” ,甚至包括对 一直隐身于其中的 “中国声乐学派” 的不断探讨和研究, 乃至今日的 “民族声乐多元化” 的发展和实践来看,中国的民族声乐逐渐趋向一个健康的、理论和实践基本并行的双轨 发展态势。但“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的硕果却是自家的香花自家品,这种实用的 演唱方法和充分得到了认可的声乐教育教学理论, 数十年来也只有武秀之教授嫡系或再 传弟子在学

19、习和钻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和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我国声 乐艺术蓬勃发展以来,逢唱歌必谈“气息” ,几乎所有关于歌唱的文论“言必称气息” , 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定势和惯性。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声乐学习的经验,结合生理特性、物 理属性、哲学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认为, “假声位置真声 唱法”没有割裂地将气息问题提出,更不是抛开歌唱者本身孤立地论述气息问题,而是 根据对抗与统一、主观与客观、外化与内生、表象与具象的事物发展与存在特征,科学 地提炼出一个发声和使用气息的方法憋气,其发声方法简捷却不简单。 下面,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以研究、探讨和论述,有不当之处,当与众多前辈和

20、前 贤共同讨论和商榷。 第一章 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 3 第一章 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 出生在革命的战火熊熊燃烧和红色的风暴烈烈作响的时代里, 武秀之的人生理想从 一开始就和祖国和人民密切关联,相系相息。赵沨说: “艰难的事情交给武秀之去做, 她是个不懂得后退的人” 田青在观看了“三结合”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汇报音乐会 之后,感慨地说: “亏她做得到,亏她坚持的下来。 ” 这个已经做好了行医济世准备的 女孩子最终还是走进了音乐的殿堂,以一种惊呼为钢的意志付出和奉献了一生,她要做 人民的音乐教育家,她要做属于人民的音乐,她要做属于中国的、有中国特点和特色的 民族音乐。 第一节 武秀之教授的艺术人

21、生 见到武秀之教授的时候时值仲夏。在屋外初听到她的声音,会以为答应你的是一个 二八年华的小女孩儿,恰如乳燕啼莺,清脆剔透,昂扬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78 岁高 龄老人白里透红的脸庞上洋溢着孩童般天真的微笑,几乎和所有的图片资料一样,她留 着未曾改变过的齐耳短发,干练依旧。那条有着旧疾的腿耿直地一如老人倔强的性格, 1 米 7 的个头和有点消瘦的身形并不怎么依靠那支板凳、拐杖两用的辅助工具,她的背 挺得笔直。没有嘘寒问暖的家长里短,她似乎有点惜字如金,可是当谈及“三结合” , 谈及“假声位置真声唱法” ,谈及音乐剧和歌剧之时,老人的话就如同山涧的泉水叮叮 咚咚、一路蜿蜒起来。看不出她经历过的苦难,

22、看不出她身上的病痛折磨,看不出她心 底里的旧疾沉疴,一缕斜阳照进来,给屋角的钢琴撒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老人的脸颊 和头发以及右侧整个身子沐浴在这光芒之中,细看,似乎镀上了由表及里的一种神圣的 光辉,闪耀却淡定。 一、空谷幽兰盈暗香 曾经,她觉得武秀芝中的那个“芝”字过于纤细和孱弱,不够大气,于是她毫不犹 此处出自笔者采访武秀之教授的谈话录音 “三结合”与“五项全能”听武秀之教授学生音乐会有感.音乐周报1997 年 10 月 17 日第 3 版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4 豫地改“芝”为“之” , 她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胸襟和果敢决断的气魄,期望自己的人 生能够像一株伟岸的乔

23、木秀之于林。实际上,这个名字真的随着她傲然屹立于河南甚至 全国的民族声乐教育之林,独秀一枝。 母亲许文贤如她的名字一样是一位典型的清秀而贤淑的贤妻良母。这位 20 世纪 20 年代毕业于河南省立开封女师的伟大母亲曾任教于河南省立第三小学 (解放后后改名为 开封市第五小学) ,对武先生的启蒙教育便是由这位睿智母亲的言传身教开始的。母亲 的性格刚直,为人善良、正直,一生虽清贫孤独但却比男儿更多了一份耿直和刚毅,待 人尤为宽厚。这些优良的品德时刻影响着武先生,她耳濡目染处尽是母亲的自尊自立和 自强不息。由于幼年丧父,这个女孩子身上又比母亲多了些敏感、多了些好胜心,凡事 都要走在前面, 做就做到最好的

24、奋进思想早在幼年即露端倪。 新中国成立之前战事不断, 武先生跟随着母亲和母亲的学校不断地迁徙, 居无定所、 食无定餐, 尽管如此颠沛流离, 尽管如此艰难,她还是如期完成了小学的所有课程。有着“中国玉兰之乡”称誉的镇平 县成为了这个年轻女孩子暂时的落脚之地,冥冥之中的巧合吧,武先生的名字中暗合着 芝兰幽香之意,在这里,她考入了和她一样暂时落脚于此处的开封北仓女中,不断地用 知识的琼浆浇灌着自己心灵之中理想的蓓蕾。及至抗战胜利,她凭着一股子顽强不服输 的韧劲儿,召集了几个同龄的女孩子于兵荒马乱之中离开镇平县,徒步回到了开封,并 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河南省立开封女中, 自强不息对于武先生从一开始就有着

25、不一样的 意义。 二、梅花香自苦寒来 1949 年,年仅 17 岁的武先生在河南大学行政学院参加了革命工作,开始了认真而 刻苦的学习。此时的武先生已经对歌唱、对表演有了一套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她从彼时 的演唱者身上看到了民族声乐演唱的一些缺点和弊病, 当时的她有着旁观者清的真知灼 见, 也有着强烈地改良和提高的愿望, 她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者, 实际上,从那时起,她就已经把音乐当做了融入自己血液和生命的追求了。她没有意识 到是,她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和毕生的精力与心血。 武秀之于 1950 年开始走上了母亲曾经走过的路径任教于开封艺术学校,开始 了为人师表的光荣生涯, 后于 2

26、0 世纪 50 年代末任教于湖北艺术学院, 作为年轻的教师, 她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投入了极大热情, 带领着她的学生在风声雨声读书声中一道致力 第一章 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 5 于声乐艺术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却受到了极为不公正的对待, “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帽子扣在她头上很多年,使她备受折磨和煎熬。20 世纪 60 年代初,武先生和丈夫孟宪 符一起在开封师范学院任教,生活上比翼双飞,事业上小有成就,这一段是武先生最幸 福的时光。可幸福总是短暂的,尤其在“文革”来势汹汹地铺开之后,她的厄运接踵而 至。被折磨地不得不住院治疗,三个月之后她的双腿失去了行走的能力,膝关节骨质增 生迅速发展,不能直立,更

27、谈不上走路,在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社会状况下,她想要再站 到讲台上和舞台上更成了阳光下的泡影, 吹弹即破。 倔强的她可以被误解, 可以被侮辱, 甚至可以被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就是不能离开她心爱的课堂,离开她心爱的学生,离 开她心爱的舞台,离开她心爱的声乐教育事业,她宁愿死也不愿意向命运屈服。性格中 坚毅和勇敢让她不顾危险和混乱,在母亲和丈夫的支持下前往北京治疗腿疾。让谁都没 有想到的是,身上的病痛未曾医治好,命运又一次向她伸出了邪恶而残忍的毒手,1968 年,她的丈夫因罹患癌症客死他乡。十年对于时间老人来说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忍受 着生理和心理双重折磨的武秀之来说却是人间地狱一样的痛苦和磨练, 即

28、便是在这样的 境况之下,她依然拖着病腿,拄着拐杖,坐在钢琴前一节又一节地给学生上课,一个又 一个地为学生解疑答惑,每一次都大汗淋漓,每一次都心力交瘁。声乐教学是个脑体力 并重、大脑和身体都要大量付出的工作,她就在这样的劳累和困顿之中坚守着对声乐教 育的热爱,坚守着对自己生命的承诺。她在几乎失去生命和已经失去爱人的打击面前, 坚定地站住了脚跟。一个把艺术视为生命,不,一个视艺术高于生命的强者是无法声言 放弃的,她在对声乐艺术的执着追求中获得了精神的高度满足与慰藉。 三、宝剑锋从磨砺出 残雪消融的 1976 年迎来的是一个万物更生的春天。这个整天除了坐在钢琴面前把 苦涩酿成甜美歌声的歌者内心也被一

29、缕温暖的春风吹开了一扇门,尽管春寒料峭,放眼 处却也绿意融融,生机盎然。这些年,精神和肉体都备受折磨的武先生心中倔强和不屈 的火苗一直未曾熄灭,她疲惫地从琴房出来后,就将自己沉浸在河南戏曲和其他戏曲剧 目的海洋中,不停地听,反复地研究和琢磨,仔细地对比和吟唱,民族声乐的演唱在她 的教学过程中有着悄悄的改进和变化。在她的内心深处其实早已打好了“假声位置真声 唱法”的“腹稿” ,只需找到一个平台和一方阵地,这一首血泪写成的“心曲”就可以 唱响云霄。1979 年,当她怀着满心的喜悦,拖着在磨难中挺得更坚强的身子,光荣而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6 自豪地来到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会场

30、, 见到了同样经历了动荡而历久弥坚的河南豫剧艺术 大师常香玉时,毛泽东主席的嘱咐与期望立时回响在耳边,两位同样奇绝的女子有了第 一次心灵的碰撞和沟通。 对于戏曲艺术之优点用之于民族声乐的演唱和教学,武先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她说:西方的语言如意大利语只有 a、e、i、o、u 五个母音,发声是比较容易一些的。 而中国的汉语却有十三个韵辙,还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仅仅是平常的 说话咬字都要比其他语系的语言难度大很多, 更何况是唱歌?中国的戏曲演唱讲究的是 “字千金,唱四两” ,中国的民族声乐,中国的民族歌剧演唱必须要有适合自己语言的 演唱方法。武先生认为中国的戏曲演唱方法没有所谓高级

31、不高级,豫剧动辄唱出来就是 小字三组的 e,那是很轻松容易的事情,比意大利的高音之王帕瓦罗蒂的小字三组的 c 还高着个小三度。民族声乐演唱要解决高音的问题,就要向戏曲学习,中国的戏曲里就 是有很绝的唱高音的招儿。 常香玉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孙女送到了正在搞实验的武秀之面前, 她出于一个 艺术家的敏感和直觉,相信武先生的这套理论错不了,假以时日,这必将是个令人刮目 相看的创举。当陈小香觉得委屈而不肯“低就”地说 “俺跟她学俺回来就不会唱了” 时,这位颇有远见的老艺术家慨然地说: “不会唱妈养你一辈子。 ” “三结合”在武先生 的脑子里是清晰可见的,在常香玉的眼前也是曙色初现。果然,跟着武先生在

32、歌剧班摸 爬滚打了几年之后,她们不仅戏比以前唱得更好,而且还能唱民歌,也学会了唱意大利 语歌曲,加上学戏时候的表演功底,变成了一专多能的歌者,适应和表现作品的能力大 大增强。1985 年 9 月,在河南大学举办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科研项目学术鉴定会 让与会的所有人员大跌眼镜, 时任河南省省委领导韩劲草书记、 省委宣传部部长侯志英, 艺术家时乐濛、关鹤童、常香玉等十位专家共同观看了学生的歌唱和表演,每个人心中 不程度地掀起了波澜,大家都感受到了这种唱法所带来的震惊和震动。这种几十年磨一 剑的创新之举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交上了一张高分答卷,武先生说, “假声位置真声 唱法” 可以在不讲换声点的情

33、况下演唱西洋歌剧、 民族歌曲和中国戏曲, 声韵婉转如一。 她示范说, 歌唱的呼吸是一样的, 共鸣腔体也没有任何不同, 只是由于作品的语言不同, 风格不同,润腔不一样,出来的味道就各有韵致、各具特色了。 此处武秀之教授言论来源于作者的采访录音 以上武秀之教授言论来自作者的采访录音 第一章 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 7 这是一位不相信意外的老人,但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一个属于时代的奇 迹,在中国的民族声乐教育进程中武秀之教授着实功不可没。 第二节 武秀之教授的科研大纪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到 2000 年之初,武秀之教授忙碌穿梭的身影记录下了一个 又一个艰难而饱实的瞬间,她不知疲倦的孜孜以求,

34、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当人民日 报 、 文汇报 、 光明日报 、 中国教育报 、 音乐周报 、 音乐生活报 、 河南日报 等报刊的报道和赞誉纷至沓来时,这个倔强而孤独的老人依然沉着冷静地呆在她的“试 验田”里忍着病痛默默耕耘。从为“第一百个新娘”披上嫁衣到“中国蝴蝶”的破茧而 出,其间的艰苦、艰辛、艰难、艰险、坚持、坚决、坚强、坚定只有老人和她心爱的弟 子们能咂摸出个中滋味。这里所梳理出的也仅仅是一些冰冷的数字和一些客观的文字, 可字里行间却分明能看到其中闪烁着老人智慧的光芒,流动着老人奋斗的血泪,飘荡着 老人喜悦的笑声,燃烧着老人滚烫的情怀,沉淀着老人生命的重量。这是一份刻在时间 和岁月年轮上

35、的辉煌与朴实, 那我们就以时间的纵贯线和每一个珍贵的历史事件瞬间的 定格为脉络,整理出武秀之教授清晰的、理性的科研纪实活动。 一、缘起有因 1959 年,善于思考的武秀之教授和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有了一次关于艺术教育的交 谈和交流机会,而她关于声乐民族化的追寻和探索也就从此拉开了帷幕。但一场浩劫让 一个学者最可宝贵的时间就此蹉跎了 20 年,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1979 年,改革 的春风吹开了蛰伏在武秀之教授心中的理想之花。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她再次从原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赵沨口中听到了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构想, 对声乐艺 术的痴恋和执着掀起了她波澜壮阔的思绪万千,从那一刻起,她再

36、也没有平静过。会议 结束之后,武秀之教授风尘仆仆地回到河南大学,没有做丝毫停顿和休整就立即组织学 生认真学习和领会周总理关于“三女合作”的精神,她试图结合河南的本土艺术特征 豫剧,从中找到一条民族声乐教育的新出路。她甚至不知道这池水是深是浅,是福是 祸,就一个猛子扎进去,开始了艰辛异常的游弋。她带领着学生不断地学习、实践、试 验、研究,再学习、再实践、再研究,如此循环往复了不知多少个日日夜夜,终于在 1982 提出了特色鲜明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声乐艺术教育成果。因为这个唱法最初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8 的思路来自于周恩来总理关于茶花女、白毛女和七仙女的艺术构想(19

37、63 年 5 月,周 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对首都音乐舞蹈界就音乐舞蹈问题发表讲话, 提出音乐舞蹈必须 进一步民族化、群众化,树立民族音乐舞蹈为主体和“先分后合”的方针。并提出“三 女合一”的艺术构想“现在音乐舞台实践中已经产生了三种唱法,一种是西洋歌剧的 “茶花女” ,一种是民族歌剧的“白毛女” ,一种是中国戏曲的“七仙女” ,三种可以互 相学习嘛!将来也许你们这三女合作以后,会产生新的什么女。 ” ) ,因此就取名为“三 结合” 。 二、机构成立 声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人的声音是这门艺术的重要载体,没有参与实验课题的学 生和教师,关于“三结合”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很难进一步拓展和纵深。198

38、2 年 6 月,当跟随武秀之教授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们面临毕业的时候,为武先生留下一些苗子 和火种就成了当务之急,在校党委赵文山书记和省委韩劲草书记的大力支持下,张平 、 侯骏平和周秋雨三位优秀毕业生留校继续进行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 的科研实践。 7 月, 河南大学正式成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科学研究小组。 这里有两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一是 1984 年 9 月 21 日。在这天,由武秀之担任室主 任的“民族声乐研究室”正式成立,从科研小组到科研机构的转变,使得“假声位置真 声唱法”的研究插上了腾飞的双翼。而聘请常香玉、吴雁泽长期担任科研顾问的做法, 则为这种声乐教育方法增添了技术力量的支持。时

39、隔十年之后的 1994 年,河南大学艺 术学院以这个研究室为前身成立了民族声乐研究所,武秀之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二是 1986 年 2 月 22 日,这一天,经由河南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民族歌剧”专业在河南大 学华丽登场,掀起了河南大学戏剧表演专业的帷幕,至此,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有了 一块属于自己的科学实验田,老师和同学们开始了在这里挥汗如雨的春耕秋种,随后而 来的一枚枚硕果,让殷殷的期待得到了收获的慰藉。1986 年的 11 月,在河南民族声乐 史上是值得隆重书写一笔的,在这个时间里,河南大学获得了我国唯一的民族声乐硕士 授予权,对“假声位置真声唱法” 、河南大学以致全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发

40、展都起到了强 有力地推动作用。 有了研究成果就十分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古代的读书人是 “学会文武艺,货与 郭克俭: 声歌求道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一版,第 258 页 第一章 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 9 帝王家” ,而“三结合”大树上结出的鲜红欲滴的香果则需要通过剧目、通过舞台、通 过演出让大多数的人们,包括声乐学习者、声乐教师、教育管理部门的知道、懂得、理 解甚至学会它、推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在 1992 年 2 月,经由河南省文化 厅批准,以“三结合”声乐教育为平台,由武秀之教授主持成立了以展示“三结合”声 乐教育成果为目的的演出机构河南大学黄河艺术团。

41、及至 1995 年 8 月 11 日,武秀 之教授又在马寨经济开发区与河南省文化厅联合成立了艺术教学科研实习试验基地。 马 寨时期是武秀之声乐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厚积薄发时期,从 1995 年到 2002 年,师生们在 有限的、 甚至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着不屈不挠的奋斗和研究。 期间, 包括赵沨在内的北京、 上海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曾经亲临马寨实验基地为师生们讲授课程、指导排练,将省 外艺术发展一线的成功经验带到了大家身边, 使得师生们眼界更为开阔, 观念迅速更新, 知识不断增长,见识大为提高,能力也不断发展,在掌握了扎实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 知识的基础上,先后排练出了一台歌舞节目、七个中外歌剧片段,

42、获得了中国音乐剧研 究会会长邹德华女士的高度认可和高度赞扬。 1998 年,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音乐剧方面的探索和攻坚之后,由河南省文化厅和 民政厅联合批文成立的、 隶属于河南省计划委员会下属河南信泰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 “河南省武秀之歌剧音乐剧研究所” 正式挂牌, 它的成立标志着以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 为核心的“三结合”声乐教育研究正式展开了音乐剧的研究、探索工作。一部古典雅致 的中国蝴蝶 ,一部浪漫时尚的月亮狼闪烁着武秀之教授酸涩的泪水和辛勤的汗 水,同时也散发着灼灼的光华和夺目的光芒。 三、科研课题 武秀之教授所有的科研课题都是围绕着 “假声位置真声唱法” 这个中心不断延展的, 当 19

43、85 年 9 月 27 日“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科研项目学术鉴定会获得了评审会的高度赞 誉之后,随之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课题都在各个角度、各个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这个科 研成果。 鉴定证书中那段中肯的鉴定评价给了师生们无尽地信心也给了她们更加坚定的 决心: “此项民族声乐专题科研实验工作,在我国声乐界教学和实践上是有一定创新的 重大意义的,此项科研项目道路是正确的,获得成绩是可贵而显著的。对于我国民 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将会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 鉴定鼓励和建议她们继续坚持下去, 摘自河南大学科研处 1985 年 9 月 27 日关于“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鉴定证书 武秀之教授及其“三结合”声乐教育教

44、学方法研究 10 继续探索,事实上,武秀之教授根本未曾停下过前进的脚步。 河南日报的头版头条 报道, 文汇报 、 中国教育报 、 光明日报等重量级报纸的宣传报道接踵而至,一 时之间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形成了,但师生们却没有因此而失去方向,她们回到各自的 岗位上开始了更为踏实的学习之中,投入到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之中。 1992 年 9 月,河南省教委审核同意了武秀之教授关于民族歌剧与中国音乐剧 的科研项目立项,由她本人担任项目负责人。 1995 年 4 月,在河南大学成立了由武秀之担任课题组组长的民族歌剧声乐教学 改革与表演艺术研究 课题组,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居其宏教授、 缪也教授担任副组长, 该

45、课题被纳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研所“九五”科研规划,该课题已于 2000 年结项。 2009 年 10 月由武秀之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的文化部科研项目 “假声位置真声唱 法”的研究与传承立项,该课题将于 2012 年 11 月结项;同年,由武秀之教授担任项 目主持人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中国民族歌剧、 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的研究 立项,该课题将于 2011 年结项。 四、教学成果 如果说1989年11月2日由国家教委颁发的 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 一九八九年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是对武秀之多年来辛苦耕耘的一个精 神奖励和认可的话,那么,经过反复推敲、不断校验而编写出来

46、的按照汉字十三辙分类 规律来进行布局构架的民族声乐教程 ,则是一部“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有形存在 形式, 这本教材实实在在的提醒着人们, 武秀之和她的学生们为之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该教程由武秀之教授、张永杰教授和张平教授担任主编,以“假声位置真声唱法”为依 托,所设计的朗诵词、练声曲和歌曲均按照“三结合” 的教育教学原则进行编著,内 容涉及到中外歌曲和一些经典的戏曲唱段,每一部分的曲目都按照韵辙的分类来设置, 既方便教师按照规律教学,又方便了学生按进度按能力组织学习。这样的民族声乐教程 在当时的中国民族声乐教育行业中实属开拓性的创举, 填补了国内空白。 第一版于 1991 年 5 月由河南大

47、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销售告罄之后,又于 1996 年再版热销。 五、歌剧排演 1989 年到 1990 年一共排演了两部分量十足的歌剧作品歌剧第一百个新娘 第一章 武秀之教授的理想和追求 11 和改编歌剧叶子 ,以独特的方式和手法进行了新的诠释,使作品的表现臻于完美, 获得观众空前的好评和专家同仁们的一致认同。歌剧第一百个新娘取材于新疆民间 传说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阿凡提的故事,编剧胡献廷、徐学达、李树盛,曲作者王世光、 蔡克翔。1998 年 9 月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期间上演之后,引起了歌剧界的广泛关注。 该剧的曲作者、时任中央歌剧院院长的王世光看完师生们的演出之后,动情地说: “作 为一个阵地,竖

48、起一面旗帜,通过集体力量来寻求两种表演艺术(西洋歌剧与戏曲)的 沟通,这是一个创举。 ” 这是武秀之和她的学生们第一次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的教 育教学成果拉到世人面前,它没有像羞羞答答的新娘一样扭扭捏捏,而是大大方方的掀 起“三结合”的盖头,任人观看、任人评说、任人指点。有了争议才能发现问题,发现 问题才能加以解决,进而取得更为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她深谙此道。因此, 第一百个 新娘的排演结束之后,她收集了来自各方面褒贬不一的评论,认真筛选,取长补短。 来不及擦掉汗水,武秀之又投入到了大型改编歌剧叶子的排练工作中。 1990 年,由河南作家李水改编,周雪石作曲,李水担任导演的改编歌剧叶子 进入排练程序。这是武秀之扎根河南本土的艺术土壤,吸收西洋唱法的优点,融合民族 唱法的特点所孕育出的又一个艺术精品。她始终心系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和前进,认为 只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就是为歌剧整个艺术世界增添一份光彩, 画上一抹亮色。 歌剧排练杀青之后于 1990 年 11 月参加文化部歌剧汇演,获得了贡献奖,文化部为河南 大学音乐二系颁发了奖状“你系为我国歌剧事业做出了成绩,特予以表彰” 。对于这样 的褒奖和肯定,她是有欣慰的,但这不是她最终的目的,她的目光一直在仰望着更高的 山峰。嗣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