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话》篇二·惜春行乐莫辞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壮乡小莫现实的老婆 《词林正话》篇二·惜春行乐莫辞频

《词林正话》篇二·惜春行乐莫辞频

2023-03-19 1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伤春悲秋,自古有之。每个生命个体,对大自然的节序更替,引起的物华之变,都会有所感触。只不过文人骚客,喜欢吟风弄月,且又心思细腻,加之工于文字、音律、绘画等,他们会用自己所擅长的艺术形式,将之表现出来,供众人欣赏。

这些作品不仅能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且其中的优秀之作,深具兴发感动之神威,教得读者,也和他们一起或欣喜或伤悲、或无奈或振奋、或豁达或淡然。

此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词海中,那些伤春、惜春的句子。

1.惜春-思春

说起伤春,这大概是婉约词里最大的主题,也可称之为春怨。春怨,常常以年轻女子为主角,感慨春好无人赏的孤独,进而怀人;若无对象思念,则也期许一段美好恋情的发生。

例如:韦庄的思帝乡·春日游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一颗少女之心,被春天的美景撩拨,春心萌动,盼望着一段甜蜜浪漫的爱情降临。恰如易安笔下的《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

这样的,算不得伤春,在情感上是积极向上、清纯美好的。此类篇章在词里,是不多见的。多见的,是已有恋人或丈夫,而这个丈夫不是为考取功名而远在京城,就是为了保家卫国奔赴前线,要么就是渣男浪子,在外边沾花惹草,让女主很不省心,为其流泪。(伤过的心就像玻璃碎片~)

2.惜春-怀念征夫

例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王昌龄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以上两首,皆是怀念征人之作,也都隐约表达了反战思想。金昌绪的《春怨》让人想到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王昌龄的《闺怨》则让人想起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不直接写战争之残酷,而是借用闺中少妇的愁怨表达。

这样的情感基调,我们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采薇》当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杨柳依依,是妻子送丈夫去边关的时节,“柳”者,留也。“依依”更是把一对恋人、夫妻的难舍难分刻画的入木三分。杨柳依依,也是新婚燕尔,生命状态的象征。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即将面临一场生离死别。战场上,刀剑无影,生死无常。即便有天归来,也成了一个苍然老者,天上雨雪霏霏,腹中载渴载饥,眼前尽是满目疮痍的物是人非。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这首汉乐府很好地诠释了“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场面,把"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现实细节描写了出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诗意化的表达,看似美好,下面却隐藏着“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的残酷画面。那到底有多恨,这个问题交由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来回答。

他说: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行》节选

3.惜春-想念游子

还有一类惜春怀人的作品,想念的对象并无明显离别的原因。或为功名赶考;或仕途不顺,游宦各地;或是朝堂昏暗,被迫流落他乡,躲避侵害。所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例如:北宋柳永的定风波·自春来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篇我们从文中能大概猜出,是一对新婚夫妇,丈夫为求取功名,远赴他乡,两人失去了联系。东风已来,春光美好,可无人共赏。

词中一句“芳心是事可可”,把一个思春怀人少妇的情态,描写的惟妙惟俏。重要的人,不在身边,音信全无,对其他的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不在意,无可无不可。

还有这句“针线闲拈伴伊坐”,在今天看来,这绝对是杀狗利器,甜到腻歪,但是在北宋时期,却成了浓艳至极的句子。

当初屡试不第的柳三变,听闻政坛大佬兼词苑巨匠晏殊,是一个善于识人,奖掖后进的大好人。想着自己和这个位极人臣的宰相,在作词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相仿的名声,这次拜谒说不定交一个知己,得一个官职,也未可知。

结果却因为这句,柳三变被晏殊批得狗血淋头。晏殊说:我虽然也做曲子词,却不曾写过像“针线闲拈伴伊坐”这样的淫词艳曲。这样的严词拒绝,是在作词风格上与自己划清界限,柳三变只好悻悻告退。

后来的柳三变,长期流连秦楼楚馆,以作词为生。

以下分享3首伤春、怀人名篇词作

附录1: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附录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附录3:踏莎行·小径红稀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4.惜春--爱上渣男

在伤春怀人的篇目中,最悲剧的莫过于美女心心念念的是一位渣男。自己独守空闺,渣男却在外面沾花惹草。然而可贵的是,这位美女并没有因为对方的失德,而放纵自己,她仍然等着渣男回心转意。别人可以渣,但自己的操守还得有。

这样的举动,使得当下的人们看不过眼,纷纷替美女打抱不平,势要打爆渣男的狗头。不过各位看官莫慌,要知道这里的作者是男性,他们通常以男女喻君臣,实质就是朝廷可以抛弃我,不重用我,但我的一片丹心仍然忠于朝廷。朝廷虐我千千遍,我待朝廷如初恋。

这也是,叶嘉莹先生所说宋词中的“弱德之美”,即文人士大夫们,被君王遗弃,被朝廷势力排挤,又或者处于失意、困顿的时候,他们仍然保持自己内心的操守,坚贞不渝,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人格,此之谓弱德之美。

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

忘却归来,不道春将莫。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飞来,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

冯延巳(一说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5.伤春--思归

当今社会,热火朝天的城镇化已接近尾声。曾经八亿农民的大国,有很多人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水泥森林,虽然现代化工业文明发达,但春天的景色,却不及家乡的自然风景、春光明媚。那里不仅有儿时的回忆,还有想念的亲人。笔者,身在长安,每年春天一来,就想念家乡的春天。

家,也是每一个失意的人,最温馨的港湾。官场失势、考场失利、情场失意,无论是那一种,回到家,让自己回到最质朴的状态,忘掉忧愁,修复伤痕,为下一次的出征,加满能量。

就如周杰伦的治愈系歌谣,《稻香》中唱道: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 回到最初的美好。

青玉案 · 一年春事都来几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

绿暗红嫣浑可事。

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

不枉东风吹客泪。

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6.惜春行乐莫辞频

在伤春惜时、怀人的篇章中,词中的主人公多以女性为主。但是在“惜春行乐”的篇章中却都是男性。这类词中,男主人公的及时行乐,多以游玩观花,欣赏歌舞,推杯换盏为主,在伤春惜时的同时,也伤感自己青春豪气不在,老年将至,暮气渐增。

下面着重赏析欧阳修的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

尝爱西湖春色早。

腊雪方销,已见桃开小。

顷刻光阴都过了。

如今绿暗红英少。

且趁余花谋一笑。

况有笙歌,艳态相萦绕。

老去风情应不到。

凭君剩把芳尊倒。

尝,在诗词中都表示回忆。表示作者以前的时候,常常在西湖早春的时节,去赏景,所以他对西湖的早春印象尤为深刻,也深为喜欢。

早春对应的是人生的少年或者壮年,而今天再次来到西湖,顷刻之间已是绿暗红减的暮春,感慨时光飞逝,少年不在。人生也像这春天由早春转为暮春,由少年转为老年。当然这种老,也指作者的心理状态。

接下来作者并没有因为光阴匆匆而伤感,却说还有余花可赏,还有美妙的歌舞可听可看。这是一种对于老去,淡然从容面对的旷达心态,作者平静接受这种改变。一个应字,也完全表达了这种心态。应,就是作者对这种改变已有认识,早有准备。

然而最后两句,作者并没有把这种淡然从容持续下去。早春与暮春的差别,少年的风情毕竟胜于老年,只有盛满酒杯,对着即将逝去的春天尽情拚醉。即是一种惜春挽春,也是在这酒杯中追忆韶华,这时的及时行乐也不免有了些许伤感与无奈。

作者由开始回忆的喜悦,渐而对现在老去的淡定从容,平静接受,再到暮春及时行乐,饮酒惜春,从而使这况味变得百感交集,略微伤感复杂了些。

以下分享4首惜春行乐的名篇词作

附录1: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

程垓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

愁多愁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

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

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

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

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拚醉。

附录2: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附录3:醉中真

贺铸

不信芳春厌老人,老人几度送余春。

惜春行乐莫辞频。

巧笑艳歌皆我意,恼花颠酒拚君瞋。

物情惟有醉中真。

附录4: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PS:不要把易安同学当女性,她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典范。

7.伤春--伤国

在伤春、惜春的词作中,还有一些特别的篇目,作者把即将逝去的春天与风雨飘摇的国运联系在一起。

例如 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片写景抒情,描写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并且托物起兴,一语双关。

孱弱的南宋朝廷,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已然经不起几番折腾。庙堂之上的主和派,对此不闻不问,只有他这个遭受排挤的北归之臣,数次起落、频繁调遣的主战派,还像墙角的蛛网一样,殷勤地沾惹飞絮,尽力地挽留春天。

作者选取的意象:蛛网,极为恰当。蛛网,一般都出现在破旧、废弃的建筑物里。这荒凉、残败的建筑物预示着南宋国力衰微,如不着重修葺,必然好景不长。而作者的处境也像这蛛网一样,处在没人注意的角落里(映射遭受排挤),能力有限,做得都是细微末节的事情,虽然竭尽全力,孜孜不倦,但对于挽回颓势无益。

下片作者运用典故,表达自己虽有相如之才,写下《长门赋》,使得陈皇后重新被汉武帝宠幸。而自己却同人不同命,即使写下《美芹十论》《九议》等完备、详尽的战守策略,却得不到重视,反而被主和派仇视(蛾眉曾有人妒)。

接着他将毫无作为的主和派,比作赵飞燕、杨玉环这样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表示他们也嚣张不了多久,他们也将随着南宋朝廷的覆灭,而湮没在尘埃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全词主要抒发了,作者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上片托物起兴,下片借古伤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

附录1:木兰花·燕鸿过后莺归去

晏殊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晏殊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手握军政大权,为庆历新政总领事。其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兼枢密副使,韩琦、富弼为枢密副使,欧阳修、蔡襄、余靖、王素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

庆历五年初,韩琦先被放出为外官,随后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也相继外放,晏殊则罢相,历时一年四个月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对于贤才相继离开朝廷,变法的不了了之,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晏殊不能不痛心,他把他们的被贬,比作“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不宜“独醒”、只宜“烂醉”,也当是一种愤慨之声。

8.惜春--哲理

你以为惜春词中只有怀人、思归、伤时、伤国这些?那你就错了,作为以理趣为代表的大宋文人,要是不在惜春这个大主题里整出点哲理来,真是愧对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名号。更何况这个作者还是苏轼的弟子呢。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晁补之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

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

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

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孤、芳醪经口。

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

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

最多情犹有,尊前青眼,相逢依旧。

“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四序代谢,春去复来,从远看,是“春常不老”,这是第一点。春花易谢,春柳不凋,从近看,春总是“发生”的季节。《尔雅》云:“春为发生。”这是春“不老”的第二点。人因春去而愁“春老”,与自然界没有关系,只是人们自己在那里多愁善感罢了。

“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桃花之落,是因为它要结实了,而不是春之无情,有意造成“红瘦”的局面。作者从春天的逝去,得出时间与功业的关系,认为任何时间并非匆匆流去,必将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开花结果。

“世上功名三句”直接切入主题。“世上功名”是为国家立功扬名,在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心目中有一个从读书、应试、为官到建功立业的打算。“老来风味”:人生一世,由少而壮而老的最后阶段。而这两方面,在作者此时来说,都已到了“春归时候”,即人老了,到了该谈结果的时候,这时最怕的是人空老,碌碌无为,事业毫无成果。

“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基本上把“惜春行乐莫辞频”的所有况味都表达了出来。春又归,人已老,功未成,这些愁绪如何排遣?只能呼朋引伴,花前月下,狂歌痛饮,但毕竟这凄楚无力的老来风味,难胜青年的意气风发。

附录1:鹊踏枝·谁道闲情抛弃久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附录2:同友人泛舟至仁王

宋 · 刘焘

青身出水细於鍼,嫩叶安齐绿未深。

又是一年春欲尽,杖藜乘兴足幽寻。

附录3:杏园花下酬乐天见赠

刘禹锡

二十馀年作逐臣,归来还见曲江春。

游人莫笑白头醉,老醉花间有几人。

9.惜春--葬花

当然这千古词苑,最为惊世骇俗的惜春,莫过于曹老笔下林黛玉的《葬花吟》。这首惜春之诗,不仅在篇幅上算最长的,在内容感情上也是较为深沉的。

葬花,算是一种行为艺术,比起男人们的呼朋引伴、狂歌痛饮高雅太多。而这葬花的开端,又得从另外一首曲说起,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游园惊梦》中,杜丽娘的唱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黛玉无意中听到,梨香院那群伶官们唱这首曲,便勾起了她的伤春之情。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身世飘零,就像这满地落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加之黛玉体弱多病,生命难以长久,自己与宝玉的爱情,也恐无人做主,难成佳偶。

接着黛玉怀着苦闷的心情,去怡红院找宝玉,却不想被正在气头上的晴雯,拒之门外。这个闭门羹,对敏感脆弱的黛玉,可是不小的打击。姐妹们对春天喜悦之情的对比,宝钗又在偷听两个丫鬟对话后,甩锅黛玉。

这一系列伤感的堆积,有的是黛玉切身感受到的,有的是读者感受到的。总之前面的情感铺垫终于在这首《葬花吟》中全部爆发,倾泻而出。

但《葬花吟》还不是终点,随后曹雪芹又借着宝玉的感悟,把葬花这一意象,在思想境界层面,推向了另一个高度。(本来飞雪是想点评一番,《葬花吟》和宝玉的感悟。奈何笔力尚浅,怕说出粗鄙之语,与曹老的文学水平相形见绌,大家还是看原文吧)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节选》: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附录1:葬花吟

曹雪芹(林黛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未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全诗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10.结语

大千世界,有千百种诗人,亦有几千般读者。

这千百种诗人,用他们独特的、各异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带领读者从不同维度去欣赏这大千世界。

而这几千般读者,又结合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不同的心理感受,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出发去解读诗词,这又极大丰富了原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诗人与读者,交相辉映,生生不息。他们共同携手,铸造了这浩如烟海而又瑰丽梦幻的诗林词海~

作者:飞雪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