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不止是花,更是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墨兰的象征和寓意的 兰:不止是花,更是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兰:不止是花,更是品格和精神的象征

2024-04-30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宋代开始兰则单指兰科植物的地生兰,兰是一种气味芬芳的香草。《诗经》有云:“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兰之所以长久地成为君子爱重的品格之花,因为它被赋予了人性化的道德形象。使得兰花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兰花不只是花,更成为一种人格魅力、道德模范、品格和崇高精神象征。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墨客将人的品格赋予兰,也从兰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中富有诗意并且拟人化地观照自己,以兰为鉴,以兰为镜。在传统文化精神中,兰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充满正气,富有诗意,擅于学习的民族,中华儿女视兰花有灵有情,看重花之兴谢枯荣的精神之美,喜追求观花的韵味之趣,因此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花总是在自然之美的基础上被赋予人文之美。在众芳之中,唯兰以君子为名,从古至今,赏兰、养兰、写兰、绘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兰,作为四君子之一,更是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笔下书写和绘画的宠儿。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兰花之香,无可比拟,无法替代,为花之香祖。

《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在拜见楚昭王的路上,经过陈蔡两国,和弟子一起被困于荒野上,绝粮七日,弟子们困的困、病的病。子路对此感到不解,孔子便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以兰的生长习性来表达自己不因贫富穷达而动摇志向,不因得失荣辱而改变信念。

孔子《孔子家语·六本》中写道: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从兰花中让人想起孟子那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身处贫贱而不改操守的大丈夫气概,想起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

种种高尚情操,曾激励着古往今来数不清的仁人志士虽身处逆境、遭逢坎坷和艰难困苦之中,仍不失其志、不改其节、不丧其气、不减其辉,始终以容天地之广的胸怀,追求清清白白的人生。

孔子诗:

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

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

与鄙夫为伦也。

兰于空谷幽林中而生,伴随清泉净土,绽放幽香,不与群芳争艳。这种静怡之美,在一方而求自强的生性、不屈于繁华乐土之秉性、不以无人而不芳之品性,折射出刚直不阿的人格意象,成为儒家孔子心中君子应有的品格。

深处繁华俗世的我们,既然无法超脱芳华,就应该是:于己,要品行高洁。于人,要真心诚意。《孔子家语》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芝即芷,芝兰之室指的是有芷、兰两种香草的房间,用来比喻能感染、改变人的良好环境。这段话说的是交友和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往往用兰来比喻志同道合的友谊,于是便有了义结金兰、兰交、兰客等词语。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兰之幽最令人倾倒。生长在深山野谷,洗净绮丽香泽,以清婉素淡的香气长葆本性之美。这种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幽”,不只是属于林泉隐士的气质,更是一种文化通性,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君子风格,一种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荡胸襟。

中国兰的根是为白芷,白芷象征人民百姓。蕙芷是自古以来仁义与民政的传统美德精华, 蕙兰根系百姓,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

今天,人们常用“空谷幽放,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来评价兰。而今的我们,如此不吝赞美兰的质朴与坦荡,追求高雅而清新,仔细思来,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始终需要着她,崇尚着她,膜拜着她,呵护着她.......

吃水不忘挖井人,养兰应当感党恩。今,欣逢盛世,国泰民安。一个繁荣富强的民族,在有了物质上的满足后,更多的是想拥有更多的精神上的获得感,兰,可以谋生,兰可以修身,兰可以育德...我们生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伟大国家,我们感恩的民族精神不能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